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预防犯罪课件(39张ppt+1个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预防犯罪课件(39张ppt+1个视频)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5.2
预防犯罪
请你判案
打架违法吗?
打架属于何种违法行为?
第四十三条?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行政违法行为
殴打他人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故意伤害罪
第二百三十四条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1)区别:
①一般违法行为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的危害性较小,是触犯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的行为;
②犯罪行为情节比较严重,社会危害性特别大。
(2)联系: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之间的距离只有一步之遥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都属于违法行为,都触犯了法律,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1了解罪与罚
了解罪与罚


含义:
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
以及对犯罪应当处什么样的刑罚。


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思考:小黄的行为是什么性质的行为?制裁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聚焦生活
校园打架事件
严重社
会危害性
刑事
违法性
应受刑
罚处罚性
小黄是位在校生,因为小事和同学发生口角而恼羞成怒,后来两人下课去到男厕所约架,小黄
将对方一阵拳打脚踢,造成同学左耳骨膜穿孔,
轻伤二级。法院审理期间,小黄的母亲为此支付了赔偿款,
小黄因致一人身体轻伤而被判刑。
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造成轻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小黄其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法院依法拘役小黄
犯罪的特征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犯罪的含义: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并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p53)
犯罪的特征
严重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应受刑罚处罚性
最本质特征
法律标志
必然法律后果
三个基本特征的关系: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他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小明有一天看了一则法律的新闻,是一个政府官员被判死刑的消息。小明在日记中写道:“那个大贪官违反了行政法,受到了行政处罚,真是大快人心!我们不能向这样的人学习,否则有了一般违法行为,受到这样的处罚就惨了!”
指出文中的三处错误


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刑罚又称为刑事
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附加刑
独立使用
可独立使用或附加使用
管制
拘役
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
死刑
罚金
剥夺政治权利
没收财产
驱逐出境
刑罚的种类:
“刑法”与“刑罚”相同吗?
刑法,刑法明确了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刑法
犯罪
刑罚
规定
结果
拘留与拘役,罚款与罚金的区别:
拘留,罚款适用于行政违法行为。
拘役、罚金适用于刑事违法行为(犯罪。)
2加强自我防范
认为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

《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岁未满十六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行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
加强自我防范
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1.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15岁的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一些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开始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处分。但他并没有吸取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思悔改,为搞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犯抢劫罪被判刑。
案例分析
陈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
交损友
旷课
偷东西、打骂同学
偷窃财物
拦路抢劫
被判刑
A
道德水平低;
法制观念淡薄;
对自己要求不严;
不能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不能谨慎交友等
个人方面
分析陈某·走上犯罪的原因
不良行为
绘制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
交友不慎
不良行为
违法
犯罪
启示:
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的规定,给我们划清了是非的界限,标示了生活中的“雷区”。
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1.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扫“雷”行动
(
P57)
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有哪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
产生原因
整改措施
相关链接:不良行为(p56)
1、旷课、夜不归宿
2、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携带管制刀具
3、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4、偷窃、故意毁坏公共财物
5、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6、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响制品、读物等
7、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娱乐场所
8、其他严重危害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相关链接:严重不良行为(已属违法行为)
1、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2、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3、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4、多次偷窃;
5、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6、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等
7、吸食、注射毒品
8、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未成年人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哪些?
①思想道德素质不高;
②法治观念淡薄;
③明辨是非与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不能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④不能正确对待老师长辈的批评教育;
⑤不能及时改正不良行为;
⑥交友不慎、误交损友等
对个人不良行为的矫治方法
1
明辨是非,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正确对待老师长辈的批评教育。
2
3
4
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法律意识。
交友要慎重,要善交良师益友。
不良行为
不加以改正
一般违法
不加以改正

罪(严重违法行为)
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1.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P55
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P55
3.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P56
知识汇总
预防犯罪
含义:
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
以及对犯罪应当处什么样的刑罚。
一、刑法的含义和作用
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含义: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并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特征:
(1)社会危害性
(2)刑事违法性
(3)刑罚处罚性
二、犯罪的含义及其特征
1.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3、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三、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了解罪与罚
加强自我防范
预防犯罪
刑法的作用与内容
犯罪的基本特征
刑罚
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社会危害性
刑罚处罚性
刑事违法性
主刑
附加刑
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课堂小结
1.下列不属于犯罪的基本特征的是(

A.严重社会危害性
B.刑事违法性
C.应受刑罚处罚性
D.重大责任性
D
2.下面关于犯罪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犯罪是违反民法总则的行为
B.
犯罪是严重的违法行为
C.
犯罪是刑事违法行为
D.
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A
3.无业青年李某,手持三棱刮刀,抢夺多名中小学生的财物并殴打拒交财物的学生。受害学生拨打“110”报警,李某被逮捕。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下列对李某违法行为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从违法性质看,李某的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②从本质特征看,李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③从违反法律看,李某的行为违反的是刑法 
④从法律后果看,李某的行为应受到刑罚处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B
下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