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第一课时 原子结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3)知道原子内各种微粒的电性以及各种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认识到建立模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理解模型方法对人们认识自然和发展科学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发展过程,体会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感受科技发展与科学进步之间的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1)α粒子散射实验原理及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2)原子的结构。【难点】原子内部各种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教学过程知识点一 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42~44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1)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提出了一个原子模型: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那样镶嵌其中。该原子模型后来被实验否定了。(2)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绝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那样。(3)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2.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居于原子中心;核外电子带负电荷,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3.原子核相对原子来说,体积很小,但质量却很大,它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由于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带的电量大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呈电中性。【合作探究】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氦原子的结构,如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数等,并尝试建立一个氦原子结构的模型(用图表示)。答:氦原子的原子核带两个单位正电荷,核外有两个带负电的电子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如右图所示。【教师点拨】模型方法贯穿在科学领域的各个方面,科学上建立模型的过程一般是:先提出一个设想,然后通过一定的方法(最主要是实验)去验证模型,并不断地修正完善,最后有可能推翻原有模型而重建模型。【跟进训练】1.卢瑟福在α粒子(带正电荷)散射实验中,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C )A.α粒子受到金原子的作用,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B.α粒子受到金原子内的电子吸引,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C.α粒子中的绝大多数通过金箔并按原来的方向运动D.α粒子会激发金原子释放出原子内的电子2.学习完“原子的构成”之后,萍萍同学形成了以下认识,其中错误的是( C )A.原子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B.核外电子在高速运动C.原子核的质量和电子的质量相差不大D.原子核的体积与整个原子的体积相比要小很多知识点二 揭开原子核的秘密【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44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用高能量的粒子撞击、打碎核的方法是研究微观粒子结构的一种方法。2.原子核是由两种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如一种氧原子的原子核就是由8个质子和8个中子紧密相连构成的。3.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如氧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则氧原子核带8个单位正电荷(即+8)。科学上把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称为核电荷数,氧原子的核电荷数为8。4.由于原子呈电中性,根据原子中各微粒的电性及电荷量可知: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5.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比较微粒名称电性质量核外电子带负电荷9.1176×10-31千克原子核质子带正电荷1.6726×10-27千克中子不带电荷1.6748×10-27千克6.质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微小的基本粒子——夸克构成的。【合作探究】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为什么原子呈电中性?答: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质量近似相等,都约为一个电子质量的1834倍,故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在原子中,原子核中质子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和一个质子所带电荷量相等,由于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因此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总数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呈电中性。【教师点拨】1.原子的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如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中子数为12。2.原子核内一定含有质子,但不一定含有中子。如普通氢原子核内只有1个质子而无中子。【跟进训练】1.科学家制造出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12的新原子,下列有关该新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其核内中子数为112B.其核外电子数为112C.该原子带112个单位正电荷D.以上都不对2.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微粒B.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C.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D.对原子而言,核内质子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3.在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等微粒中,找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粒子,填在相应的横线上。(1)能构成物质的是分子、原子;(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3)带正电荷的是质子、原子核;(4)带负电荷的是电子;(5)呈电中性的是分子、原子、中子;(6)集中原子质量的是原子核。练习设计完成本课相应练习部分,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第二课时 离子和同位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离子的概念,知道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2)理解元素的概念,能分析具体粒子是否属于同一种元素。(3)知道同位素的结构特点,能判断具体粒子是否互为同位素;了解同位素的应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分析微观过程,理解离子的概念。(2)通过比较、分析建立元素的概念和同位素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同位素在工业、农业、医疗、国防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体会科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教学重难点【重点】(1)离子的概念及其分类。(2)元素的概念;不同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3)同位素原子的结构特点。【难点】元素的概念。教学过程知识点一 带电的原子——离子【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45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时,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后形成带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后形成带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带有相反电荷的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相互吸引,构成了电中性的氯化钠。如下图所示:2.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的叫阳离子,带负电的叫阴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如硫酸铜就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3.离子与原子之间的相互转化阳离子原子阴离子4.阳离子的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的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教师点拨】1.原子团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原子结合而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常作为一个整体。2.由离子构成的物质,阴、阳离子保持其化学性质。如保持硫酸铜化学性质的粒子是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3.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是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改变的只是核外电子数。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化学性质更稳定。【跟进训练】1.下列关于原子、分子、离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A.离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B.原子不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C.分子的质量肯定比原子的大D.金属原子失去电子会形成阳离子2.下列关于镁原子、镁离子两种粒子的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D )A.核电荷数相同B.质量几乎相等C.镁离子比镁原子少两个电子D.镁离子的电子数与质子数相同知识点二 同位素——原子的“孪生兄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45~47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科学上把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如氧元素就是所有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的总称。2.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互为同位素原子。元素是互为同位素的原子的总称。大多数元素都有同位素,如汞元素有7种稳定的同位素。3.同位素原子的两种表示方法(1)常用原子符号(X)表示,其中X表示原子种类,Z表示质子数,A表示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如氢有氕(H)、氘(H)、氚(H)三种同位素原子。(2)也可以用“原子名称(或符号)-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来表示。如氧的三种同位素原子分别为氧-16(O-16)、氧-17(O-17)、氧-18(O-18)。4.同位素的应用(1)质谱分析中,用稳定同位素原子作为示踪原子;(2)核潜艇利用铀的同位素裂变释放的能量作为动力;(3)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对一些脏器进行扫描,诊断肿瘤等疾病;(4)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进行古董鉴定。【合作探究】氧的3种原子其核外电子各有几个呢?答: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氧的3种原子的质子数都为8,故核外电子数也都为8。【教师点拨】根据元素的定义可知,不同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不同。【跟进训练】1.氟元素与硅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D )A.原子质量不同B.中子数不同C.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和不同D.质子数不同2.氚是氢的一种同位素,氚原子核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下列示意图(图中“⊙”表示质子,“”表示中子,“”表示电子)能正确表示氚原子结构的是( A )A BC D3.两种不同的原子,一种核内有15个质子、15个中子,另一种核内有15个质子、16个中子,则有关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B )A.它们属于不同的元素B.它们属于同一种元素C.它们的质量相等D.它们虽然互为同位素,但核电荷数是不同的练习设计完成本课相应练习部分,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2章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第1课时.doc 第2章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第2课时.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