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4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48张PPT)

资源简介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背景链接
春秋战国之际,诸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
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进行游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字词学习
邹忌 _____ 昳丽 _____ 朝服 _____
衣冠 _____ 窥镜 _____
谤讥 _____ 间进 _____
期年 _____   妾 _____
孰 _____ 谏 _____ 寡人 _____
yì 
kuī
jiàn
bànɡ
qiè
zhāo

shú
jiàn
ɡuǎ
zōu 
ɡuān 
修:
昳丽:
朝服衣冠:
窥镜:
熟与: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长,这里指身高。
光艳美丽。
早晨穿戴好衣帽。
照镜子。
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词语解释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并且容貌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
不自信:
旦日:
不若:
不相信自己(美)。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第二天。
不如,比不上。
译文: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说:“我同徐公比,谁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问客人说:“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孰视之:
弗如远甚:
美我:
私:
仔细地看他。孰,同“熟”,仔细。之,指徐公。
远远不如。
偏爱。
认为我美。美,认为……美。
译文: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诚:
皆以美于徐公:

的确,实在。
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以为,认为。
译文:
(邹忌)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地方:
左右:
莫:
四境之内:
蔽:
没有谁。
土地方圆。
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
全国范围内。
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译文:
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面刺:
谤讥:
市朝:
闻:
当面指责。
这里指“议论”,没有贬义。
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
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译文: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门庭:
时时:
间进:
朝于齐:
战胜于朝廷:
在朝廷上取得胜利。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指宫廷。
偶然进谏。间,间或、偶然。
常常,不时。
到齐国来朝见。
译文:
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通假字
徐公来,孰视之
(“孰”同“熟”,仔细。)
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义: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今义:讽刺、嘲笑。
邹忌修八尺有余
古义:长,这里指身高。
古今异义
今义:修理。
明日徐公来
古义:次日,第二天。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古义:偏爱。
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将要到来的下一天。
今义:自私。
今义:名词,地点,处所。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
今义: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动词,支配,操纵。
能谤讥于市朝
古义:指责讥刺。
面刺寡人之过者
古义:指责。
今义:诽谤、讥讽。
今义: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
朝服衣冠,窥镜
古义:看。
今义:偷看。
虽欲言,无可进者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一词多义
齐国之美丽者也
孰视之
暮寝而思之
吾妻之美我也
(助词,的)
(代词,代指徐公)
(代词,指这件事)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而形貌昳丽
而复问其妾曰
暮寝而思之
(表并列,而且)
(表承接,就)
(表修饰,不译)
吾妻之美我者
吾与徐公孰美
(以……为美)
(漂亮;好看)
美于徐公
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欲有求于我也
(介词,比)
(介词,向,到)
(介词,在)
(介词,对)
入朝见威王
皆朝于齐
朝服衣冠
能谤讥于市朝
(名词,朝廷)
(动词,朝见)
(名词,早晨)
(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
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
(形容词,上等的)
(动词,向上级呈递)
吾与徐公孰美
孰视之
(代词,谁,哪一个)
(形容词,同“熟”,仔细)
乃下令
受下赏
(动词,颁布,下达)
(形容词,下等的)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门庭若市
(动词,及,比得上)
(动词,如,像)
词类活用
朝服衣冠
吾妻之美我者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臣之妻私臣
暮寝而思之
闻寡人之耳者
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也”表判断)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者,……也”表判断)
倒装句:
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忌不信自”)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能谤讥于市朝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能于市朝谤讥”)
省略句:
与坐谈 (省略主语、宾语,应为“忌与之坐谈”)
皆以美于徐公 (省略主语,应为“皆以我美于徐公”)
课文精讲
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分别是怎样回答的,这样回答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
原因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私我
畏我
有求于我
第一段写邹忌“自以为不如”“又弗如远甚”,有什么作用?
面对别人的吹捧,邹忌并没有盲目自信,而是深刻反省,说明邹忌善于自省,有自知之明,不易被美言蒙蔽。
邹忌劝谏从自身说起,有何用意?
邹忌见到齐威王后,首先讲自己的亲身经历,意在用自己的家庭琐事来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以此作为劝谏的切入点和有力论据,有利于劝谏的顺利推进,同样使得齐威王易于理解和接受。
邹忌讽谏齐王,用了逻辑中的类比推理方法,说说邹忌是怎样在讽谏中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的?
妻私臣——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臣——朝廷之臣畏王
客求臣——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以小见大
三问
问其妻
问其妾
问其客
三答
君美甚……君也
徐公何……君也
徐公不……美也
三思
私臣
畏臣
有求于臣
三比
莫不私王
莫不畏王
莫不求王
三赏
面刺,上赏
上书,中赏
谤讥,下赏
三变
令初下,门庭若市
数月后,时时间进
期年后,无可进者
总结
“皆朝于齐”是否可以删除?为什么?
不能。“皆朝于齐”一方面能够侧面表现齐威王纳谏的巨大成果;另一方面意在告诉人们,只有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的道理。
从这篇课文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角 度
启 示
妻妾客皆美邹忌
对讨好恭维的话要警惕
邹忌自知不如
人贵要有自知之明
齐王纳谏除蔽
广开言路才能富国安民
邹忌规劝齐王
谈话要讲究方法技巧
委婉含蓄 点到为止
体会委婉劝说的方式的重要性。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鉴这种做法。
写作特色
1.结构精巧,层次清晰。本文结构精巧,作品由日常生活小事“窥镜”写起,采用“三叠法”构思,即处处以“三”层叠加,组成排比,包括三问:妻、妾、友三答;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齐威王在肯定了邹忌的说法之后,以“三赏”表明接受纳谏,以“三变”表明纳谏除弊的效果。这种结构上下关照,前呼后应,层次井然有序、疏密相间,层层推进,形成对称美。
2.精心剪裁,详略得当。从内容上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邹忌讽谏和齐威王纳谏。讽谏详写,特别是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进行了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写;而后来齐威王纳谏之后兴利除弊的过程则略写,只是抓住了时间的变化,从“令初下”到“数月之后”,最后至“期年之后”,概括叙述了纳谏的结果。一详一略,有力地突出了“讽”这一中心。
3.设喻说理,委婉含蓄。进谏难,需要勇气和智慧;纳谏也难,需要气度和胸怀。文中写邹忌讽谏,以家事喻国事,以小事与国家大事相类比,这样说理,将劝谏的意图隐藏于故事之中,现身说法,入情入理,让对方在拉家常、听故事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就接受了观点,含蓄委婉,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强。
结构梳理
邹忌讽齐王纳谏
进谏的缘起
进谏的内容
齐王纳谏
受蔽
清醒
比徐公美
私、畏、求我
根据
结论
私、畏、求王
王之蔽甚矣
生活小事
类比推想
除蔽
效果
进谏有赏
皆朝于齐
国家大事
虚心纳谏
广开言路
本文生动地记述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说明了国君必须听取各方面的批评与建议,兴利除弊,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的道理。同时也告诉人们: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蒙蔽,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少犯或不犯错误。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