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湘教版地理必修Ⅱ第四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分析教材分析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越来越大,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严重地危害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本节为第四单元的第一节,主要分析当代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本章后面几节探索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做好知识铺垫。本节理论性较强,但与我们的生产生活联系密切,教学时应充分利用相关图片、录像等资料增强感性认识;如有条件,可分小组实地考查家乡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尝试通过集体探讨,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并适时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学情分析通过必修一、二的学习,高一学生已经对中学自然、人文地理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初步具备一定的地理分析能力。因此,在本节的学习中,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环境问题的同时,需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初步探讨相应对策,从而达到逐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类型,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2.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二、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环境问题的概念、类型,主动探究环境问题成因;2.通过案例素材分析学会判断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3.对环境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培养分析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公民意识。教学重点1.环境问题的分类、成因。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难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素材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必修Ⅰ中我们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我们知道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其中某要素的变化会对整个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可能出现环境问题。下面我们学习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首先来讨论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板书】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的概念、类型【定向自学一】阅读教材,了解概念和分类,回答问题1、概念: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与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所有问题。对点练习1:关于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原因是主要的B.环境发展的必然C.人为原因更为重要D.环境问题的产生完全由人类的活动决定2、分类:(根据环境问题的性质分类)谈一谈:下列漫画反映了哪一类环境问题?(我想有个家)点拨: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气物和有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例如,工业“三废”;生态破坏——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例如,植被破坏。【板书】二、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根本成因)【自主探究一】阅读图表,回答问题,探究成因(人类社会环境环境物质能量废弃物①②③④)想一想: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或排放废弃物一定会产生环境问题吗?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速度超过了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板书】三、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合作探究】案例分析(一)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读下图,了解资源消耗状况,并以能源资源为例,谈谈其解决措施(小组讨论)。(世界部分矿物耗竭年限预测)措施: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发展新能源;节能减排;控制人口数量。(二)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渡渡鸟1507年被发现1681年就灭绝图表“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原因”原因哺乳动物鸟类偷猎31%20%栖息地的丧失32%60%外来物种的入侵17%12%其他原因20%8%请学生阅读教材P89~P90“渡渡鸟的灭绝”材料,根据材料及表格,完成下列要求:(1)画出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原因的对比柱状图。纵轴表示各种原因所占的百分比,横轴表示各种原因。(2)哺乳动物和鸟类濒危或受威胁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3)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哪些可行的措施?(2)哺乳动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和栖息地的丧失,两者比重高达63%;鸟类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达60%。(3)①建立自然保护区②建立珍稀动物养殖场。③建立全球性的基因库④颁布森林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三)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读P92课文及P93“活动”思考、讨论问题1:原因:A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农药、化肥,一方面可直接进入土壤,造成污染;另一方面通过污染大气而间接污染土壤;B人类堆放各种固体废弃物,有毒、有害物质也直接进入土壤;C用被污染的水进行灌溉时也直接对土壤造成污染。后果:A土壤中的有害物质,直接被农作物吸收,在农作物体内积累富集,当人类食用后,危害人体健康;B被污染的土壤会使得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增加,当人们饮用和食用水生生物时,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危害健康。问题2:危害:土壤中的污染物可以被农作物吸收,并且在农作物体内积累富集,导致农作物病变和质量下降。问题3:人们吃了有农药残留的食物将危及身体健康。治理土壤污染可采取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净化灌溉水源、发展绿色环保农业等措施。课堂小节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环境问题的概念和分类,并通过实例对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了介绍,由于本部分内容在初中和高中地理各章的学习中已有所了解,因此,建议同学们将学习的重点放到对知识的梳理和归纳上来,实现能运用原来所学的知识,总结概念,归纳类型的学习目的。教学反思在实施本节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如下特征:第一,新课前的自学导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为下一步教学环节做好知识储备;第二,为了进一步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利于学生进一步探究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第三,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设备,展示了一系列典型的反映环境问题的漫画,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引导学生思考,漫画反映的环境问题.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第四,采用了案例教学。当然,在完成本节教学之后,经过听课老师的指导以及自我反思,我也认识到了在本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具体如下:首先,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参与度。再次,丰富教学素材。教学中的多媒体素材多为图片、文字材料,若能补充有关环境的视频资料,则能进一步丰富课堂,加深学生学习印象。第四,提升探究的深度。例如,在探究“能源资源短缺问题的解决措施”时,学生回答到其中一项措施“开发新能源”,那么教师可以追问学生回答:“新能源有哪些?为什么称之为新能源?常规能源又有哪些?”,通过这样的深入探究,能够提升课堂的知识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第五,重视合作探究。学生群体若建立起一种互助合作的关系,既能增进学生之间信息的沟通,又能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