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章身边的化学物质第1节性质活泼的氧气第1课时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材分析氧气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质,也是参与化学反应最多的物质之一,所以有关氧气的知识是九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同时它也是学生继续学习第4章“燃烧与灭火”第5章“金属的冶炼与利用”时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在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本节是教材第一次对一种气体物质进行系统研究,由此也提示了对物质进行探究的一些思路和方法,这些方法和思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会有指导和启示作用。氧气的制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实验室制备气体,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通过对气体制取的一般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打下基础。课标要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氧气的存在和物理性质(不要求记忆具体数据)。(2)观察蜡烛、木炭、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反应表达式;认识氧气是一种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3)知道氧气的用途。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氧气的两面性。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2)从五彩缤纷的化学变化中,让学生体验化学美,保持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实验用品:木炭、铁丝、蜡烛、石灰水、盛有氧气的集气瓶(3个)烧杯(1个)、镊子(1个)、燃烧匙(1个)、火柴(1盒)、酒精灯(1个)、坩埚钳(1个)。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人不吃不喝还能维持生命6~7天,然而人如果处在无氧气的环境中,只能维持6~7分钟。人自从获得生命时,就与氧气结下了不解之缘。据统计,成年人在安静的条件下,每分钟要呼吸16~18次,每次大约吸入半升氧气,一分钟大约吸入8升氧气。同学们可以计算一下,一个成年人一天大约要吸入多少氧气。通过计算,同学们可发现一个成年人一天则需要11000多升氧气,同学们对氧气有了解吗?你知道它的化学组成和“脾气”(性质)吗?氧气对于生命如此重要,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氧气的性质。阅读与思考【板书】一、自然界氧的循环【提问】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几乎保持恒定,你知道原因吗?【交流】【过渡】氧气如此的重要。同学们知道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吗?在这些方面,你知道些什么?可以谈谈你听到或从其他途径知道的知识与体会。(请个别学生发表看法,略)【板书】二、氧气的物理性质【提问】物理性质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交流】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等。【展示】展示一瓶氧气供学生观察其物理性质。【小结】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投影】除了刚才我们观察到的性质外,还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得到氧气的其他性质。【过渡】我们学过哪些物质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镁)反应现象是什么?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下面这几种物质和氧气反应有何现象?【板书】三、氧气的化学性质活动与探究(教学建议)演示和观察按以下四步进行:(1)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预热(或点燃)前并不跟氧气发生反应。(2)点燃后,引导学生观察它们在空气中是否能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3)观察它们在纯氧中燃烧的现象(注意光与火焰的区别)。(4)对生成物的色、味、态的描述或检验。以下实验按“演示(观察)—描述—记录—写出文字表达式”的顺序进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按照描述燃烧现象的方法描述实验现象。【实验一】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投影】观察到的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碳+氧气二氧化碳CO2CO2【实验二】蜡烛在氧气中燃烧【投影】观察到的现象:火焰十分明亮,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有水珠生成,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生成。结论: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O2CO2H2O【实验三】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投影】观察到的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了黑色固体。结论:铁+氧气四氧化三铁FeO2Fe3O4【讨论与交流】(1)同一种物质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现象有明显的不同,从中你体会出什么?(2)铁丝燃烧实验中,瓶底为何放少量水或细砂?(3)铁丝为何绕成螺旋状?(4)为何系上火柴杆?(5)为何待火柴杆即将燃尽再伸入集气瓶中?(6)有同学在做铁丝燃烧实验时,没有看到火星四射,实验不成功的可能原因有哪些?【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可以看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高温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它的化学性质可概括为氧化性,因此它常作为氧化剂。【提问】以上3个文字表达式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总结出氧化反应的概念)【板书】氧化反应: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提问】物质与氧气反应都需要点燃或加热吗?【交流】自然界里,有些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比较缓慢,这种氧化反应属于缓慢氧化。对人类有利的缓慢氧化一般有动植物的新陈代谢、有机肥的腐熟等,对人类有害的缓慢氧化有铁生锈、食物腐败等。【小结】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区别和联系。剧烈氧化:有氧气参加,发光并放热。缓慢氧化:有氧气参加,放热但不发光。【阅读与观察】阅读教材33~34页文字与图片,引导学生根据氧气的性质归纳氧气的用途。【板书】四、氧气的用途1.供给呼吸2.支持燃烧【课堂小结】氧气是初中化学的代表物质,本节我们对氧气进行了具体辨析。其中,氧气跟碳、铁、石蜡的反应是本节的重点,大家要按照“根据现象得结论”的规律,掌握五个反应的现象及文字表达式,同时要学会“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规律。同学们相互交流教材32页表2-1对比实验的反应物、反应条件、反应现象(在空气中、在氧气中)、生成物、文字表达式、反应类型(氧化反应)。【布置作业】完成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板书设计一、自然界氧的循环二、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略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三、氧气的化学性质(实验的现象、文字表达式及物质的符号省略)1.与木炭反应2.与磷反应3.与蜡烛反应4.与铁反应5.与镁反应四、氧气的用途1.支持燃烧2.供给呼吸教学反思本节内容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和典型代表,是从化学学科特征出发,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的开始,符合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本节既为学习氧气的收集准备了条件,又为学习燃烧与灭火储备了感性材料。为分解难点,本节可以介绍几种物质的化学式,如O2(氧气)、C(碳)、P(磷)、Fe(铁)、CO2(二氧化碳)、H2O(水)等。第2课时氧气的制法课标要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原理、装置、操作步骤、收集方法等,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会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3)了解催化剂的概念及催化作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教学难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及仪器、装置的探讨。【教学准备】药品:双氧水、二氧化锰、高锰酸钾等。仪器:药匙、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单(双)孔橡皮塞、导管、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夹、分液漏斗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前面一节的实验中,我们使用了氧气。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氧气是怎样制得的。大量氧气通过工业生产来制取,少量氧气可以在实验室里制取。【板书】一、工业上分离空气制取氧气【视频展示】工业上需要的大量氧气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提问】工业制氧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交流】工业制氧是物理变化。因为这里只是利用各种成分的沸点不同,把空气中的氧气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来。氮气蒸发后,剩余的主要是液氧。国家规定储存氧气用的钢瓶一律漆成天蓝色。工业上还利用膜分离技术,在一定压力下让空气通过具有富集氧气功能的薄膜,可以得到含氧量较高的富集氧气。【过渡】实验室常用哪些物质来制取氧气呢?【投影】药品:实验室里常使用(1)过氧化氢溶液、(2)氯酸钾、(3)高锰酸钾等含氧元素的物质制取氧气。【板书】二、实验室可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活动与探究【展示】展示一些高锰酸钾,让学生观察它的颜色和状态,并描述。【板书】实验原理: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KMnO4)(K2MnO4)(MnO2)(O2)【展示】实验装置【边演示边讲解】加热高锰酸钾并收集两瓶氧气(实验步骤)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2.在试管口塞一团蓬松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3.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4.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5.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设问】实验室还有其他方法制取氧气吗?【板书】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实验原理:过氧化氢(H2O2)水(H2O)+氧气(O2)【展示】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和装置【边演示边讲解】1.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2.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3.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4.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5.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设问】二氧化锰到底是什么物质?它在这个反应中起什么作用呢?【讲解】二氧化锰可以增大过氧化氢溶液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发生变化。二氧化锰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只是一种催化剂,催化剂算作一个条件。【强调】催化剂“一变两不变”。【过渡】在实验室中,除了加热高锰酸钾和用过氧化氢分解的方法制取氧气外,还常常用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板书】氯酸钾氯化钾+氧气(KClO3)(KCl)(O2)【课堂小结】本节主要学习了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氧气的操作,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以及氧气的工业制法。其中排水法适用于那些不(不易)溶于水的气体的收集。液体与固体不加热制取气体的原理,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继续接触。【布置作业】完成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板书设计工业上分离空气制取氧气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1.文字表达式: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KMnO4)(K2MnO4)(MnO2)(O2)2.实验装置、收集方法:排水法三、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3.文字表达式:过氧化氢水+氧气。4.实验装置、收集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四、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文字表达式:氯酸钾氯化钾+氧气(KClO3)(KCl)(O2)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演绎等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感知了多种思维方法在化学学习中的使用。教学中教师不断设计问题阶梯引导学生探究,通过多种途径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的思维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零碎杂乱到系统完善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第二单元第1节性质活泼的氧气第1课时氧气的性质和用途.doc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第二单元第1节性质活泼的氧气第2课时氧气的制法.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