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同伴与交往第1课《我们的好朋友》教学反思绝大多数四年级学生在班里都会有一些朋友,一起学习和玩耍,但他们很少意识到友谊对自己生活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对友谊缺乏自觉意识。本课设定的第一个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友谊的可贵,帮助他们形成对待友谊的正确态度。通过唤醒学生与朋友交往的记忆,重温在一起的快乐,从而让他们认识到友谊使自己快乐,让生命得到滋养。“在一起”是学生友谊的通常表现形式。因此,主动创造在一起的机会,找到共同的话题和活动的主题,是学生可以尝试的办法。有些学生由于与人交往的方式让人难以接受,因而没有朋友。比如,小气、瞧不起人、炫耀、嫉妒、具有攻击性等。因此,本课的第二个目标是帮助学生纠正这些不良品行,形成良好的人际互动的态度和行为习惯,比如,礼貌得体的言行举止,能够尊重相互间的差异,懂得关心别人,愿意慷慨分享等。人们通常认为,“分享”与“互惠”是友谊的本质属性。但“分享”什么?怎样才是“互惠”?这是值得我们认真讨论的问题。如果错误地认识“分享”与“互惠”,那么友谊就和江湖义气、拉帮结派等混为一谈。由此,本课设定了第三个目标,在对“分享”与“互惠”的辨析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即真正的友谊必须建立在正直、诚实、公正等原则基础之上。本课编写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主题—“我的健康成长”第5条“懂得感恩和基本的礼仪常识;学会欣赏、宽容和尊重他人”,主题三“我们的学校生活”第4条“体会同学之间真诚相待、互相帮助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知道同学之间要相互尊重,友好交往”。让学生领悟友谊的可贵,深刻感受真挚的友情。同时引导那些难以交到朋友的学生反思和改正自己的言行举止,帮助他们学会交朋友。第二个板块的话题是“好朋友真友谊”,目的在于通过对真伪友谊的辨析,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友谊观,以古代君子之交为榜样,鼓励学生学做诤友而不做损友,引导学生学会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和维系友谊的方法。1.辨析庸俗的友谊观(通过物质上的交换获得友谊,绑架所谓的“友谊”以达到某些不合理,甚至不正当的目的)。通过辨析解放学生,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打消顾虑。此外,教师要指导学生懂得怎么做才是对的。可以先将不同的做法罗列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推导出采用不同做法后的不同结果。通过对比结果,反推出到底该选择哪种做法。对于第6页“议一议”,除了教学建议中的教学设计之外,还可以让学生续编故事,比如,张华请客了,事情会怎样发展?如果张华不请客,事情会怎样发展?陈诚协助李浩作弊会有怎样的后果?陈诚不协助作弊会有怎样的后果?教师引导学生对事情的发展和结果进行分析,最终选择应该怎么做。2.树立正确的友谊观。《益友》故事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诤友以及诤友的意义和价值。吕岱和徐原因为彼此欣赏而成为好友,一方有过,另一方直言相谏,他们是真正的朋友。直言朋友的过错,也是保护朋友的表现。做诤友需要一些可贵的品质,这些品质值得学生学习。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维系友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具体指导。可以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比如,要懂得恰当地表情达意,对同伴充满善意的关心,能够给予热忱的帮助,能够体谅朋友,等等。然后,引导学生针对具体情况填写内容,比如,当朋友有困难时能及时给予热心的帮助,当朋友犯错误时能善意地阻止和提醒,当遭到朋友误解时要及时澄清误会,当朋友有委屈时能够陪伴宽慰,当得到朋友帮助时能及时表达感谢,等等。可以填写前半句,指明学生思考的方向,后半句让学生填空,教师修正或补充学生的想法。教师还可以针对这些方法进行模拟训练,让学生应用到具体的情境中,操练并熟悉这些方法。“设计友谊卡”是本课一个开放性的作业,教师顺势利导即可。总之,本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于“好朋友”这个话题有话可说,也有话想说。在教学中,学生思维活跃,踊跃发言,教学效果不错。第一,学习活动要有依据。课前进行了学情调查,了解了本班学生的交友情况以及他们交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课前学习任务“分享的故事”唤醒了学生与朋友相处的美好点滴,为课上的学习活动、课后的作业打好基础,使得课前、课上、课后互为呼应。第二,学习活动要有层次。本课教学紧紧围绕“真友谊”这个主题,分解出了“会分享”和“真心帮助”两个层次,让学生通过体验不同的情境,得以明白道理、获得方法、解决问题,从而理解友谊的真谛。我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情感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与习惯,由“情”到“行”,层层推进。第三,学习活动有评价。对于学生的发言,尽量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进行回应。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