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与世界深度互动 课件(共31张PPT+4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 与世界深度互动 课件(共31张PPT+4视频)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河南嫘祖中学
第三课
与世界紧相连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想一想: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今天越来越多的国家庆祝中国春节。这是为什么?
中国的影响
(中国对世界的影响)
与世界深度互动
文化上:影响越来越大
经济上:注入新的活力
政治上:世界格局、全球治理
兼收并蓄
交流互鉴
(世界对中国的影响)
世界不同文明需要交流互鉴
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
在交流互鉴中学习其他文明
1.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有哪些?
P35-36
2.
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注入了哪些新动力?(P36)
3文明的含义是什么?
P37
4.中华文明是如何在交流互鉴中获得发展的?
P38
5.中华文明为什么要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
P38-39
6.中华文明应怎样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
P37-39
(如何对待外来文明?)
运用你的经验
P33
每年全国两会都会吸引众多外国媒体的关注。外国记者聚焦中国,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发展进行采访报道。纵观近年来两会新闻采访的变化,我们可以用几个“多”概括:关注两会的外国媒体、外国记者数量越来越多;用汉语提问的外国记者越来越多;从新闻发布会到团组审议、分组讨论再到“部长通道”,外国记者可以采访的对象越来越多。两会平台让“中国声音”通过全球媒体镜头和话筒传遍世界,也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开放和自信的中国。
(1)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外国记者来中国报道两会?
(2)你怎样看待两会上的这些“多”?
(1)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中国正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与稳定器。外国记者来中国报道两会,有利于更好的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聆听中国声音,分享中国智慧。
(2)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更多的国家想了解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秘诀,分享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机遇。
探究与分享
P34
(1)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今天越来越多的国家庆祝中国春节,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2)在国际舞台上,你还感受到哪些中国文化的影响?
(1)越来越多的国家庆祝中国春节,表明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文化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
(2)①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的进步;②中国最早培植水稻,促进了世界农业的发展;③中国的冶铁和穿井技术,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1、中国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深度互动中,外国人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
舞狮子
京剧
皮影戏
中华美食
教学目标
“中国的新时代也是世界的新时代。”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斯蒂芬·佩里感慨地说。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是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美国:世界经济增长离不开中国。
2.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这些图片和视频说明了什么?
中国正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和稳定器。
中国的全球治理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和而不同”理念
“亚洲新安全观”理念
中国是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正以新的发展理念、务实的行动推动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
①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3、中国对世界政治的影响
②对全球治理的影响:
4、中国科技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的新四大发明改变了我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认知。
我国的榫卯结构被日本、韩国等一系列国家所借鉴,推动了世界建筑业的发展。
4、中国建筑对世界的影响
探究与分享
P35
(1)中国高铁走出国门,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助推中国经济发展。中国高铁走出国门,与世界分享先进技术和经验,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提供更多更好的技术和装备,造福全世界的人民,促进世界经济的腾飞。
(2)走出国门的“中国名片”还有中国航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国核电等。
(1)中国高铁走出国门,对中国与世界分别意味着什么?
(2)走出国门的中国名片还有哪些?
①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②中国正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和稳定器;
③中国是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正以新的发展理念、务实的推动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
④中国关于构建全球治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为人类思考与建设未来提供了新的路径,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有哪些?
P35-36
(1)向世界其他国家出口物美价廉、丰富多样的日常生活用品。
(2)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提供更多更好的技术和设备。
(3)通过向国外投资,帮助急需发展资金的国家把握发展机遇等。
(4)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与稳定器。
2.
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注入了哪些新动力?(P36)
3.文明的含义是什么?
P37
4.中华文明为什么要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
P38-39
5.中华文明应怎样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
P37-39
(如何对待外来文明?)
议一议:不同文明为什么要进行交流互鉴?
①中国高铁技术实现“引进技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跨越式发展,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使中国迅速成为全世界公认的头号高铁大国。②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腾飞。
探究与分享
P37
小组交流: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学习借鉴的不同文明成果有哪些?
文明包含着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是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对人类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自主学习
3.文明的含义是什么?P37
西方人发明了汽车,也创造了汽车文明。礼让行人是司机应有的操守,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行人具有优先通行权,驾车人要提前减速,礼让行人,不与行人抢道,不按喇叭催促行人......
兼收并蓄
交流互鉴
垃圾分类处理,
有利于降低垃圾处理成本、
节约资源。
我们正是成功借鉴了德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经验,极大地提高垃圾处理的效率。请上网查一查,在我们身边还哪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事例,与同学交流分享。
兼收并蓄
交流互鉴
4.中华文明为什么要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P37-39
①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
②学习和借鉴不同文明不仅有助于自身文明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其他文明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问题。
③文明因交流而精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①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P37
②积极主动地与世界各国交往,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P38
③对其他文明的学习,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欣赏物件的精美,更应该领略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P39
5.中华文明怎样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P37-39-39
拓展延伸
列举: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事例
①中国传统画法同西方油画融合创新,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国写意油画;
②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变革,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
③中国借鉴国外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借鉴国外法律成果等等。
④中国哲学、文学、医药、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西方,渗入西方民众日常生活之中。
1.(2019·山东烟台)目前已有149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30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有中外专兼职教师4.62万人,累计培养各类学员900多万名。在国外建立孔子学院和中小学孔子课堂
(
)
①是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
②有利于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③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④有利于中华文化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外文化交流的知识。我国目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孔子学院和中小学孔子课堂,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国际影响力,也有利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国富民强与建立孔子学院无关,所以①说法错误,排除;答案选D。
2.(2019·湖北黄石)2019年5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为此,我们应该
(
)
①让中华文明得到各国广泛认同
②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
③推进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④在生活中要努力消除文化差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与世界深度互动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推进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所以②③说法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①与题意不符;文化各有差异,消除文化差异的做法不可取,④说法错误;故选B。
3.(2019·山东青岛)2019年3月23日,中国与意大利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为亚欧互联互通建设、拓展“一带一路”全球合作增添新的动力。意大利成为首个签署这一协议的“七国集团”国家。至3月底,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合作协议。这表明


①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国
②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③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影响越来越大
④“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推动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
2.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与稳定器。
3.对其他文明的学习,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欣赏物件的精美,更应该领略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4.文明因交流而精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平语)
5.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
6.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
中国的全球治理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和而不同”理念
“亚洲新安全观”理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