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精品复习资料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精品复习资料

资源简介

学校:__________ 年级:_______ 班级:___ 姓名:__________ 座号:______
七年级上册湘教《地理》复习提纲
一、让我们走进地理
1.荷兰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座为人类提供动力的抽水风车。
2.足球王国:巴西,西班牙是斗牛的圣地,荷兰的风车、郁金香十分出名。
3.阿拉伯人的服装与当地气候(炎热、少雨、风沙多)有关系。
4.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比例尺有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
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单。
没有注明方向的地图一般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辨别 【北(N) 南(S) 东(E) 西(W)】
北(N),南(S),东(E),西(W)
5.常见的图例和注记(课本P10页)
二、地球的面貌
6.对于地球的形状曾有“盖天说”和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提出的“浑天说”。
7.麦哲伦的航海依次经过了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8.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9.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10.地球仪上各线的纬度
项目 赤道 北极 南极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北极圈 南极圈
纬度 0° 90°N 90°S 23.5°N 23.5°S 66.5°N 66.5°S
11.经线和纬线的对比
经线 纬线
定义 连接南、北极,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圈 与地轴垂直,与赤道平行,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形状及长度特征 半圆(两条相对的经线形成一个圆圈)每条经线都等长 自成圆圈(到两极缩成一点)每条纬线都不等长(自赤道向南北极逐渐缩小)
指示方向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零度起点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 赤道(0°纬线)
零度线的确定 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 最长的纬线,距南北两极相等的纬线圈
标度的范围 自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180° 自赤道向南、北各90°
度数的代表符号 0°经线以东为东经(E),以西为西经(W) 0°纬线以南为南纬(S),以北为北纬(N)
划分半球的界限 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东半球为20°W-160°E西半球为20°E-160°W 0°纬线(赤道)北半球为0°-90°N南半球为0°-90°S
12.纬度中,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
13.地球仪上任何两条相对的经线(经度之和为180°)都组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个半球。
14.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分界线是0°纬线(即赤道),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分局诶现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15.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
16.格陵兰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澳大利亚是大陆。
17.地球的陆地占29% ,海洋占71% 。
18.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南半球的陆地面积。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无论是哪一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19.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是亚洲。
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北冰洋,跨纬度最广的大洋是太平洋。
纬度最高的大洲是南极洲。
20.全球共有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
按照面积由大到小排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1.北美洲和南美洲位于东西半球中的西半球,亚洲、欧洲和非洲位于东西半球中的东半球。
22.北冰洋沿岸的大洲:欧洲、亚洲、北美洲
太平洋沿岸的大洲: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23.赤道横穿过的大洲有:南美洲、亚洲、非洲
24.我国(中国)所在的大洲是亚洲。我国位于南北半球的北半球,东西半球的东半球。
25.全球共有6块大陆: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洲大陆、南美洲大陆、南极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亚欧大陆是地球上最大的一块大陆,占陆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26.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南美洲和南极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欧洲与非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红海
27.地球上共有4个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跨南北半球,是四大洋中面积最大、最深、岛屿最多的大洋。
大西洋跨南北半球,形状略成“S”形,是世界第二大洋。
印度洋大部分位于南半球,是世界第三大洋。
北冰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介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北岸之间,是四大洋最浅最小的洋。
28.五种基本地形: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六种局部地形:山顶、鞍部、盆地、陡崖、山谷、山脊
29.五种基本地形介绍
平原 1.开阔平坦,地面起伏小 2.海拔低(<200m)
高原 1.开阔平坦,地面起伏 2.海拔高(>1000m) 3.边缘比较陡峭
山地 1.崎岖不平 2.海拔>500m 3.坡度较陡,沟谷较深
丘陵 1.崎岖不平,坡度缓和 2.海拔<500m 3.相对高度<200m
盆地 中间低,四周高
30.世界之最
最大的平原 亚马孙平原(南美洲)
最长的山脉 安第斯山脉(南美洲)
最大的盆地 刚果盆地(非洲)
最深的海沟 马里亚那海沟(太平洋)(最大深11034米)
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亚洲)
最大的高原 巴西高原(南美洲)
31.两大山脉带:①.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 ②.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及非洲西北部山脉带
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组成: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脉和安第斯山脉组成)、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等呈弧形分布的岛屿山体
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及非洲西北部山脉带组成: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阿特拉斯山脉
32.海底地形:
大陆架: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较缓,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
大陆坡: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水深急剧增至数千米
海沟:海沟是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达到1万多米。
大洋中脊:大洋中脊是大洋中新海底诞生的地方,火山活动比较强烈。
33.等高线的特点:
①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
②坡度越陡,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缓,等高线越稀疏
③同一等高线上的点,海拔都相同
④任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高度差都相等
33.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中,绿色代表平原,黄色代表高山,棕色代表高原。
34.区别山谷和山脊:
①山脊是分水线,山谷是集水线 ②凸高为谷,凸低为脊 ③折中画线法
35.山脊、山谷、山顶、鞍部、陡崖
36.大陆漂移假说是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来的,他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互相连接的一块大陆“泛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泛大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涣涣飘逸分离逐渐的形成了现在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7.版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阿尔卑斯山的隆起(欧洲):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喜马拉雅山的隆起(亚洲):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美洲):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地中海将消失: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处
红海将扩大: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地区。
日本被称为“火山国,地震邦”: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挤压碰撞处
38.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张裂拉伸、有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最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39.世界两大山脉带与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世界两大山脉带 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 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 — 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三、世界的居民
40.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超过60亿。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
4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42.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发达国家。如:欧洲的德国),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发展中国家。如:非洲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
43.世界人口最稠密4个地区:
①亚洲东部 ②亚洲南部 ③欧洲西部 ④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
这些地区处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或是临海地带。
44.世界人口最稀疏4个地区:
①干旱的荒漠 ②寒冷的极地 ③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 ④原始热带雨林
45.人口密度:反映人口地理分布的疏密程度,用(人/平方千米)表示。
46.人口的增长应与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人口增长过快 (如:非洲) 人口增长过慢 (欧洲的德国)
产生问题 资源:资源紧张、能源短缺;环境:森林减少、草原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社会:粮食不足、医疗教育交通住房就业压力过大 劳动力短缺兵员不足人口老龄化
措施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增长与 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47.“乡村人口迁入→城市”原因:
①乡村人口增长造成劳动力过剩
②城乡差别—城市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城市的物质生活条件较乡村好,城市的文化,教育等条件比乡村好。
“乡村人口迁入→城市”对城市的影响:
①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有力的支持了城市的建设与繁荣
②过多的涌入,则可能造成城市人口膨胀,以及引发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如物质供应问题、城市就业问题、交通、治安、环境等问题。
48.城市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噪声干扰、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
49.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
三大人种 体质 特征 分布地区
肤色 头发 面部 体毛
白种人 色浅 波状 鼻高唇薄 较多 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大洋洲
黄种人 黄色 黑直 扁平 中等 亚洲东部(北美的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于)
黑种人 黑色 卷曲 唇厚 很少 非洲中南部、美洲
50.目前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的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51.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52.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通用语言是西班牙语;巴西和一些岛国使用的是葡萄牙语。西亚和北非通用阿拉伯语。
53.世界的三大宗教:
宗教 产生 经典 分布 建筑
三大宗教 基督教 巴勒斯坦地区 圣经 欧洲、美洲、大洋洲 教堂(尖顶)
伊斯兰教 沙特阿拉伯 古兰经 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 清真寺(圆顶)
佛教 古印度 佛经 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寺庙佛塔
道教 中国本土 中国湖北省武当山 道观
54.聚落的主要形式包过城市和乡村。
55.城市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56.城市问题:交通堵塞、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就业困难
57.乡村居民居住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公路分布。
58.世界遗产可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以及自然与文化遗产三大类。
我国的主要世界遗产:万里长城、泰山、北京故宫、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黄山、九寨沟、黄龙、武陵源、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庙、曲阜孔庙、孔林、孔府、武当山古建筑、布达拉宫、庐山、峨眉山—东山大佛、丽江古城、平遥古城、苏州古典园林、天坛
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山西的平遥古城,云南的丽江古城,安徽的西递村和宏村村落。
外国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法国的“巴黎塞纳河岸”,巴西的巴西利亚等。
四、世界的气候
59.天气与气候
概 念 特 点
天气 某个地方短时间内发生的阴、晴、冷热等变化 多变、不稳定
气候 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相对稳定
60.在卫星云图上,白色通常表示云雨区,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
61.最冷和最热
北半球大陆 北半球海洋 1天中 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正好相反
最冷 1月 2月 日出前后
最热 7月 8月 午后2点(14时)
62.气温的年较差=最高月气温-最低月气温
63.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①由低纬度(赤道)地区向高纬度(两极)地区逐渐降低。
②同纬度地区,海洋与陆地气温不同:夏季:海洋<陆地 冬季:海洋>陆
③同纬度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0.6℃/100m)
64.非洲是最炎热的大陆,南极洲是最寒冷的大陆。
65.降水形成的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66.降水的三种主要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详细介绍见课本P63页)
对流雨主要分布在热带气候区(赤道附近)
地形雨主要分布在高大山脉的迎风坡
锋面雨主要分布在季风气候区的春秋两季(大陆中纬度地区)
中国降水的形式主要是锋面雨。
67.地形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68.世界降水分布的一般规律:
①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中纬度地区大陆沿海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③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69.气温年较差=最热月平均气温—最冷月平均气温
70.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见课本P65-66)
7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纬度位置。
北半球的夏季是6、7、8月,南半球的夏季是12、1、2月。它们的季节相反。
72.影响气候的的主要因素:
纬度因素(基本因素) 气温 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赤道附近气温高,两极地区气温低
降水 低纬地区较多,高纬地区较少。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地球的形状 气/降 直射的地区,太阳辐射的强度强,气温高;降水多。
地球的运动 气/降 “五带”的形成
海陆分布 气温 内陆地区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也较大。
降水 近海地区降水丰富,内陆地区降水较少。
地形地势 气温 海拔高气温低,(- 6℃/100m);阳坡比背阳坡温度高
降水 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人类活动 气/降 ①“二氧化碳”→“温室效应”; ②“ 氟氯烃”,→破坏臭氧层;③工业城区中心气温﹥比郊区高→“热岛效应”
7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运转形式 中心 方向 周 期 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一天(约24小时) 昼夜交替;时间差异(日月星辰东升)
地球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约365天) 四季变化;五带形成,昼夜长短的变化
75.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
(北半球)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北半球)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
(北半球)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
76.五带的比较:
范围 原理 特点
寒带 66.5°~90° 有极昼极夜 获得太阳能量少,气温终年寒冷
温带 23.5°~66.5° 无极昼极夜无直射 气温温和,四季变化明显(中国绝大部分)
热带 23.5°N~23.5°S 有直射现象 获得太阳能量多,气候终年炎热
77.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节气 时间 直射点 昼夜长短情况 极昼 极夜
春分 3月21日前后 赤道(0°) 全球昼夜平分 无
夏至 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23.5°N) 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黑夜越长) 北极圈以北 南极圈以南
秋分 9月23日前后 赤道(0°) 全球昼夜平分 无
冬至 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23.5°S) 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黑夜越长) 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南极圈以南 北极圈以北
78.夏至日(6.22)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
  东至日(12.22)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
79.北半球3月21日(春分)——9月23日(秋分)都是昼长夜短
北半球9月23如(秋分)——次年3月21日(春分)都是昼短夜长
80.我们通过气温判断温度带,通过降水判断类型。
81.热带气候:最冷月>15℃   亚热带气候:最冷月>0℃
温带气候:最冷月<0℃ (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0℃)
冰原气候:最冷月<0℃    苔原气候:最冷月>0℃
82.亚热带在五带中属于温带,指温带中纬度较低的地方。
83.热带雨林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有源源不断的提供氧气,因此被称作“地球之肺”。
84.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地区的大陆西岸,因为中纬度地区中年盛行西风,能够从洋面上给陆地带来暖湿的空气。
85.亚洲东部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自北向南依次是: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
季风:因季节不同,风向相反的风。
86.北极圈附近多为苔原气候,南极洲附近多为冰原气候
87.根据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判断半球:
①6、7、8三个月气温高,全年气温呈波波峰状,则属北半球
②6、7、8三个月气温低,全年气温呈波波谷状,则属南半球
88.根据降水判断气候类型:
常年降雨 夏季降雨较多 冬季降雨较多 常年少雨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89.14种气候类型简介:
气候名称 特点 分布区域 最大分布区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赤道附近(如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 亚马孙平原
热带草原气候 全年高温降水一年分干湿两季 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 非洲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降水分明显的旱雨两季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亚洲(独有)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高温少雨 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内陆地区、大陆的西岸地区 撒哈拉沙漠
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亚热带大陆的东南部 \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地中海气候 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 地中海沿岸
温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 中国东北部、俄罗斯东南部、朝鲜半岛及其附近岛屿 亚洲东部(独有)
温带海洋性气候 冬暖夏凉全年降水均匀 中纬度地区的大陆西岸 欧洲西部
温带大陆性气候 夏季高温 冬季寒冷全年降水少 温差大 亚欧大陆和北美洲 亚欧大陆中部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60°N-70°N之间的亚欧大陆和北美洲 亚欧大陆北部
苔原气候 全年严寒降水少 亚欧大陆北冰洋沿岸、北美洲北冰洋沿岸 亚欧大陆北部
冰原气候 格陵兰岛、南极洲 南极洲
高山高原气候 全年严寒 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地区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