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1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功的概念;做功的计算。 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三、教法与学法 讲授法、直观法(多媒体课件)、讨论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安排 (一)、引入新课 播放学生表演的面试视频 提问:应该录取哪位考生? 瘦子推动了桌子,对于推桌子有“贡献”,他对桌子的推力有“成效”。在力学上,我们说甲对桌子的推力做了“功”。 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什么是功。 【板书标题】 (二)、进行新课 展示两幅图片(叉车举高货物、马拉车前进) 启发1:有什么共同特点? 分析:物体受力运动一段距离。 逐一分析两幅图中物体的受力和运动的距离。 启发2:运动距离方向和力的方向有何关系? 分析:方向相同。 生活中给物体一个力使物体运动一段距离的例子很多 展示图片(举杠铃、拉物体上坡) 请同学们讨论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 总结: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启发3 :做功需要满足哪两个条件?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分类讨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展示图片,逐一分析。 二、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科普功概念的由来。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 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米(1J=1N·m) 科普焦耳生平。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巩固练习:20N重的木箱置于水平地面上,受5N水平推力作用下移动了10m,则在这过程中推力对木箱做功____J,重力对木箱做功____J.若一个人将木箱举高10m,则人做功____J. 思考讨论 分析、讨论、归纳 思考讨论 初中的学生很难理解功的定义,通过推桌子视频让学生了解什么样的力有成效,即“做功”。 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便于学生接受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了解功概念的由来,更深刻地理解功概念。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