资源简介 学科 化学 年级/册 九年级(下)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 教学目标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初中化学学习时间短,只有不到一年时间。在这一年时间中知识点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但很多知识点学生理解还是不够透彻,在溶液这个单元知识点繁多,尤其在溶解度这个单元,仅仅记住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在出题时比较灵活,题目中的知识点涵盖较多,理解会存在一定困难,容易出错。 难点分析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时的各种物理量变化情况,历来是中考的热点,这一知识点对学生而言通常又是十分难以解答的,应为它需要的是抽想的思维和理性的思考,而这些就是我们大部分学生所缺乏的。 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是让学生获取知识理解的的重要途径 让学生探究后交流、对比、理解饱和与不饱和转化的关系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头脑风暴 为什么两支试管中的硫酸铜溶液颜色不相同? 你会配制这样的两种溶液吗? 能够让硫酸铜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吗?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实验探究 1.在烧杯加20ml水,再加入5g氯化钠搅拌均匀发现烧杯A中固体全部溶解,再加入0.5g氯化钠搅拌后发现,有部分固体溶解,我们把这种固体未完全溶解的状态叫饱和状态,在A中可以继续溶解固体,这种叫不饱和状态,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将B中未溶解的固体溶解呢,大家可以发现我们可以采取加水或加热的方法。我们在B中加20ml水搅拌后,C中固体全部溶解,若再加食盐还会继续溶解,所以当溶液中的溶剂改变时,溶液的状态也会发生改变,会有原来的饱和状态变为不饱和状态。我们还可以将B中溶液加热,固体也会全部溶解变成C,若再加食盐还会继续溶解。所以当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时,溶液的状态也会发生改变,也会有原来的饱和状态变为不饱和状态。饱和与否影响因素1:溶剂的量 2.溶液的温度, 我会判断 1.在一定温度下,向质量均为100g的四份水中,分别加入一定质量的硝酸钾,搅拌至充分溶解(若有不溶的硝酸钾,过滤除去),得到溶液情况如下。属于饱和溶液的是哪些 ?利用表格中的数据练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 。 2.下面两个烧杯中的溶液,哪一个一定是饱和溶液? 讨论得出: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1.有未溶解物质存在时,一定是饱和溶液。2.在不改变温度和溶剂量的条件下,看是否还能溶解该物质。 解决问题 梳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得出结论1.条件变,状态变2.动态地看待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 知识讲解 分析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在一定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3.某硝酸钾溶液在20度时是饱和溶液,当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到100度时,该溶液也一定是饱和溶液。 知识相关: 1.饱和溶液的概念;2.溶液分类的方法;3.溶液状态的改变方法。 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