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课件(共53张PPT)+7个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课件(共53张PPT)+7个视频

资源简介

(共53张PPT)
本单元通过学习宪法的地位、作用、原则和实施等宪法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宪法精神,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恪守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宪法原则,增强宪法意识,认同宪法价值,树立宪法信仰,坚持宪法至上。
同时,通过讲授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制度、国家机构、人民当家作主的途径和形式、我国人权事业的进步、公民享有广泛的基本权利、宪法对国家权力的规范和限制等内容,让学生对我国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理解。
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对公民权利)
治国安邦
的总章程
维护宪法权威
(对国家权力)
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国家尊重保障人权
设置国家机构
规范权力运行
保障公
民权利
规范国
家权力
核心价
值追求
宪法原则
宪法精神
领会
第一课
知识梗概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道德与法治(部编版)
第一单元
坚持宪法至上
第一课
维护宪法权威
1.1
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八年级
下册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领会宪法的原则和精神,增强宪法意识;认识到宪法是维护每个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与每个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能力目标:提高辨别能力,初步形成客观完整的人权概念;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以实际行动尊重和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权;通过不同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等,提高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宪法内容,对宪法规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及公民基本权利内容有初步了解,这些内容保障国家权力属于人民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了解国家在立法、执法、监察、司法和守法等方面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措施,知道我国人权事业取得的成就,认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坚持党的领导、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教学难点: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有人说:“宪法是写着公民权利的一张纸,每个公民从出生就与宪法息息相关,就受到宪法的保护。”
视频欣赏
思考:这说明宪法具有什么作用?
课前导入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年以来”是指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三十年以来”是指五四运动为起点的新民主之一革命时期(1919-1949),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整个民主革命时期(1840-1949)。
视频欣赏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文
请谈谈你对碑文的理解。
中国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宪法序言指出:
一九一一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但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
一九四九年,以毛泽东主席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长期的艰难曲折的武装斗争和其他形式的斗争以后,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的主人。
【提示】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的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我国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1)宪法序言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是如何确认奋斗成果的?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战胜许多艰脸阻而取得的。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我国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如何确定的?
2.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坚持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
站起来
富起来
强起来
社会主义革命
改革开放新革命
中国共产党的100年(1921-2021)
1、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精准扶贫取得了全面胜利。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援助世界战胜新冠疫情……,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3.怎样坚持党的领导?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做到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②中国共产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宪法宣誓誓词
提出
通过
修订
入宪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2015年7月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
2018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修订
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增加“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宪法宣誓制度
3、怎样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与法
(1)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2)中国共产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
领导立法
带头守法
支持司法
保证执法

领导立法
保证执法
支持司法
带头守法
二、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政府
人民检察院
人民法院
天安门
(1)为什么这些国家机关和场所要挂国徽?
国徽是中华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
(2)为什么我国很多国家机关的名称里面有“人民”二字?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1、我国的宪法基本原则
相关链接
VS


公民
人民
1、概念不同
公民指具有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是法律概念。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我国现阶段,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人民是政治概念。
2、范围不同
公民比人民范围广,公民包括全体社会成员。
人民不包括全体社会成员,依法被剥削政治权利的人和敌对分子不属于人民。
VS
政治制度
3
宪法是如何确认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的?
国家的性质
1
公民的基本权利
4
武装力量归属
5
2
经济制度
(1)宪法确认我国的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2、宪法如何保障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
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一制度保证人民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成为国家的主人。
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预算执行情况报告
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表决方案
村民参加村务公开会
学生投票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3)政治制度: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形式。
平等权
人身自由
政治权利和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
文化教育权利和自由
社会经济权利
(4)基本权利上: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规定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措施。
(5)武装力量上:宪法还规定国家武装力量属于人民,它的任务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努力为人民服务。
视频欣赏
3、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归根到底是为了什么?要求?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归根结底就是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我们要依法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担当起国家主人应尽的责任。


①确认我国的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②规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奠定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
③规定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形式。
④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规定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措施。
⑤规定国家武装力量属于人民。
归根结底
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我们要依法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担当起国家主人应尽的责任。
我国宪法如何保障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中国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保护公民的经济和社会权利,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迈上新台阶,每个人的发展权得到有效保障。
中国政府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遏制和阻断病毒传播,全力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权。并与世界卫生组织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向国际社会分享疫情信息和抗疫经验,为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我国人权的主体和内容有哪些?
据材料,试着归纳我国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
P7
探究与分享
受教育权
文化权利
生命健康权
劳动权
图片分别说明公民享有什么权利?
这些权利是如何实现的?
我国通过各项措施积极保障人权
何为人权?
人权(基本人权或自然权利)是指
”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
它主要的含义是: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合乎人权的对待。人权的这种普适性和道义性,是它的两种基本特征。
人权包括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两种。前者是指个人依法享有的生命、人身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自由平等权利;后者是指作为个人的社会存在方式的集体应该享有的权利,如种族平等权、民族自决权、发展权、环境权、和平权等。
视频欣赏
1、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什么?
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它要求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人权的主体:
(1)
2、人权的主体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人权的内容:
(2)
既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等。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群体。
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也包括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
过去5年里,民法典编纂共10次公开征求意见,超42万人参与提供意见,收集意见总共达102万条。
经过反复修改、精雕细琢,形成共7编1260条的民法典草案。
最终,制定出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意愿、保障民事权利的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5月28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5月28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民法典在编纂的过程中,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有何重要的意义?
尊重和保障人权、为社会公平正义提供立法保障
①立法保障: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
3、国家怎样尊重和保障人权?
②执法方面: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
近日,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史文清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在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审查。
③监察保障:监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国家加强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有何意义?
调查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有利于维护宪法权威和法律尊重,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
④司法: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查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人民法院
审判机关
检察机关
人民检察院
⑤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和习惯,吉安努力将人权理想变为现实。
视频欣赏
立法:
(1)
3、国家如何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权?
执法:
(2)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
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广泛的基本权利,法律进一步明确了公民享有的各项具体权利,规定了侵害权利的法律责任。P7
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
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P8
监察:
(3)
司法:
(4)
监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加强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P8
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P8
普法:
(5)
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和习惯,努力将人权理想变成现实。
P8
贫穷是实现人权的最大障碍。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1000多万人口摆脱贫困
约340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发生率降至2%
解决了500多万人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
易地扶贫搬迁基本完成
2020年,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拓展:中国的减贫行动—中国人权事业进步的最显著标志
视频欣赏
国家为什么大力开展扶贫工作?
人权的实质内容是人自由、平等的生存和发展,开展扶贫工作就是在尊重和保障人权。
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公民权利
的保障书
国家尊重

保障人权
宪法原则
(1)宪法确认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2)经济制度奠定经济基础
(3)政治制度明确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形式
(4)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
(5)国家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
1.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
2.我国人权的广泛性
3.我国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权
2.
宪法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1.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总体要求
具体要求
立法
执法
监察
司法
法治宣传
课堂小结
1.2020年5月,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17个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将“聚力精准施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摆在首位,从人权角度看,这是因为(

①贫穷是实现人权的最大障碍
②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宪法原则
③我国开始将农民纳入人权保障范围
④减贫行动有利于促进贫困人口发展权的实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随堂演练

2.、小明的爸爸作为工人代表参加了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表决方案;小明的妈妈参加了村务公开会,并提出了许多有关村务的建议;年满18周岁的小明第一次参加投票选举当地人大代表。这表明(

D
A、公有制奠定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
B、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一切权力属于公民
C、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基本权利
D、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社会管理
3、人的生命健康权是最重要的人权。新冠疫情发生后,党和政府为人民福祉考虑、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果断对正在高速运转的社会按下“急刹车”键,以隔离等非常措施,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公众的生命健康。这表明(

C
A、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宪法原则
B、疾病是实现人权的最大保障
C、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
D、人权保障的主体仅限于我国公民
4、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各级党委和政府按照中央决策部署,组织各方力量进行全面防控;许多地方组织党员干部成立突击队冲在抗疫第一线。这充分说明(

A
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当的根本宗旨
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③中国共产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
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则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捕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
答: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答:尊重和保障人权。
(2)材料体现了我国的哪一宪法原则?
(3)怎样保障(2)问中的宪法原则的实施?
答:①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广泛的基本权利,法律进一步明确了公民享有的各项具体权利,规定了侵害权利的法律任务。
②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
③监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加强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④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⑤国家加强宪法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和习惯,努力将人权理想变为现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