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宪法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其作用,讨论总结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重大举措,探讨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向学生引入有关历史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对比和分析,培养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和知识结构,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情感与价值观①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是被历史证明了的。③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的了解,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部分中所学习的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教学分析处理教学重点经济政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教学难点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探究法、交流讨论法教具多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我们在第1课学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那么,大家想想,在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略)要发展经济,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怎样发展经济,以什么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呢?则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讲授新课师:战争结束了,政权巩固了,这就为布尔什维克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创造了条件。俄共(布)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什么要实施这一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实施以后起了什么作用?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板书)师:三年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面临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师:边提问问题边讲解实施的原因(板书)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对俄国经济造成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不仅如此,还有更重要的,(解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随着形势的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的情况,农民开始不满,阶级敌人利用农民的不满,在一些地区组织叛乱。为此,党需要制订新的经济政策。再有,为建设社会主义,党制订了俄罗斯全国电气化的远景计划,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的大生产。而要使这一切成为现实,就要恢复发展经济,特别是要首先恢复和发展农业。1921年3月,根据列宁的提议,布尔什维党通过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课件幻灯片4,视频: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板书)提出问题: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师: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哪些进步?出示课件:①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余粮可由自己支配和交易,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②工业方面:允许多种经济并存,有利于工业的发展;③商业方面:恢复了国内自由贸易,活跃了流通,刺激了生产。师:如果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布尔什维克党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在经济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那么苏联的成立则是布尔什维克党在政治上采取的一个重大举措。师:为了集中各共和国的资源、人力维护国际地位,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的成立(板书)苏联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为什么要成立苏联呢?这是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加强国防,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际主义政权性质所决定的。苏联成立的时间是1922年。参加的基础是平等、自愿。当时加盟的共和国有四个,俄罗斯,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逐步增加,到1940年共有15个。(引导学生看课本P8《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示意图》)(课件幻灯片6,视频:苏联的成立)师:请同学们注意区别这几个历史名词:“沙俄”、“苏俄”和“苏联师:过渡1924年列宁逝世了,这对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列宁对苏俄(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永垂史册。师: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课件幻灯片11和12,图片:列宁逝世,图片:斯大林)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板书)1.苏联的"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板书)师:“一五”计划开始于1928年,主要力量和资金集中于重工业,奠定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二五”计划开始于1933年,重点完成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简述一些重点项目建设情况。(课件幻灯片14和15,图片:拖拉机厂,图片:钢铁厂)由于苏联人民的艰苦奋斗,在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期间,苏联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走完的道路。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苏联人民的自信心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而且也为以后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师:过渡但与此同时,其农业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则是比较落后的,贫富分化也不断发生。如何发展农业。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联共(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农业集体化(板书)师:到1937年,全国基本完成工业集体化,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3%,耕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课件幻灯片20,图片: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的建立(板书)师: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1936年宪法的颁布,成为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的标志,也是斯大林模式建立的标志。。提出问题:这种模式形成的背景如何?出示课件材料(略)师生一起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提示:从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分析)师: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呢?教师:最后,请同学们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一下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课堂小结: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两次转折的结果和影响是不同的。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生:恢复和发展经济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并认真听教师讲解。生:阅读课本回答学生观看课件思考并回答: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生:阅读课文找出苏联成立的时间、全称及最初加入联盟的四个加盟共和国学生看课件,了解苏联的版图及相关内容学生总结辨别:沙俄(1547年—1917年)、苏俄(1917年—1922年)、苏联(1922年—1991年)。学生回忆列宁的贡献(对列宁的评价)生:思考苏联是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生总结:1928开始,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放弃新经济政策,转而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生:归纳两个五年计划完成的重大意义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苏联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生:听教师讲述生:看书归纳农业集体化的时间、作用及弊端生:知道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时间、标志、特点生:分析材料并进行归纳1、当时苏联外有帝国主义的包围,领导国家的权力需要集中起来,才能有效对付外部的挑战。2、由于当时苏联的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学生看书,找到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看书P10)。学生讨论并展示答案:1、国民经济各产业比例协调发展2、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处理好“三农”问题4、保护资源与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5、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通过此环节让学生了解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通过观看视频增强学生对当时苏俄情况的了解通过对比增强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课件展示和视频播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记忆,对做题有很大帮助通过对列宁的评价让学生知道杰出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培养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通过取得成就原因的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分析材料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国家政策的制定一定要符合本国国情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的了解,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部分中所学习的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课堂练习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板书设计: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1922年底,苏联成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两个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运动斯大林模式1936年通过新宪法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