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 教学对象 九年级学生 科 目 化学 课时安排 微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2的内容,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包括三部分的内容,本节微课是课题2一小节的知识讲解。本课题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酸和碱的一些性质,知道酸碱指示剂的作用,教材从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的实验入手,很自然的引出了中和反应,简单的介绍了盐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对酸和碱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发生的是中和反应 (2)了解盐的定义 (3)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2)对信息进行对比和归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知识对我们的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酸和碱发生反应的实验探究 难点: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感受新知 (1分钟) 提出问题 探究新知 (5分钟) 1.观察实验 2.探究中和反应 3.写反应 归纳盐的定义 4.讨论分析 归纳小结 5.分析微观图 小结反应实质 三、本课小结(1分钟)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常见酸和碱的性质。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碱也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那么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呢?并联想到生活中吃皮蛋时加入醋会使涩味消失而更美味,引入 本节课——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提出质疑】 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 【实验演示】实验10-8在试管中加入约5ml的稀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再用滴管逐滴滴入稀盐酸,并边滴边振荡,至溶液颜色恰好由红色变为无色为止。 【提问】氢氧化钠(碱)和稀盐酸(酸)发生了反应,生成? NaOH + HCl === NaCl + H2O 【提问】分析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种类? 【过渡】NaCl到底是什么物质? 【讲解】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化合物,钠离子是金属离子,氯离子是酸根离子。我们这类化合物归纳为盐。 【讲述】其他的酸与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 引导书写酸和碱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这四个化学方程式有何共同特点? 【归纳小结】1.中和反应的定义 2.盐的定义 表达式:酸 + 碱 → 盐 + 水 【设问】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是不是一定是中和反应? 【举例】2NaOH+CO2 ==Na2CO2+H2O CuO + 2HCl == CuCl2+ H2O 【强调】判断一个反应是不是中和反应,要看反应物是酸和碱的反应来确定发生了中和反应。 【过渡】氢氧化钠和盐酸为什么会发生中和反应? 【讲解】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小节】酸和碱反应的实质: H+ + OH- = H2O 加强知识的记忆,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创设情境,从生活到化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实验中认识新知,激发学习兴趣,体现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 加强前面的知识与后面知识的联系 强化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由表象到实质,认识酸碱反应实质,为理解中和反应打下基础.对微观图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 1.定义: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碱 + 酸 → 盐 + 水 2.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3.反应实质:H+ + OH- = H2O 六、课后反思 多媒体环境为实验探究性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它不仅可以创设探究情境,提供丰富的主题资源,改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各种需求,同时还可以为学生表达思想、观点提供交流工具。本节课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有利的空间,同时,也收获了小小惊喜。惊喜一:通过视频播放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兴趣浓厚 。惊喜二:在本节课引入时,利用生活经历引入,学生很快融入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也有不足:因为时间关系,本节课缺少相应的练习来巩固知识,比较遗憾;另外,语言不够精炼、简洁。 改进的措施:1、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学习,提问自己的提问水平和语言描述的准确严谨性。2、教学中提高探究意识。在备课中做到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法,设计出符合所教班级学情的教案。遇到问题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及探究能力。3、在授课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透过现象、探究本质的能力,树立科学的态度和世界观。与此同时,这样也帮助教师自己提高积极性和自信心,在教与学中共同成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