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微课教学设计 一、 教学背景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一单元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 是酸碱盐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继续和延伸。本节课重在探究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性规律。综合性强、难度大,也是初高中化学的一个重要衔接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 (2)能通过查阅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2、过程与方法 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整理分析归纳找出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五彩斑斓的实验现象体会化学给人的兴奋,从中感受自然科学也不枯躁。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四、适用对象:九年级学生 五、教学流程 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一)设问:什么是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教师讲解:我们将化合物分为酸、碱、盐和氧化物,所以复分解反应最为常见的就是酸、碱、盐之间的反应。 强调:复分解反应需要在溶液中进行 表达式:AB + CD → AD + CB 特点:里应外合,价不变 运用:判断下列反应是否是复分解反应? ①2NaOH+CO2=Na2CO3+H2O ②Na2CO3+CaCl2=CaCO3↓+ 2NaCl (二)引入新课 我们将化合物分为酸、碱、盐和氧化物,所以复分解反应最为常见的就是酸碱盐之间的反应。 设问引入新课:那么是不是所有酸碱盐之间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发生复分解反应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 请同学们观看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实验视频,再根据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尝试写出这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 2NaOH+CuSO4 = Cu(OH)2↓+ Na2SO4 再观察以下复分解反应中反应物溶解性如何?生成物有何特点? NaOH+HCl=NaCl+H2O Mg(OH)2+HCl=MgCl2+2H2O Na2CO3+2HCl=2NaCl+H2O+CO2↑ CaCO3+2HCl=CaCl2+H2O+CO2↑ Na2CO3+Ca(OH)2=CaCO3↓+2NaOH CuSO4+BaCl2=BaSO4↓+CuCl2 分析总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反应物:有酸参加的反应,另一反应物可以不溶于水;没有酸参加的反应两种反 应物均要溶于水。 生成物:有水或有气体或沉淀生成(强调:满足其一即可) 初中阶段常见的八大沉淀: 四大碱:Cu(OH)2(蓝色),Fe(OH)3(红褐色),Mg(OH)2(白色),Al(OH)3(白色); 四大盐:CaCO3(白色),BaCO3(白色),BaSO4(白色),AgCl(白色) 特别强调:BaSO4和AgCl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小结: 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分两步走: 第一步:先判断反应物是否互溶; 第二步:如果反应物能互溶,再将反应物互相交换成分得到生成物,生成物中如果有水或气体或沉淀,即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学以致用:下列物质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若能,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碳酸钙和硝酸钾溶液 CaCO3+KNO3 (×) (2)碳酸钡和稀盐酸 BaCO3+ HCl = BaCl2+H2O+CO2↑ (3)氯化钾溶液和硝酸银溶液 KCl+AgNO3 = AgCl↓+KNO3 (4)硝酸钠溶液和碳酸钾溶液 NaNO3+K2CO3(×) (5)氢氧化钾溶液和稀盐酸 KOH+HCl = KCl+H2O (三)板书设计 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表达式:AB + CD → AD + CB 特点:里应外合,价不变 发生的条件: 反应物:有酸可不溶,无酸必须溶 生成物: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强调:满足其中任意一个条件即可) (四)课堂小结 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特点、发生的条件。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基本上能完成原定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较好地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来判断两物质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但是在化学方程式的练习上以后还是应当加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