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6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课题16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单元第一单元学科道法年级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巨著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等文学、戏剧作品,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特点,理解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过程与方法:三位科学家成功的原因;紫禁城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设计一张明代三大科技巨著简表。通过交流、了解各部小说主要内容,明确它们都有反封建的时代特色,知道它们在国内和国际文学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科学家对科学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重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难点由明朝三部科学巨著,指导学生对本课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加以分析和理解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温故知新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有哪些?请谈谈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及目的?攫取澳门的国家是?时间?导入新课大家知道我国哪部书,被誉为“游记文学中的知古奇书”?关于这部书,你了解多少?分享一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朝代,一起领略一下明朝的科学、建设与文学。学生齐读诗歌,体悟情感。倾听,思考渲染气氛,放松学生心情。引出主题,吸引学生兴趣。讲授新课一.明确目标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巨著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等文学、戏剧作品;2.了解明长城和北京的建筑特点,理解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实施目标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勾画知识点。出示材料,思考以下问题:李时珍认为“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他搜集和整理了800多种医药书籍,并深入社会,进行实地调查,向人们请教。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这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明代科技发展的背景?科技代表作品有哪些?教师总结:代表作有《本草纲目》等。请对李时珍简介。教师总结:李时珍(1518—1593),明朝时期著名的药物学家。他出身于医药世家,从小对医药学产生浓厚兴趣。出示本草纲目文章图片,如:思考:(1)结合教材谈谈,本草纲目传播情况。请简述《本草纲目》的概况。教师总结:《本草纲目》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了1800多种药物,比前人所记载的增加37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比前人所收录的增加4倍;还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出示《天工开物》插图,并讨论以下问题:请简述《天工开物》概况。教师总结:《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2)你认为宋应星强调人类要与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对不对?他们谁说的对?谈谈你的看法。教师总结: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与自然不相协调,意味着人不能适应生存环境或破坏了生存环境……出示《农政全书》图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请简述《农政全书》概况教师总结:全书60卷,约70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大类。《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都是我国古代的农学著作,请你对它们进行比较。教师总结:明末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采集了《齐民要术》的优秀成果,系统地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政策和科学技术,同时还渗透了徐光启富国强民的“农政”思想。北魏的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北方农业生产技术成果,包括农、林、牧、副、渔等。目标导学二:明长城和北京城出示明长城力,小组讨论中下问题:明朝时期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结合图示,说出明长城的起止。教师总结:明长城东起辽东,西到嘉峪关,蜿蜒6000多公里,东部重要地段,用条石和巨砖砌成,十分坚固。相关史事——明长城有些城墙,平均高度为7—8米,城基宽6—7米,顶宽平均为4-5米。城墙的外侧设有2米的垛口,垛口上有望口和射洞。在长城沿线重要的位置上还修建关城,是重要的防御据点和关卡,著名的有山海关、居庸关、平型关、雁门关、嘉峪关等。思考:(1)请简述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的情况。(2)分析长城在历史上的影响。(3)万里长城常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想一想,这其中的寓意是什么?教师总结:长城,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4)比较明长城和秦长城。教师总结:秦始皇大修长城,在把秦、燕、赵等国北部的长城连接起来的基础上,还加以增筑、扩建,筑成西起临洮、东达辽东的秦长城了示北京示意图,请同学位结合教材回答如下问题:观看示意图,分析北京城的特点。教师总结:以宫殿为重点,并建有坛庙、宫苑、王府、桥梁、大街小巷以及其他各种民生设施;城中心的紫禁城最为雄伟壮丽,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北京城的这种结构布局反映了明清什么样的时代特点?目标导学三:小说和艺术材料分析:众多小说家,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和形象生动的语言,叙述一个个错综复杂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典型人物。小说的内容,多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追求自由幸福的意愿。思考:(1)明清进入古典小说创作的成熟阶段有何表现?(2)当时小说的代表作有哪些?教师总结:《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出示三国演义图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三国演义》作者是谁?成收时间?《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教师总结:以三国史实为基础,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也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3)《三国演义》的艺术特点及历史地位?教师提示: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出示水浒传人物图:分析讨论:请简介《水浒传》的作者、成书时间及主要内容。出示《西游记》图片,分析问题:西游记作者是谁?成书时间?(2)请简介西游记的主要内容这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突出刻画了胆大艺高、爱憎分明、满怀智慧的孙悟空这一神话英雄。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笔调,勾画出神奇光怪的情景,抒发了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小说的语言生动流畅,故事引人入胜。(3)拓展延伸——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线索:材料展示:明朝时期,书画艺术继续发展,出现了书法名家董昌、绘画名家徐渭等。不少剧作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典型代表:汤显祖,他的代表作《牡丹亭》,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思考:(1)明清戏剧的著名剧作家?代表作?这一时期形成的新剧是什么?教师总结:国粹——京剧。明代戏剧兴起的情况、原因和表现?教师总结:情况: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情况: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拓展延伸——我们如何继承传统文化?教师总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学生齐读并理解学习目标学生朗读教材,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探讨。学生分析如: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有突出的成就,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学生结合图文,尝试分析如:《本草纲目》自问世后,广为流传。17世纪初传入日本和朝鲜,以后又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学生概括,如: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讨论并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观看图示,结合教材回答,如:徐光启,明代科学家。所著《农政全书》被誉为“农业百科全书”。学生讨论并分析,如:这两部书都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做出巨大影响。学生看图片,回答,如: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起止地点: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学生读史事,根据所知进行介绍,尝试回答,如: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学生从目的、起止、建筑、作用等方面进行概括。学生观看示意图,列举特点,如: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学生讨论后尝试回答,如:体现君权至上……学生分析并归纳: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学生列举,如《西游记》、《水浒传》等。学生根据所知所学,介绍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俗称《三国演义》,作者是罗贯中。学生识图,根据所知分析,例如:作者施耐庵……学生通过回忆,根据所知,结合教材回答问题,如:《西游记》出现于明代中期,作者是吴承恩。学生归纳线索:上古神话传说——魏晋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并回答如:著名剧作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学生分析如:表现:不少剧作家创做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明确目标,使学生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设计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使学生通过读和小组交流,初步感知本节主要内容,便于下面教师进行讲解。通过出示《本草纲目》示意图,引出相关知识,使图文并茂。此环节利用天工开物插图,使学生有兴趣进行相关探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此环节多借助读书指导法,使学生借助教材对全书进行概括介绍。此环节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请学生对两本书进行对比,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二者的特点。作为中华文的重要代表,长城,学生并不陌生,此环节通过起止图,使学生更全面的了解明长城的起止及目的。此环节通过相关史事,使学生对长城的几个重要关口深入了解。对北京——祖国的首都,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细致全面的探究分析,回学学生的理解。通过材料,分析背景,概括当今时代的小说发展。本环节用刘关张三人的图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在学习水浒传和西游记之际,均采用调动学生对名著的旧知,结合教材,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此环节重点介绍《牡丹亭》等剧目,并通过材料分析,进行知识概括即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复习巩固1.明朝的一部药物学巨著,被达尔文称为“1596年的百科全书”。这部“巨著”是( )A.《伤寒杂病论》B.《天工开物》C.《本草纲目》D.《农政全书》2.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我国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某一古代建筑的描述如下:“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在明代,又继续加以修筑,使……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这一古代建筑是()A.赵州桥B.大运河C.北京故宫D.长城3.下列著作和作者搭配正确的一组是(??)①《农政全书》——徐光启?②《天工开物》——宋应星③《三国演义》——罗贯中④《本草纲目》——张仲景?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4.曹操、刘备、关羽、诸葛亮,一个个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计,一段段脍炙人口的精彩故事,勾勒出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部名著是(??)A.《西游记》??B.《水浒传》?C.《三国演义》??D.《牡丹亭》5.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构成,宫城即紫禁城,最为壮丽,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这一“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所体现出的明朝鲜明时代特点是()A.中轴线对称的均衡布局B.以高、直、尖和强烈的向上感为特征C.专制皇权不断强化D.布局严整,金碧辉煌,气象万千以组为单位,分析思考问题,并以组为单位交流。通过复习巩固环境,检测本节课的教与学内容。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明朝的科学、建筑与文学,了解了《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巨著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文学艺术作品,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对科学不懈追求的精神,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谈收获和体会。总结升华。板书知识导图的方式,呈现本节课的知识脉络。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