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一)课标要求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二)学科素养政治认同:认同中华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科学精神:辩证看待中华传统文化,进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公共参与:主动学习、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三)学习目标1.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意义,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2.增强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3.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四)议题设置总议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子议题1: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子议题2: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五)教学重难点重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六)教学过程1、习语诵读——导入新课①“人心所归,惟道与义。”在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中华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成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2019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②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③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习近平2014年4月1日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④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2014年2月24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⑤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有作为的民族,都以自己的独特精神著称于世。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习近平2014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习语堂间——活动设计总议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视频导入:《“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教师总结: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特别是儒家文化中,一直强调“仁”这个字,仁政的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当中的优秀基因。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当中,对于传统的仁政思想,有很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那么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我们共同学习本节课。子议题1: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探究活动一:近年来,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本草中华》等一批高质量国产纪录片的不断出现和走红,纪录片成为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绝佳载体。比如最近播出的讲述中医药文化的纪录片《本草中华》第二季,被网友点赞称“拍出了本草文化的文艺范儿”,是现代年轻人了解中华本草文化的窗口。《本草中华》能够收获点赞无数,除了内容精良、画面优美等因素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纪录片把传统素材引入生活场景,把传统价值对接时代需要。成为引发现代人情感共鸣的引擎动力,体现出传统优秀文化赓续传承的独特时代精神。探究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说说我国是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教师总结:1.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2.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当今时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习语总结: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习近平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子议题2:怎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探究活动2:观看视频——《24个字诠释中华民族精神》探究问题1:观看视频请思考,什么样的精神应该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习语总结:①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辛勤劳作、发明创造,我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闻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科技成果,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文艺作品,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建设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等气势恢弘的伟大工程。今天,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正在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推动我国日新月异向前发展,大踏步走在世界前列。我相信,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创造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习近平2018年3月20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②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开发和建设了祖国辽阔秀丽的大好河山,开拓了波涛万顷的辽阔海疆,开垦了物产丰富的广袤粮田,治理了桀骜不驯的千百条大江大河,战胜了数不清的自然灾害,建设了星罗棋布的城镇乡村,发展了门类齐全的产业,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今天,中国人民拥有的一切,凝聚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浸透着中国人的辛勤汗水,蕴涵着中国人的巨大牺牲。我相信,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奋斗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达到创造人民更加美好生活的宏伟目标!——习近平2018年3月20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③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特别是近代以后,在外来侵略寇急祸重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各族人民手挽着手、肩并着肩,英勇奋斗,浴血奋战,打败了一切穷凶极恶的侵略者,捍卫了民族独立和自由,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保卫祖国、抵御外侮的壮丽史诗。今天,中国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更是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努力的结果。中国人民从亲身经历中深刻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前进,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不可能发展进步。我相信,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团结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习近平2018年3月20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④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我们不仅形成了小康生活的理念,而且秉持天下为公的情怀,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我国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中国人民相信,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坚忍不拔,以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为实现这个伟大梦想进行了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今天,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相信,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梦想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2018年3月20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⑤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习近平2014年4月1日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探究问题2: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哪些具体表现?(学生举例):教师总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中华民族精神都有着具体的表现。探究问题3:中华民族精神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教师总结: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探究问题4: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师总结: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语总结: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我曾经讲过,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习近平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3、习语生声——升华①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2018年3月20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习近平2015年12月30日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③有这样伟大的人民,有这样伟大的民族,有这样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习近平2018年3月20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4、资源链接①导课视频:《“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学习强国)https://www./e59a04e23035c027b52fec4b7926ebaf/cf94877c29e1c685574e0226618fb1be.html②视频:《24个字诠释中华民族精神》https://v./x/page/a0611fpui9g.html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