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热胀冷缩 1.教材分析 《热胀冷缩》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中的第二课,热胀冷缩是热学的基本现象,《热胀冷缩》课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冷和热的动手实践课程。本课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现象质疑,通过学生活动,得出热胀冷缩的结论,揭示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本质,再联系身边的实际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液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先由学生就“水在受热和遇冷时,体积会有什么变化”这一问题作出假设,然后根据教材提示设计出实验方案,再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第二部分,研究气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讨论并设计出实验方案,进而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气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第三部分,研究固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确定实验方案,由于该实验较复杂,且酒精灯是学生第一次使用,因此教师要先做演示实验,再由学生完成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固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第四部分,解释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将学习和生活密切联系,巩固所学内容。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初步理解了冷、热和温度等概念,但对常见的热学现象不能给出科学的解释,仍然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对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基本原理以及实践操作还不甚以解。而这些问题恰好为本课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切入点,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达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逐步树立“做中学”的学习意识。 3.学习目标 3.1知识与技能: 3.1.1认识到加热和冷却会改变物体的体积。 3.1.2知道大多数液体、固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1.3会利用热胀冷缩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能为生活生产服务。 3.2过程与方法: 3.2.1能够通过模仿实验,体验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2.2能够通过设计实验,认识固体、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3.1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学会合作交流,树立“做中学”的意识。 3.3.2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方法。 3.3.3理解事物都有两面性的道理,学会扬长避短。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固体、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的现象以及利用。 教学资源准备 Ppt 液体热胀冷缩装置,各种液体,气体热胀冷缩装置,固体热胀冷缩装置,酒精灯,火柴,冷水,热水 6教学流程图 7、教学过程 7.1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7.1.1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是大家司空见惯的,但并不被我们所关注。可是往往在平常的现象中,却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同学们看这两瓶水(一瓶自己装的满水,一瓶是买来的水,差一点满),用眼睛看能发现什么区别吗? 7.1.2评价提问:这个同学观察得非常仔细,微小的差别也没有逃过大家的眼睛。满的这瓶是老师自己装的,没满的这瓶是刚在商店买的,那为什么商家不把水装满呢?是不是仅仅这一瓶有问题呢?其他的呢?(ppt出示不同品牌的瓶装液体图片) 7.1.3讲述:如果说一瓶有问题,可能是偶然,不可能所有的商家都有问题。任何现象的背后一定有他的科学道理,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探个究竟,揭开商家的小秘密。老师喜欢勤动脑、勤动手、守纪律的孩子,你们能做到吗? 7.1.4引出课题:那就让我们一起出发,走进今天的课堂。 板书课题:《热胀冷缩》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实例入手,通过对各种瓶装液体的观察,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探究欲望,使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明确探究目的。 7.2合作探究、归纳结论 7.2.1.加热和冷却对液体体积的影响 7.2.1.1学生有理由猜测,教师ppt出示实验材料,学生根据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材料:锥形瓶 、玻璃管、橡皮塞、杯子、红墨水(一二组)、酱油(三四组)、牛奶(五六组)、果汁(七八组)、冷水、热水 师生总结完善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1、在玻璃管上标记液面位置。 2、把锥形瓶放在杯子中用开水加热,液面稳定后标记位置。 3、把锥形瓶放在冷水杯子中冷却,液面稳定后标记液面位置。 实验要求: 1、音乐停,实验停。认真填写试验记录单,得出结论。 2、小心不要被热水烫着,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 3、一到四组浇热水。五到八组浇冷水。 (学生实验、科学实验小助理加热水,老师巡视指导,大约10分钟音乐停) 【板书】 液体 7.2.1.2讲解:我们一起看看哪一组的实验记录比较有特点。(老师将实验记录汇总到大屏幕上。) 7.2.1.3提问:我们发现液面有升有降,液面上升说明液体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7.2.1.4讲解:体积增大(在科学上我们叫做“膨胀”),所以液面上升。体积减小(在科学上我们叫做“收缩”),所以液面下降。那么液体在什么条件下膨胀,什么条件下收缩呢? 7.2.1.5总结:热胀冷缩。绝大多数的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也有特殊的,比如冰。(播放冰热缩冷胀的视频) 【板书】 热胀冷缩 7.2.1.6提问:为什么商家不把矿泉水装满呢?是偷工减料吗? 7.2.1.7总结:是为了防止热胀冷缩把瓶子胀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合作探究不同液体受热和冷却时的体积变化,总结出液体的热胀冷缩结论,揭密生活常见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科学原理,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态度。 7.3加热和冷却对固体、气体体积的影响 7.3.1提问:那是不是只有液体才能热胀冷缩呢?老师列举几个生活中的现象大家解释一下敢不敢? 7.3.2教师举例:(1)为什么夏天电杆上的电线总是弯弯的呢,工人为什么不把电线拉直呢?(电线图) (2)小明不小心把乒乓球踩扁了急得直哭,姐姐帮他想了一个好办法?乒乓球为什么很快鼓起了呢?(扁的乒乓球在热水中鼓起) 7.3.3总结学生发言并提问:电线的确比较重,但通过工具完全可以将电线拉得很直。工人叔叔为什么不那么做呢?乒乓球鼓起来真的是因为气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大家试着根据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探究固体和气体是不是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 7.4探究固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7.4.1引发学生思考:能否利用现有材料和液体实验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出示实验材料:铜球、铁圈、酒精灯、火柴、杯子、冷水;瓶子、气球、杯子、热水、冷水 7.4.2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7.4.3学生活动:学生汇报实验设计步骤,学生相互评价,老师评价)补充,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 7.4.5实验要求:音乐停,实验停。边实验边认真填写记录单。 7.4.6学生实验、助理为北边每组加热水,老师巡视指导,大约5分钟音乐停)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既扩大了实验探究及实验结论的受众面,又培养了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7.4.7提问:由刚才你们小组的实验你知道了什么呢? 7.4.8学生回答:固体、气体也能热胀冷缩。 7.4.9提问:现在谁可以解释一下为什么夏天电杆上的电线总是弯弯的,冬天却是直的的呢? 为什么扁了的乒乓球放在开水中可以鼓起呢? 7.5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7.5.1讲解:但极个别的物体(金属锑、0-4摄氏度的水)却与此相反,所以在总结规律时不能以偏概全,要遵循严谨的科学态度。 7.5.2科学要为生活服务,大家能不能举出几个生活中利用热胀冷缩带便利的例子呢?(老师及时评价) (篮球放在太阳下晒、轴承加工、古代修路火烧开石、加热螺帽) 7.5.3提问:热胀冷缩在生活中是不是处处都造福人类呢? 7.5.4讲解:生活中热胀冷缩的危害:水管爆裂、路面鼓起和断裂、夏天汽车爆胎 可见任何事都有两面性,有利有弊。微小的变化我们不经意,但是大量的微小变化聚集到一起,量变达到质变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带危害甚至灾难,我们一定要用科学知识改变生活造福人类。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的道理,认识到事物都有两面性学会扬长避短,树立“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7.6总结延伸 7.6.1提问:通过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7.6.2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加热和冷却,知道了大多数的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当给一个物体加热或者冷却时体积就会发生变化,或许咱们用肉眼看不见,但它却真实的存在,看不见的东西不一定不存在,存在的东西不一定看得见。为了让我们看的更远,看得更清,一定要用知识不断武装自己的大脑。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总结,使学生能将所学按自己的理解方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强化记忆,加深理解,逐渐学会归纳总结知识。 8、板书设计: 9.教学评析: 科学课是科学教师与孩子们共同走进科学世界的钥匙,科学课堂应该是教师对孩子学习科学的一种引领,基础的科学知识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孩子们进一步探究科学世界的基础;科学兴趣的培养是孩子们探求科学世界的不竭动力;一个个有关科学的问题是孩子深入去探究的小目标;科学的探究方法与相关的能力却是孩子们挖掘科学宝藏的工具。这些便是每一节科学课的追求。 一、认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利用小玻璃瓶和细吸管的有效组合,学生能够很清晰地了解水的热胀冷缩的性质,而且利用小组做不同液体的实验,时间利用合理,最后交流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科学探究既是科学的教学方式,也是科学的学习方式,本节课的结构是非常典型的适合于探究内容,因而在设计方面注重体现这一理念,从对学生探究的“引”——“扶”——“放”,几个层次的探究实验,学生们在老师的引领之下,从按着老师的要求做探究到自己设计实验做探究,学生的体验是充分的,认识也是深刻的。 二、认识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让学生看夏天和冬天图片,这样不同的季节里,同样的电线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做了铜球通过铁环的实验,抓住怎样看见铜球在加热和冷却时产生了热胀冷缩,给学生带来了思维的挑战,抓住把铜球看不见的热胀冷缩看得见这个重点,突破难点,加热和冷却铜球这个实验比较经典,但是很危险,在这一环节中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实验学生也知道了不同的季节里,同样的电线为什么不一样长。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可以借助物体观察肉眼看不见的变化。。 三、让学生根据现有的材料自己设计加热和冷却空气的实验,小组同学勇跃参与到讨论中,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既给了学生自主权,又使空气的热胀冷缩性质更有说明力。 这一节实验探究课在问题分析上,层次比较明晰。在实验的设计上,既注重了实验的全面性,又注重了对学生的导与放。在预测的基础上,不是仅以一个实验来说明,而是引入了多个实验来验证,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在实验的组织上,注重示范与引导、放与扶的关系,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行选择器材,教师只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提高探究能力很有好处,同时也保护了孩子探究的乐趣与欲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