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
第一单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一课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第一框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历史任务;掌握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比较和鉴别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理解共产党诞生之前,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根本性弱点,理解无产阶级的优点。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科学精神:客观评价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科学认识各种政治力量的作用,深刻体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公共参与:通过学习本课知识学习升华对党的认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对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
难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探究学习法,讲授法,讨论法,资料收集法)
【教学过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导入: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让学生感受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同时提问题,即总议题: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教师:过渡,要知道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必须从以下方面去认识。(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二)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新课教学:
(一)议题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出示PPT探究与分享一:
1939年,毛泽东指出:“中国现时的社会,是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探究任务:
(1)我国近代社会是如何沦为“双半社会”的,内部外部因素有哪些?
(2)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是什么?
(本探究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国近代社会是如何沦为“双半社会”的以及内部外部因素,知道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国情,初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重要性,认识到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名词解释:
◆半殖民地,即形式上是独立自主的国家,实际上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
◆半封建,即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不断发展。
学生:进行探究任务。(略)
教师:1840年的鸦片战争签订的《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双半”社会;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让半殖民地“双半”程度进一步加深;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双半”程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彻底沦为“双半”社会。
当时,国外,17世纪中叶以后,西方一些国家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实现近代化机器大生产。为了实现发展,加大对落后的中国的侵略。
国内,虽然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发展,但是清王朝对内实行封建君主统治,对外采取闭关锁国政策。
因此,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发展几乎陷入停滞状态,且对世界潮流的变动茫然无措。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清王朝由盛而衰的颓势愈益加深,政治腐败,军备废弛,财政拮据,社会动荡,危机四伏。
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从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以及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可以看出,在近代中国,面临的矛盾很多。如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对中国控制权的矛盾,即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之间的矛盾,即人民大众与封建势力的矛盾。这些矛盾相互交织,贯穿始终。但是,对近代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决定作用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3、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主要任务。因此,在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前提,是基础,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是动力,是目的。
教师:过渡,我们知道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以及当时中国的历史任务,那么,为了解决我国当时的所有问题,近代中国的各种政治力量又做了哪些努力呢?下面,请同学们进行议题二的讨论和学习。
(二)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出示PPT探究与分享二:
在滚滚向前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时代会出现不同的旋涡与浪花,形成所处时代的特殊问题。这些问题既关乎国家民族发展的前途命运,也牵动千家万户普通百姓的冷暖人生。如何面对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如何回应时代的声音?面对上述问题,各种政治力量先后登上历史舞台。
探究任务:
说一说近代中国先后有哪些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对时代的声音分别作出了怎样的回应?
(本探究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国近代社会有哪些政治力量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作出了努力,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必然的认识。)
学生:探究讨论(略)。
教师:总结和分析。
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有沉沦、没有屈服,而是挺起脊粱、奋起抗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可歌可泣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史诗。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的出路、前途和命运问题上,各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自己的方案,进行了异常激烈的较量。
毛泽东曾说,自从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平万苦,向两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子找真理的一派人物。这些政治力量的具体方案和结果如下:
1、各种政治力量的具体方案和结果
政治力量 建国方案 结果
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集团 先后以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极力维护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统治,让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 被中国人民抛弃了,其代表者的统治也被推翻了。
中间派或中间人士 以某些中间派或中间人士为代表,幻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没有得到人民群众认可,它的多数代表者后来也承认这个方案在中国无法实现。
中国共产党 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最终赢得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2、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从此,中国人民在斗争中就有了主心骨,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
3、中国共产党执政时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近代中国三种主要政治力量所提出的三种方案中,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在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
教师过渡:近代中国的各种政治力量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作出了努力,最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那么,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呢。
(三)议题三: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出示PPT探究与分享三:
学生观看视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诞生记。
探究任务: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本探究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产生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必然的认识,并认同党的领导。)
学生:探究讨论(略)。
教师:总结和分析。
(一)在中国近代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过程中,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
(1)中国工人阶级人数不多,但集中分布在大城市,有利于组织成为阶级力量
(2)他们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之下,富有斗争精神,具有革命性。
(3)他们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先进性。
(4)中国产业工人成为一支日趋重要的社会力量。
(5)1919年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6)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2、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其他各阶级和阶层存在着两个根本性的弱点:
一是没有认清革命的对象,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打击真正的敌人。
二是没有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未能形成有组织的、持久的群众运动。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终目最标,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对“为什么革命、怎样革命”的根本问题给出了正确的答案;必须推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才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
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从此,中国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课堂小结:】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1、基本国情
2、主要矛盾
3、历史任务
(二)各种政治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1、三种建国方案
2、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
3、中国共产党执政时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
(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
2、其他各阶级的根本弱点
3、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课堂练习:】
1、1840年(道光二十年)6月,英国远征军海军司令伯麦以及英国远征军总司令兼全权代表懿律,先后从印度与南非等处率舰队到达中国海面,鸦片战争正式开始,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是
①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②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
③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④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B
解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近代中国有多重矛盾,它们相互交织。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B正确。
2、近代中国一些爱国人士提出过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科技救国等主张,并为此进行过努力,但这些主张并不能从根本上给濒临死亡的中国指明正确道路,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
A.中国已经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中
B.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
C.资本主义制度已过时
D.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国家
答案:B
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同民营企业家打交道要做到“亲”“清”两个字,“亲”,就是要亲近,“清”就是要清楚清白。这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
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C.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调动一切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D.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国家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答案:A
【教学反思:】
新课程需要新理念,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需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建立旨在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议题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结合事实大胆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在活动中体验和领悟,从而构建新的知识。通过探究、思辨、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政治认同,展示学生学习智慧,培养科学思维习惯。但是也存在着不足,由于是新教材,教师需要对教材的编写理念,教材结构和内容进行系统的构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