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部编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快乐读书吧---读读童谣和儿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童谣和儿歌押韵的特点,感受音律美。 2、通过学生之间童谣和儿歌的分享,在交流阅读感受的过程中体验阅读童谣和儿歌的乐趣,培养学生读童谣和儿歌的兴趣。 3、在充分的阅读中,初步了解读童谣和儿歌的方法,并尝试运用。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童谣和儿歌积累语言,培养学生乐于阅读分享的习惯,感受与人分享阅读的乐趣。 教学难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童谣和儿歌押韵的特点,感受音律美。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1、教学课件、童谣视频、板贴(教师) 2、收集自己喜爱的童谣或儿歌(学生) 教学过程 一、背诵童谣,激发情感 1.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伙伴和大家做好朋友,是谁?(出示米老鼠图片)咱们的米老鼠,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出示儿歌《小老鼠上灯台》)谁来帮米老鼠把这个礼物送给大家?(指生读,全班齐读) 这首童谣大家都学过,老师小时候也听过,到现在还记得呢!咱们的童谣还可以加上简单的旋律,变成歌曲,想不想一起听一听?(出示视频《小老鼠上灯台》) 一首好的童谣就是一首美妙的诗,一首好的儿歌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从你们洋溢着快乐的小脸可以看出,儿歌和童谣真的给你们带来了许多快乐!让我们和米老鼠一起走进今天的《快乐读书吧---读读童谣和儿歌》,感受童谣和儿歌带给我们的幸福和快乐!(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对儿歌和童谣的学习不是零起点,在早教时期就已经接触过很多童谣和儿歌,因此在新课伊始,从孩子最熟悉的儿歌开始,通过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初步交流儿歌和童谣带来的乐趣,从而乐于阅读更多的童谣和儿歌。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二、深入学习,感受阅读 (一)学习童谣——《摇摇船》。 1.读准字音 导入:同学们,看米老鼠带给大家的一首童谣《摇摇船》(出示课件)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1)指生读,其他同学进行正音 (2)全班读,教师相机指导读音(轻声:宝宝;后鼻音:糖、饼) (3)小结:学习童谣第一步,要先把字音读准了,要仔细观察哪些字音容易读错,可以做上小记号。(出示板贴:读准字音) 2.感受童谣 (1)导学:学习童谣,仅仅会读还不够,还要会思考。 ①小宝宝摇着船摇到哪儿去了?(外婆家) ②看到小宝宝来了,外婆怎么样?(预设:很开心;给了小宝宝很多吃的,糖、果、饼干、糕点) ③为什么外婆这么喜欢小宝宝,还给了他这么多吃的?(预设:因为外婆爱小宝宝;因为小宝宝是个好宝宝) ④怎样的小宝宝才是好宝宝呢?-生畅所欲言,师适当小结 ⑤如果你就是这个小宝宝,看到外婆给了你这么多好吃的,你的心情怎么样?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童谣(指生读、男女赛读) 3.再读童谣,感受童谣押韵的特点 (1)导学:现在老师要给这首童谣变个魔术,你们想看吗?(出示课件:红色标注韵脚 ao) (2)引导学生发现韵母相同,教师相机讲解押韵,童谣一般都有押韵,但并不强调句句押韵,押韵可以使童谣读起来更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方便儿童识记、流传。因此学习童谣的方法第二步,同学们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发现童谣押韵的特点(出示板贴:发现押韵) (3)再读童谣,你从童谣里知道了什么?(预设:要做一个大家喜欢的好宝宝;要听父母的话) 4、多种形式读童谣 (1)导学:童谣还可以怎么读?(预设:拍手读、跺脚读、加动作读、敲铅笔读)相机加上动作读童谣,感受童谣的乐趣. (2)童谣是以口头形式流传已久的为儿童作的短诗,同学们读的童谣,老师小时候也都有读过,是老师的妈妈教会我的,而老师的妈妈是老师的奶奶教会她的,这样一个教会一个就叫口口相传。童谣不但好听而且好玩,还能告诉我们一定的道理呢! (3)尝试背诵: 同学们,既然童谣是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流传至今的,你愿意当童谣的传播者吗?你能把它背下来吗?(出示板贴:动脑记忆) 小结:哪位小老师能来告诉大家,要怎么学习一首童谣?(1、读准字音 2、发现押韵 3、动脑记忆)老师帮大家编了一首口诀,帮助大家记住学习童谣的方法(课件出示:学习童谣真容易,读准字音放第一,发现押韵真神奇,动手动脑来识记,分享快乐我传递!)教师带读,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童谣《摇摇船》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但这却是学生第一次在课堂上正式接触童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童谣押韵的特点,初步了解学习童谣的方法,对童谣有更深入的了解。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并尝试背诵,体会童谣带来的乐趣。 (二)学习儿歌——《小刺猬理发》。 1.导入:看大家读得这么开心,有一位小伙伴也被我们吸引来了,看!(出示长发的小男孩理发的背影图片)你看到了什么?(预设:看到一只小刺猬在理发;看见一位阿姨在给小男孩理头发)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儿歌《小刺猬理发》(出示儿歌)全班齐读。 2、设疑:到底是小男孩还是小刺猬呢?请看!(出示男孩理完头发后的图面)哎呀!明明是一名小男孩,为什么大家会说是“小刺猬”去理发了呢?(预设:小男孩的头发太长了,就像小刺猬一样)头发太长了会怎么样?(预设:太丑了;会有细菌......)是啊,如果头发太长了,有不经常洗头,不但容易出汗,而且容易生小虫子,有的头发弄到眼睛里,细菌也会影响我们的视力,所以我们要常洗头、常理发。 3、合作自主学习儿歌 (1)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了学习童谣的方法,大家还记得吗?(师生共同回忆)学习童谣的方法也可以用于学习儿歌,因为童谣和儿歌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是为了小朋友而创作的,方便小朋友识记。只是童谣的历史更悠久,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的,儿歌则是用书面的形式流传。 (2)同学们,你能用学习童谣的方法,自己学一学儿歌吗?(生小组学习,教师相机指导) ①读准字音:指生交流需要注意的读音(轻声:刺猬、头发、瞧瞧、娃娃),并示范朗读,全班跟读。 ②发现押韵:指生交流发现《小刺猬理发》的韵脚(a),并说说是怎么发现的,读一读有什么感受。 ③动脑记忆:指生用自己的方式尝试背诵,同学比赛。 小结:同学们真棒!瞧!童谣和儿歌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欢乐,不但好玩还能告诉我们一定的道理。而且一点也不难,只要掌握了学习方法,同学们课后遇见新的童谣和儿歌,都可以自己当小老师进行学习。 设计意图:儿歌《小刺猬理发》对于学生比较陌生,图片导入,引发质疑:为什么理完头发变成了小娃娃?出示图片,让学生恍然大悟,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感受不理发隐藏的个人卫生危害,养成讲卫生,勤洗头,勤理发的好习惯。本课的内容是读读童谣和儿歌,由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有限,在童谣和儿歌的区别上,采用教师讲解的形式进行,让学生有个大致的印象。同时,在学生拼音的基础上紧扣“押韵”这一特点,让学生学有所得。 相互交流,分享阅读 过渡:咱们的小伙伴米老鼠跟大家分享了这么好听又好玩的童谣和儿歌,你们有没有准备一些童谣或者儿歌,也和米老鼠一起分享你的快乐呢?请同学小组分享一下你最喜爱的童谣或儿歌。 小组讨论分享,教师巡视 指生与全班分享(利用展示台,学生上台读儿歌,教师相机指导发现押韵) 我们不仅要学会分享,还要学会欣赏,请大家再交流交流,选出一篇你最喜欢的童谣或儿歌,并告诉大家,你为什么喜欢这首童谣或儿歌呢?(指生与大家交流) 小结:当你学会了一首童谣、一首儿歌,你就感受到了童谣和儿歌里的一份快乐,当你和小伙伴们互相分享,你们就拥有了更多的的快乐,也学会了更多的童谣和儿歌,而且还多了一个好朋友呢!同学们,让我们学会分享,感受阅读的乐趣吧! 设计意图:本课快乐读书吧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童谣和儿歌积累语言,培养学生乐于阅读分享的习惯,感受与人分享阅读的乐趣,小组分享交流,互相欣赏,让学生在课外积累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感受分享阅读的乐趣,并发现儿歌中的押韵,再次巩固对押韵的认识。 拓展思维,争做诗人 过渡:同学们,快乐的时间总是短暂的,我们的小伙伴米老鼠要回家了。今天,他给大家带来了这么多快乐,老师觉得我们得做个礼物送给他,当做纪念。你们觉得呢?那就让我们一起当回小诗人,写一首儿歌送给米老鼠吧! (一)观察图片,当堂创作 回忆童谣和儿歌的特点(预设:押韵;字数相同) 什么叫做押韵?(预设: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 出示图片,观察图片,并交流 出示儿歌题目和韵脚,学生创作,教师指导交流,并将学生的创作汇成一首儿歌,增加学生创作的信心。 教师出示自己创作的儿歌,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再次理解巩固童谣和儿歌押韵的特点,体会童谣和儿歌的音律美。 《春天到》 春天到,春天到 (小草伸出头,) (花儿仰脸笑,) (小鸟高唱春来到。) (小娃娃,背书包,) (开开心心上学校。) (二)课外延伸,巩固新知 出示第二首儿歌图片,分发学习任务卡,引导学生回家进行创作,并与父母和小伙伴一起分享,争当童谣和儿歌的传播者。 《动物走路》 (袋鼠)走路(蹦蹦)跳, (企鹅)走路(摆摆)摇, (乌龟)走路(慢慢)爬, (狐狸)走路(弓弓)腰, 刺猬(有腿懒得走,) (叽里咕噜滚着跑。) 设计意图: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了解童谣和儿歌押韵的特点,通过观察图片进行简单的儿歌创作,降低童谣和儿歌与学生的距离感,扩展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增加阅读兴趣。 总结 今天我们和米老鼠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吧,分享了童谣和儿歌的喜悦,也懂得了分享阅读的快乐,老师希望同学们回到家之后,能够把你今天学到的喜爱的童谣和儿歌背给你喜欢的人听,也可以请爸爸、妈妈带你到书店逛一逛,选一选自己喜欢的童谣或儿歌。老师发现翔安区图书馆里有很多好玩的童谣和儿歌,同学们感兴趣也可以去图书馆借,多阅读,多积累。 设计意图:将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主动阅读和背诵、分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