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 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知识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17秋) 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知识点

资源简介

《岩石与土壤》知识点
3.1岩石原因土壤的故事
1.观察岩石的方法:用眼睛看(颜色、形状、层理等),用手摸(光滑、粗糙),用鼻子闻(气味),用小刀刻画(硬度)、用耳朵听(用锤子敲)等。
2.岩石的作用主要是可以用来做建材,可以用来做装饰品,可以提炼金属,做颜料等等。
3.土壤的作用:土壤具有调节的功能,土壤是动物植物栖息的场所,土壤还具有作物生产功能。
4.认识石灰石、铁矿石、水晶、土壤这四种常见的物质。
5.岩石与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资源,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6.地球的表面被坚硬的岩石包裹着,不仅包括我们看到的陆地,还包括海洋的底部。陆地上的岩石有的被土壤覆盖着,有的直接裸露出来。
7.有关岩石的故事
岩石的化学成分可以告诉我们它们的形成年代。地球的年龄约为45.6亿年,就是用这种方法测出来的。
岩石中动植物的痕迹表明过去有哪些生物存在过。
岩石中动植物的痕迹表明过去有哪些生物存在过。在喜马拉雅山发现了鹦鹉螺化石,说明几亿年前这里曾经是海洋。
8.
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例如要形成12厘米厚的土壤,可能需要几百到数万年的时间。
9.关于岩石和土壤知识记录表
我们知道的岩石 我们知道的土壤
岩石比较坚硬,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和颜色。
地球上到处存在着岩石,地球的表面被坚硬的岩石包裹着,岩石有的被土壤覆盖着,还有的直接裸露出
来。
岩石的形成经过了很长很长的时间。
岩石是地球的重要资源,和我们的
生活息息相关。 土壤的形成经过了很长很长的时
间。
土壤是地球的重要资源,和我们的
生活息息相关。
土壤是颗粒状的,比较松软。
土壤从上到下分为表层土、下层土、基岩碎屑、基岩4层。
3.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1.观察岩石常见的工具:放大镜、小刀、手电筒、铜钥匙等。
2.观察岩石
观察方法


先用肉眼观察, 再用放大镜观察 颜色为黑麻肉粉色(肉红色至浅灰色不等),形状不规则,表面较无光泽 颜色为土黄色,形状不规则,表面无光泽 颜色为白色,形状不规则,表面有光泽
更细致地观察这三种岩石标本
仔细观察这三种岩石标本是否有条纹、层次,是否有斑点、小孔 无纹理、分层,有斑点,无小孔 无纹理、分层、斑点、小孔 无纹理、分层、斑点、小孔
组成岩石的颗粒 由颗粒组成,颗粒粗疏,可以看出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由颗粒组成,颗粒细密,可以看出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由颗粒组成,颗粒粗大,可以看出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用手分别触摸这三种岩石标本的表面,感觉是粗糙的还是光滑的? 粗糙 粗糙 粗糙
用手电筒照射这三种岩石,看一看它们有没有光泽 有光泽 有光泽 无光泽
分别用指甲、铜钥匙、小刀刻画岩石,看一看它们的硬度 用指甲刻画无痕迹,用铜钥匙刻画无痕迹,用小刀刻画无痕迹。对照矿物硬度表,说明花岗岩很硬 用指甲刻画无痕迹,用铜钥匙刻画有痕迹,用小刀刻画有痕迹。对照矿物硬度表,说明砂岩较软 用指甲刻画无痕迹,用铜钥匙刻画有痕迹,用小刀刻画有痕迹。对照矿物硬度表,说明花岗岩较软
3.岩石观察记录表
名称
颜色
软硬
光滑
光泽
有无层理、气孔、半点、条纹
组成岩石的颗粒特征





大小 颜色 种类
花岗岩 肉红色、黑色、白色等 很僵硬 粗糙 无光泽 花斑状 大 肉红色、黑色、白色等 多种
砂岩 红色、土黄色、灰色等 硬 粗糙 无光泽 无 中等 红色、土黄色、灰色等 多种
大理石 纯白色、黑色等 较软 比较粗糙 有光泽 有条纹 较大 纯白色、黑色等 单一
4.矿物的硬度标准:
软:能用指甲刻画出痕迹。
较软:不能用指甲刻画出痕迹,但能用铜钥匙刻画出痕迹。
较硬:不能用铜钥匙刻画出痕迹,但能用小刀刻画出痕迹。
硬:用铜钥匙、小刀都不能刻画出痕迹
5.我们如何去观察、描述一种未知的岩石?
我们可以用眼睛观察,也可以借助工具观察,可以用看、摸、照、刻画等方法观察,可以从颜色、软硬、光滑、光泽、有无层理、气孔、斑点、
条纹等等方面对岩石进行描述。
3.3岩石的组成
1.所有的岩石都是由矿物组成的,有些岩石由多种矿物组成,有些仅由
一种矿物组成。研究岩石的方法之一就是寻找岩石中的矿物。
2.花岗岩是一种分布非常广泛的岩石,通常由云母、长石、石英组成。
3.观察云母、长石、石英三种矿物,完成矿物观察记录表



矿物外表的颜色 无色 粉红色 黑色
条痕颜色 白色 白色或者浅灰色 无色
透明度 透明 不透明 透明
光泽 玻璃光泽 玻璃光泽 丝绸光泽
除了矿物的颜色和条痕、透明度和光泽之外,硬度、形状也是观察矿物的重要线索。
4.世界上已发现的矿物近4000种。我们身边有许多矿物制成的物品,比如:
矿物名称 用途
制造染料、农药、火柴、橡胶等
最软矿物,制作铅笔芯、润滑剂
透明或半透明,易溶于水。食物用和工业用途
提炼金属“铅”“银”
点豆腐,使蛋白质凝聚、工业建筑材料、制作模型雕像
3.4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
1.收集岩石和矿物,将它们做成标本,既能丰富知识、开阔眼界,还能
增加生活情趣,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2.制作出岩石和矿物标本的步骤:
采集——编号——图鉴——添加标签——存放——展示
3.制作标本所需的工具与材料:剪刀、胶水、笔、纸盒、卡纸、棉花等。
4.为标本添加标签,在标签上要写好哪些信息?
(1)岩石编号、名称
(2)采集时间、采集地点、采集人
(3)岩石的颜色、大小等特征
5.要想制作一盒精美的岩石和矿物标本,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首先我们要按照步骤制作精美的岩石矿物标本;
其次,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需要我们收集更多的岩石和矿物,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不断充实我们的标本
盒。
3.5岩石、沙和黏土
1.由于太阳、风、水、地震和火山等的作用,自然界中许多大块的岩石
可能碎裂,形成较小的颗粒、沙和黏土。
2.我们可以在小区花坛、沙漠、工地等地方可以找到岩石、沙和黏土。
3.比较岩石、沙和黏土。
(1)比较的方法:
岩石 沙子 黏土
看一看 是一块一块的 颗粒比较大 颗粒非常小
闻一闻 没有味道 没有味道 有泥土的气息
摸一摸 比较坚硬、粗糙 很坚硬、粗糙 比较柔软、细腻
握一握 无法团成小球 能团成小球,一会儿
就平摊在纸上 能团成小球,要很长时
间才能平摊在纸上
画一画 无法在白纸上涂痕 在白纸上有图痕,颜
色淡,长度短 在白纸上有涂痕,颜色
深,长度长
捻一捻 无法捻 没有变化,仍然是小
颗粒 会碾成粉末
泡一泡 没有变化 没有变化 会泡开,变成细腻的沉

3.6观察土壤
1..土壤是沙砾,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2.观察土壤
观察方法 观察现象 知识链接
用肉眼观察土壤里有什么,再借助放大镜观察 发现土壤是褐色的,掺杂着植物的根和叶子,还有虫子和小石子等等
用鼻子闻一闻 土壤有气味
用手捻一捻 土壤有些潮湿,土壤中有水分
把土壤晾干、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颗粒的大小 根据颗粒大小,可以对土壤的微粒进行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 以上这些称为岩石的微粒。沙砾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把水倒进盛有土壤的玻璃杯里,用小棒搅拌后静置,观察 把水倒进盛有土壤的玻璃杯里,用小棒搅拌时,发现有气泡冒出来,说明土壤里有空气。
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发现沉积物最上面一层是黏土,其次是沙砾,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残体。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还发现水里有气泡,说明沙和黏土更重。
3.7比较不同的土壤
1.土壤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2.观察、比较这三种土壤
观察方法


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
颜色 棕黄色 浅黄色 黑色
颗粒 较大 最小 大小不均
用鼻子闻 气味 无气味 有气味 有气味
用手摸
干湿程度 干的 湿的 介于1号和2号土壤之间
软硬程度 摸起来比较硬 摸起来非常滑腻 介于1号和2号土壤之间
团一团 用手分别团揉潮湿的这三种土壤 可成团 最易成团 不易成团
搓一搓 擀或揉搓三种土壤 不能搓成条状 能够搓成条状 有可能搓成条状
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渗水最快最多 渗水最慢最少 渗水介于1号和2号土壤之间
实验结果


土壤特点 渗水性强、透气性较好,保水性、保肥性差 保水性、保肥性好,但是渗水性和透气性差 保水性、保肥性、渗水性,透气性都比较好
适合种植的植物 花生、大豆、果树、中药材等 稻米、荷花、莲花、芦苇、金银花,也合适种植榕树、杨树、紫荆、紫薇、柳树等高大,扎根深远的树木、花卉 宜种各种作物,是理想的土壤质地
3.8岩石、土壤和我们
1.岩石、矿物和土壤的关系
2.岩石和矿物的作用
一些矿物可供我们制作食物食用——石膏
岩石可以建造雕塑等艺术品
岩石可以铺设道路
岩石可以建造房屋和桥梁
煤是重要的能源矿产
计算机里的许多芯片是由硅制成的,硅来自石英和其他矿物
3.岩石和矿物是组成地球的重要资源,也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宝贵资源。人类开采这些资源以后,它们就不可能再生了,因此我们要好好地保护、合理地利用岩石和矿物。
4.人类必须依赖土壤才能生存,因此应该珍惜土壤,保护土壤不被污染和浪费。
5.怎样保护土壤不被污染?
(1)随便倾倒垃圾会对土壤产生非常大的危害,因此,我们不能随便倾倒垃圾。
(2)合理使用农药,积极发展高效低残留农药。
(3)积极推广生物防治病虫害。例如,保护各种以虫为食的益鸟;利用赤眼蜂、七星瓢虫、蜘蛛等益虫来防治各种粮食、棉花、蔬菜、油料作物以及林业病虫害。利用生物方法防止农林病虫害可以减少农药的污染
(4)提高公众的土壤保护意识。让大家充分了解当前严峻的土壤形势,唤起人们的忧患感、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