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3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31张PPT)

资源简介

历史人教部版
九年级下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经济政策
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列宁在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背景: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包括: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影响
苏联的工业化
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1924年1月,列宁逝世。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结果:
过程:
沙俄(1547年—1917年)
苏俄(1917年—1922年)
苏联(1922年—1991年)
相关史事
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经济远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落后,苏联应该摒弃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6 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制造以及化工、电力等部门,修建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据苏联统计,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评价:
特点:
危害:
作用:
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农业集体化
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原因
在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苏联①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
同时,政府也②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措施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相关史事
斯大林认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农民必须要作出牺牲。农业集体化就是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在农业集体化的浪潮中,新经济政策被终止,农民都要加入集体农庄。农民的住宅、家禽、小家畜等一律公有化。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苏联模式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为了从法律上肯定这些变化,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形成背景:
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斯大林模式
相关史事
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评价:
积极
消极
经验教训和启示:
1、经验:①国家建设应有计划的指导;
②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
2、教训:①政治上要防止权力高度集中和个人崇拜, 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②经济上要尊重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律, 不应过分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农工轻重比例要协调发展;
③重视民生问题等。
3、启示:
①经济发展模式要因时而变因国情而变,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生产关系改革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借鉴他国成功的经验,把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例1.“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为摆脱这一困境,苏维埃政府( )
A.允许多种经济并存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实行余粮收集制
D.以政治改革为重
A
例2.1921年,苏俄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苏俄实施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加快发展市场经济
C.维护和巩固苏维埃政权
D.实现国家工业化
C
新经济政策
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列宁,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_______政策。
原因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包括:以征收_______代替余粮征集制;
允许使用____劳动力和____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_________;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______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____联盟,促使_________稳步发展。
影响
本节小结
新经济
粮食税
雇佣
自由贸易
出租
生产者
工农
国民经济
苏联的工业化
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____”。1924年1月,列宁逝世。1925年,________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____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由落后的____国变成了强大的_____国。
结果:
过程:
苏联
斯大林
1926
农业
工业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______计划下完成的。
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另一方面,这种排斥____和________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评价:
特点:
危害:
作用:
指令性
市场
商品经济
农业集体化
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____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__________运动。
原因
在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苏联开展了________运动。
同时,政府也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_______站,为集体农庄提供_____服务,____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措施
行政
农业集体化
消灭富农
拖拉机
机械
监督
苏联模式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_________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为了从法律上肯定这些变化,____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____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形成背景:
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________的政治体制。
斯大林模式
社会阶级
1936
工农
高度集权
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_________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_______________,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____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评价:
积极
消极
经济
没有尊重经济规律
反法西斯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