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皇权强化与近代前夜中国封建社会的危机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 皇权强化与近代前夜中国封建社会的危机 同步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5.3皇权强化与近代前夜中国封建社会的危机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清朝雍正时期,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主要标志是(  )
A.八旗制度的确立 B.金瓶掣签制度确立
C.军机处的设立 D.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立
2. 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概括准确的是(  )
A.加强思想控制 B.促进文化发展
C.加强思想教育 D.推行儒家文化
3. 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一方面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另一方面潜藏着巨大的危机。其“危机”的表现主要有(  )
①文化专制达到顶峰 ②压制打击工商业
③鄙薄科学技术 ④白银大量外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明末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 ?成为世界医药学重要文献
?B ?明朝修筑故宫 ?是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结晶
?C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
?D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5. 概括各历史阶段的总体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繁盛与危机并存”是对下列哪一历史时期总体特征的最好概括(  )
A.魏晋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辽宋夏金元时期 D.明清时期
6. 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丞相分别在绳子的两端向着自己的方向拉,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皇帝中彻底打破了这一规则的是( )
A.秦始皇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7.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它采取了比以往更加严厉的措施来强化君权。这个措施是 ( )
A. 废丞相制度,设立内阁 B. 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
C. 设置理藩院 D. 设立军机处
8. 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选题《中国封建王朝落日辉煌的实践》,请问以下哪位人物可以作为研究对象(  )
A      B     C      D
9. 18世纪英王派使者来华,提出在中国建立商馆、自由贸易的要求。乾隆皇帝回复:“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反映出清朝实行的政策是(  )
A.闭关锁国 B.重农抑商
C.对外开放 D.休养生息
10. 下列有关清朝中后期我国社会状况说法错误的是( )
A.社会危机得到解决
B.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C.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D.官场腐败之风蔓延
11. 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B.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C.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
D.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12. 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须同外国互通有无,于是,实行了什么政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
A.重本抑末政策 B.闭关锁国政策
C.鼓励海外贸易 D.禁海政策
13. 台湾统一之后,康熙皇帝在与大臣的谈话中说道: “先因海寇(郑成功),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从中可知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是因为(  )
A.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
B.统治者无视商业利益
C.防范西方列强的入侵 ????????????????
D.抵御郑成功抗清力量
14.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则“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
A.加快发展陆路交通 B.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15. 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自己鲜明的时代主题。如果把“锦衣卫、东厂、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那么这个单元的主题应是(  )
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文化专制的加强 D.专制集权的强化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乾隆、嘉庆年间(1736年—1820年),南京城绸、绒各类织机多达三万台左右,至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城内仅缎机就达三万台以上,纱、绸、绒、绫织机不在此数。此类手工业基本是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主,它的发展又推动着城市商业走向繁荣。
——摘编自陈忠平《明清时期南京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材料二 水力和蒸汽力的应用,工厂制度的确立,大大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1786年时曼彻斯特只耸立一个阿克莱特纱厂的烟囱,但在十五年后,却有50个纱厂了。1760年时,曼彻斯特人口不足10万,1851年时人口超过30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棉纺织业城市。
——摘编自《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时期南京丝织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18世纪中后期以来曼彻斯特迅速发展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3)综上,比较18世纪中后期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英国的差距。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中国逐渐落后的政策因素。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1)图一为明朝“锦衣卫印”,锦衣卫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后来明成祖建立了哪个与锦衣卫相似的机构?
(2)图二为军机处外景,这一机构是由哪位皇帝设立的?以上两幅图片从政治的角度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二 浙江富户庄廷鑨修订前人遗著,取名《明书》。书中叙述清朝入关前的史实,使用明朝年号,并且保留了一些明朝将领抗击“后金”的事迹,触怒了康熙帝。参加编写、刻印和销售这部书的70多人,都被处死。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这种政策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危害。
18. 阅读下面两幅漫画,回答问题。
(1)观察图一,其中心人物是谁?他率领船队最远到达哪里?
(2)他能够远洋航海的条件是什么?如何评价这次远航?
(3)观察图二,可以看出此幅图揭示的是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有什么影响?
(4)通过图一、图二可以看出明清在对外政策上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它们分别导致了什么不同后果?今天的中国要发展国家经济,扩大国际影响,应该怎么做?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CAADD 6-10DDBAA 11-15DBDCD
二、非选择题
16. (1)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以个体家庭或小作坊为单位进行生产。
(2)表现:工厂迅速增加,城市人口增多。原因:开始进行工业革命。
(3)差距:中国仍处于个体手工生产,英国已开始向工厂制的大机器生产发展。因素:闭关锁国政策。
17. (1)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意思相近即可) 东厂。
(2)雍正帝。说明了明清皇权不断加强(或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3)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致使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言之有理,答出两个方面即可)
18. (1)郑和。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条件:明朝初年,社会安定,国力雄厚;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指南针的广泛使用和航海图的配备。意义: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3)闭关锁国政策。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友好往来,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闭关锁国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做法:我们必须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