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第二课西方政治体制的产生与演变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二、中古欧洲的政治制度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西方政治制度的产生与演变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一)古希腊(二)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三)古罗马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一)古希腊1.地理环境对希腊的影响2.古希腊的历史变迁3.古希腊城邦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一)古希腊1.地理环境对希腊的影响半岛地形、亚非欧路口、多山、多岛、多海湾平原小、耕地少航海业发达商品经济发达小国寡民民主政治对外殖民→→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2.古希腊的历史变迁爱琴文明克里特文明(前2000~前1400)迈锡尼文明(前16世纪~前12世纪)荷马时代(前16~前12世纪)︷→→城邦形成时期(前8~前8世纪)→古典时代(前5~前4世纪)→外邦统治时期(前338~1453年)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3.古希腊城邦特点:独立自治商品经济发达对外殖民扩张各邦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城邦政体:主要有贵族制和民主制,此外还有君主制、寡头制、僭主制。其国家性质属于奴隶主专政的国家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二)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1.形成原因2.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3.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特点、运作形式、民主原则、主要机构4.评价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二)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1.形成原因根本原因:商品经济发达。社会条件:小国寡民环境和原始社会民主习惯的影响。直接原因:工商业奴隶主与平民要求民主政治,不断斗争。根本目的:保证城邦的独立和发展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二)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2.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背景:公元前7世纪末贵族与平民尖锐对立,工商业奴隶主崛起。内容:废除债务奴隶制。恢复公民大会的最高权位,下设“四百人会议”和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工商业发展。确立抽签选举法和差额选举法。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09年)内容:以十个地域部落代替四个氏族联盟。以五百人议事会代替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十将军委员会。实行“陶片放逐法”。伯利克里——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前5世纪中期)扩大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的权利。各级官职向全体公民开放。实行公新制和发放“观剧津贴”。梭伦改革动摇了旧氏贵族世袭特权,扩大了公民群体,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以财产的不平等代替出身的不平等,社会矛盾尖锐。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克利斯提尼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贵族的政治特权,扩大了公民权力,雅典民主政治确立。提高了公民参政的积极性,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二)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奴隶主专政的民主,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民主。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至。直接民主、抽签选举、公民平等、少数服从多数、权力制约、法律至上、城邦至上、群体意识至上3.雅典民主的运作形式、民主原则3.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特点在法治基础上创造了差额选举制、任期制、代议制、全民议事制、议事辩论志等民主运作方式主权在民原则;任期制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3.雅典城邦的主要权力机构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立法权)陪审法庭——创建于梭伦改革(司法权)陪审法庭最初附属于公民大会,公元前5世纪分离出来成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代表议事会(四百人议事会和五百人议事会)——最高行政机构十将军委员会——最高军事机构执政官和将军委员会伯利克里时期,第四等级公民也可以担任执政官,执政官已经完全平民化,其权力和地位名存实亡,几乎完全被十将军委员会所取代。3.雅典城邦的主要权力机构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二)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4.评价性质:是奴隶主专政下的直接民主和男性公民的民主,只适合小国寡民的社会。在法治基础上,创造出差额选举制、任期制、代议制、全民议事制、议事辩论等民主运作方式。激发了雅典公民的积极性,使其聪明才智得到发挥,推动雅典经济、政治、文化全面繁荣。其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提供了民主制的源泉。其实质是奴隶制阶级的民主,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广大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民主权利。全体公民参政,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会使部分低素质的人参与国家管理而导致权力的误用。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三)古罗马1.古罗马历史的演变2.罗马共和国时期3.罗马帝国时期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三)古罗马1.古罗马历史的演变王政(前8世纪~前6世纪)共和国(前6世纪末~前27年)帝国(前27年~395年)东罗马帝国(395~1453年)西罗马帝国(395~476年)↓→↖↗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三)古罗马2.罗马共和国时期公元前509年,罗马进入共和国时期。罗马实行的是奴隶主贵族共和制,由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三层机构组成。它体现了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思想,被视为现代议会制度的古典渊源。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三)古罗马3.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27年以后,罗马进入奴隶制帝国时期。屋大维正式确立个人独裁统治,建立元首制度。元首集军政、司法、宗教等大权于一身。二、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一)基督教兴起(二)英国“大宪章”(三)法兰克王国——三级议会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资产阶级革命2.过程与方式3.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性质、原则、特点4.意义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资产阶级革命原因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不断壮大,资产阶级要求政治上掌权,新股组要求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在欧洲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的影响下,革新的思想在英国形成。)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深受共和制下“护国主政治”独裁之苦和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之害,决定实行君主立宪。为英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过程封建专制政体→近代共和政体→近代独裁政体→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君主立宪政体的演变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过程封建君主专制近代共和制近代君主制议会斗争暴力革命共和政体近代共和制导致复辟1653年1640年斯图亚特王朝导致政变君主立宪1642年1660年1649年1688年1689年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方式——“光荣革命”光荣革命的原因:复辟王朝的反动政策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的结果。“光荣革命”——宫廷政变1688年发动不流血的宫廷政变,推翻了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这被西方史学家称为“光荣革命”。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夺权斗争。“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控制了国家政权,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政治基础。《权利法案》(1689年)背景:“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大增。内容: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作用:大大削弱了国王权力,市议会hi利国家的权力增强,有利于英国走向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从此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由人治转向法治。英国责任制内阁组阁流程:英王任命首相→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英王批准后内阁和政府组成内阁职能:参与立法、负责行政。(英国内阁权力很大,他实际控制了下院的立法权和决策权,使议会和君主都从属于自己)首相职能:内阁政府首脑,主持内阁会议,总揽政务,拥有内阁成员和政府高级文官的任免权、主教的提名权,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队内外的重大方针政策。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3.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性质、原则、特点性质: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原则:王权受限、议会至上、司法独立特点:间接民主、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权力至上、责任内阁制、政党组阁制、政治框架传统性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4.意义对英国: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把政治斗争限定在相对有序的状态,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和内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对世界:为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树立了一种先进的行政模式,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总之,他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二)走向共和的法国1.法国大革命2.1875年宪法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二)走向共和的法国1.法国大革命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发呢构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获取更多权利,政治危机加剧阶级矛盾。政治:社会等级对立严重。思想:岂启蒙思想传播。外因:美国独立战争的推动。任务:推翻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发展资本主义。意义:性质:资产阶级革命。特点:规模大、人民作用大、反封建成果大。作用: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统治,震撼了整个欧洲的封建统治;为以后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具有世界意义。法国共和之路简表时间重要人物与事件政体类型波旁王朝16-18世纪路易十四、路易十六封建君主专制第一共和国1791年1791年宪法君主立宪制1792年国民公会民主共和制第一帝国1804-1814年拿破仑帝制波旁王朝复辟1815-1830年维也纳会议君主政体七月王朝183-1848年七月革命君主立宪制第二共和国1848年路易·波拿巴民主共和制第二帝国1852年帝制第三共和国1870-1940年1875年宪法议会制共和制第四共和国1945-1958年戴高乐总统制共和国第五共和国1958-现在半总统半议会制共和国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二)走向共和的法国2.1875年宪法背景: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第二帝国被第三共和国取代,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之间、共和派与帝制派之间经过近百年的曲折斗争,于1875年,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共和政体。内容:议会是立法机关,由上院(参议院)和下院(众议员)组成,两院都有立法权和行政监督权。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有权缔结条约、参与立法、实行特赦;经参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成员、解散众议院。宪法规定法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是国家的最高管理机关,由议会多数党组成,对议会负责。内阁成员由总统提名、参院同意、总统任命。参事院是法国最高行政法院,是行政诉讼案件的终审法院,又是咨议机关。作用:在法律基础上最终确立共和政体,是历史的进步。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总统议会内阁总统经参议院同意任命内阁各部官员总统命令需经各部部长副署议会的多数组阁内阁各部对参议院负责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员参众两院选举产生总统员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三)美国总统制共和制确立1.美国独立战争2.联邦宪法的制定3.联邦政府的确立4.法国的议会共和制与美国的总统共和制对比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三)美国总统制共和制确立1.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开始起义→1776年宣布建立美利坚合众国→1777年11月通过《邦联和永久联合条例》(简称《邦联条例》(1781年3月1日生效)→1781年打败英军→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基础:北美十三州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的形成。民族基础: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民族意识增强。政治基础:原有的民主基础,居民享有比英国人更广泛的参政机会。思想基础:启蒙思想的影响。反面条件:殖民高压政策。即是民族独立战争,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近代美洲第一个独立民主的国家。不久完成广泛的政治和社会经济改革,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的独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三)美国总统制共和制确立3.联邦政府的确立1775年起义→1776年宣布建立美利坚合众国→→→→1777年《邦联条例》1781年打败英军,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7年《联邦宪法》1789-1797年,华盛顿连任两届后不再参加总统选举,形成总统任期不超过两年的惯例→1861-1865年南北内战,废除农奴制总统内阁行政联邦法院司法参众两院立法三分之二多数推翻总统否决弹劾总统经参议院同意任命法官可宣布国会立法违宪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三)美国总统制共和制确立2.联邦宪法政局不稳松散的邦联政体→→国内市场、货币、关税不统一。外贸受挫,国内市场为外国所占。国家收支失衡,外债巨额。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国内社会矛盾尖锐。→→经济困难→制定宪法加强中央集权实行联邦制制宪的目的: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巩固新生国家。制宪的理论:欧洲启蒙思想(主要是孟德斯鸠的学说)内容: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行使。内阁对总统负责,总统对选民和宪法负责。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由选民间接选出。立法权由参众两院行使。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两名充任,任期六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众议员按各州的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两院有立法权;对总统和法官有弹劾权;对总统否决的法案有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权。司法权由联邦法院行使。美国司法独立、法官任职终身;联邦法院,主要是联邦最高法院,对国会和总统有违宪审查权。进步性: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基础。保障了资产阶级政治和经济利益,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确立了联邦制,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形成比较和谐统一的关系,既加强了中央权力,又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局限性:承认奴隶制和黑奴贸易。人权不平等。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被剥夺。体现的原则:中央集权原则(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核心)民主原则(共25张PPT)第二课西方政治体制的产生与演变课前说课1教学课题与课标要求2教学目标与重难点3学情、教学设计与板书目录CONTENTS教学课题与课标要求01教学课题本课是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第二课。整体上通过对古希腊、古罗马、英国、法国、美国的政治体制的学习,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在这一单元中共计有3课,彼此即相互独立又互有联系。第一课学习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第二课学习西方政体,第三课学习共和政体在中国建立的过程。都是对政治制度史学习,学习方法上彼此之间能够相互借鉴,学习内容会产生对比。课标要求通过学习本课中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相关内容,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自古及今,东西方各国的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进一步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教学目标与重难点02教学目标本课程通过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相关内容,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自古及今,东西方各国的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进一步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教学重难点本课程通过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相关内容,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自古及今,东西方各国的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进一步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本课教学重点在于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欧洲的政治体制,以及以英国、法国、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演变的历程。难点在于梳理清楚各国家和地区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演变的发展脉络,阐述清楚政治体制发展与演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以及其在当世以及后世所带来的影响。学生情况与教学过程03学生情况本课学习基于《中外历史纲要》的学习基础之上,整体上学生对所需学习内容的时代背景有大致了解同时。在第一课中完成了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形成与演发展》的学习,对政治制度史的学习已有初步掌握。该课整体上时间跨度大,涉及国家、地区多,背景复杂,学生把握整体脉络难度大。同时,政治制度的演变本身不具备趣味性。枯燥且学习难度大的双重情形,学生容易产生畏难与抗拒心理。学生情况本课面对的学生已经进入高二年级,对高中学习生活以及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已经熟悉并逐渐适应,心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也已经在由较为单一的青少年状态向较为复杂的成年人状态转变。加上在上一课已经完成了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学习,对于政治制度史也有了初步认识。基于这样的情况之下,教师需要做的更多是主导课堂来辅助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政治制度史学习方法的学习,进一步掌握运用唯物史观认识、理解、剖析历史的方法。课时安排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法国坎坷的政治道路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美国的联邦政体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一)古希腊(二)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三)古罗马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资产阶级革命(二)过程(三)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性质、原则、特点(四)作用三、美国总统制共和制确立(一)美国独立战争(二)联邦宪法的制定(三)联邦政府的确立四、走向共和的法国(一)法国大革命(二)1875年宪法(三)法国的议会共和制与美国的总统共和制对比教学过程思路每一堂课课前需要学生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中的有关知识内容。教师则要完成对相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教学之中,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以及教师提供的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完成对材料的归纳、分析、总结。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材料的选择上,用地图展示古希腊的地理环境,用电影《至暗时刻》中的场景展示英国议会,用奥巴马执政期间国会不批款等新闻展示美国联邦政体,用攻占巴士底狱与法国政体的更迭过程展示法国共和之路的坎坷。课后需要学生完成相关练习,并在有效时间内交给教师,教师在完成披阅之后给予反馈。教学过程思路用陶片放逐法放逐了亚里士多德的历史事件导入古希腊内容的学习。通过这一个历史事件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西方与东方政治体制的不同,由此展开西方政治体制的摇篮——古希腊的政治体制。通过这样的课程导入,首先让学生有了一个直观印象,也能一定程度引发学生对东西方政治体制不同产生兴趣,从而使得学生能够顺利进入本课程学习。在完成导入之后,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下中希腊部分内容,再一次强调希腊的地理环境与其海洋文明,以及我国的大河文明。从这个角度出发,开始阐述古希腊政治体制产生的基础、原因。接着,通过三次改革讲述古希腊政治体制的发展过程,针对性讲解重要的机构,以此展开讲述雅典民主的实质、特点、运作方式、民主原则,让学生对古希腊的政治体制形成系统性、完整性、成完整结构的认识。接着大致梳理一遍古希腊的各个历史时期,再从古希腊的外邦时期入手,转入古罗马政治体制的学习。引入问题,古罗马是如何一步步控制古希腊的?从这里切入古罗马的发展历程,分成共和国时期和帝国时期进行讲解。同样的对其主要的政治机构进行讲解,阐述清楚其与议会制度的渊源。教学过程思路在完成导入之后,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下中希腊部分内容,再一次强调希腊的地理环境与其海洋文明,以及我国的大河文明。从这个角度出发,开始阐述古希腊政治体制产生的基础、原因。接着,通过三次改革讲述古希腊政治体制的发展过程,针对性讲解重要的机构,以此展开讲述雅典民主的实质、特点、运作方式、民主原则,让学生对古希腊的政治体制形成系统性、完整性、成完整结构的认识。接着大致梳理一遍古希腊的各个历史时期,再从古希腊的外邦时期入手,转入古罗马政治体制的学习。引入问题,古罗马是如何一步步控制古希腊的?从这里切入古罗马的发展历程,分成共和国时期和帝国时期进行讲解。同样的对其主要的政治机构进行讲解,阐述清楚其与议会制度的渊源。教学过程思路而中古欧洲部分内容则通过英国的“大宪章”、法国三级议会、教权与王权的矛盾进行简单介绍,作为衔接古希腊、古罗马政治制度与近现代西方代表性国家的政治制度的桥梁。在完成了中古欧洲的政治制度简单介绍之后,先进入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这一块内容之中,教师还需要对诸如圈地运动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等有关内容进行补充,以帮助学生较为全面的了解英国“光荣革命”的背景。而通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来的君主专制,其过程以及建立起来的政治体制,来阐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性质、原则、特点。此时,由英国的议会制度导入法国的三级议会,在这里再一次回到中古欧洲中有关法国的内容部分。而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三级议会中暴露出来的矛盾、法国当时的土地制度以及配套的经济体系,入手,讲解法国大革命爆发的背景,同时对法国共和之路通过表格进行讲述。在完成对法国大革命的讲解之后,切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比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典型特点。再转入到《1875年宪法》的学习,对《1875年宪法》的背景、主要内容、作用、体现出来的政治制度与原则、所形成的制衡体系进行讲解。从法国建立起来的制衡体系,切入历史上美国联邦政府几次关门,引入对美国联邦政体的学习。教学过程思路此时,由英国的议会制度导入法国的三级议会,在这里再一次回到中古欧洲中有关法国的内容部分。而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三级议会中暴露出来的矛盾、法国当时的土地制度以及配套的经济体系,入手,讲解法国大革命爆发的背景,同时对法国共和之路通过表格进行讲述。在完成对法国大革命的讲解之后,切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比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典型特点。再转入到《1875年宪法》的学习,对《1875年宪法》的背景、主要内容、作用、体现出来的政治制度与原则、所形成的制衡体系进行讲解。从法国建立起来的制衡体系,切入历史上美国联邦政府几次关门,引入对美国联邦政体的学习。在西方政治体制的发展与演变相关原始史料解读中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不同国家、地区对政治体制的选择不同,拷问中渗透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在古罗马的变迁中中培养时空观念结合第一课,在政治体制的变迁之中,提升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在本课的教学之中,一方面借助历史地图来帮助学生培养时空观念,另一方面通过课本以及教师提供的其他材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此外在教学过程之中,在教师主导之下学生运用唯物史观来进行历史解释。从而达到通过本课教学活动,能让学生掌握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演变的脉络,明白背后深层次的原因,理解其在当世与后世所带来的影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也在本课教学之中进行有意识培养。板书设计针对板书,采用图示式板书。这样的板书所受限制较小,组织灵活,既能够满足教师展示事件背景、过程、原因、影响、意义等重点内容,也能够满足教师展示历史事件发展与演变过程中的关键历史节点,还能够满足教师展示串联起历史事件的线索的需要。同时,学生通过这样的板书能够快速明白何为重点,快速抓住发展脉络与其中的线索。敬请专家指正!西方政治体制的产生与演变用陶片放逐法放逐了亚里士多德的历史事件导入古希腊内容的学习。通过这一个历史事件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西方与东方政治体制的不同,由此展开西方政治体制的摇篮——古希腊的政治体制。通过这样的课程导入,首先让学生有了一个直观印象,也能一定程度引发学生对东西方政治体制不同产生兴趣,从而使得学生能够顺利进入本课程学习。在完成导入之后,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下中希腊部分内容,再一次强调希腊的地理环境与其海洋文明,以及我国的大河文明。从这个角度出发,开始阐述古希腊政治体制产生的基础、原因。接着,通过三次改革讲述古希腊政治体制的发展过程,针对性讲解重要的机构,以此展开讲述雅典民主的实质、特点、运作方式、民主原则,让学生对古希腊的政治体制形成系统性、完整性、成完整结构的认识。接着大致梳理一遍古希腊的各个历史时期,再从古希腊的外邦时期入手,转入古罗马政治体制的学习。引入问题,古罗马是如何一步步控制古希腊的?从这里切入古罗马的发展历程,分成共和国时期和帝国时期进行讲解。同样的对其主要的政治机构进行讲解,阐述清楚其与议会制度的渊源。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一)古希腊1.地理环境对希腊的影响古希腊的历史变迁3.古希腊城邦(二)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1.形成原因根本原因:商品经济发达。社会条件:小国寡民环境和原始社会民主习惯的影响。直接原因:工商业奴隶主与平民要求民主政治,不断斗争。根本目的:保证城邦的独立和发展2.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特点雅典民主的运作形式、民主原则雅典城邦的主要主要权力机构雅典城邦的主要主要权力机构评价(三)古罗马古罗马历史的演变2.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帝国时期而中古欧洲部分内容则通过英国的“大宪章”、法国三级议会、教权与王权的矛盾进行简单介绍,作为衔接古希腊、古罗马政治制度与近现代西方代表性国家的政治制度的桥梁。二、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一)基督教兴起(二)英国“大宪章”(三)法兰克王国——三级议会在完成了中古欧洲的政治制度简单介绍之后,先进入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这一块内容之中,教师还需要对诸如圈地运动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等有关内容进行补充,以帮助学生较为全面的了解英国“光荣革命”的背景。而通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来的君主专制,其过程以及建立起来的政治体制,来阐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性质、原则、特点。此时,由英国的议会制度导入法国的三级议会,在这里再一次回到中古欧洲中有关法国的内容部分。而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三级议会中暴露出来的矛盾、法国当时的土地制度以及配套的经济体系,入手,讲解法国大革命爆发的背景,同时对法国共和之路通过表格进行讲述。在完成对法国大革命的讲解之后,切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比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典型特点。再转入到《1875年宪法》的学习,对《1875年宪法》的背景、主要内容、作用、体现出来的政治制度与原则、所形成的制衡体系进行讲解。从法国建立起来的制衡体系,切入历史上美国联邦政府几次关门,引入对美国联邦政体的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资产阶级革命过程方式——“光荣革命”走向共和的法国1.法国大革命法国共和之路简表时间重要人物与事件政体类型波旁王朝16-18世纪路易十四、路易十六封建君主专制第一共和国1791年1791年宪法君主立宪制1792年国民公会民主共和制第一帝国1804-1814年拿破仑帝制波旁王朝复辟1815-1830年维也纳会议君主政体七月王朝183-1848年七月革命君主立宪制第二共和国1848年路易·波拿巴民主共和制第二帝国1852年帝制第三共和国1870-1940年1875年宪法议会制共和制第四共和国1945-1958年戴高乐总统制共和国第五共和国1958-现在半总统半议会制共和国2.1875年宪法美国总统制共和制确立1.美国独立战争联邦宪法联邦政府的确立本课是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一的第二课,课标要求学生通过本课学习,本课程通过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相关内容,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体制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本课教学重点在于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欧洲的政治体制,以及以英国、法国、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演变的历程。难点在于梳理清楚各国家和地区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演变的发展脉络,阐述清楚政治体制发展与演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以及其在当世以及后世所带来的影响。本课面对的学生已经进入高二年级,对高中学习生活以及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已经熟悉并逐渐适应,心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也已经在由较为单一的青少年状态向较为复杂的成年人状态转变。加上在上一课已经完成了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学习,对于政治制度史也有了初步认识。基于这样的情况之下,教师需要做的更多是主导课堂来辅助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政治制度史学习方法的学习,进一步掌握运用唯物史观认识、理解、剖析历史的方法。在本课的教学之中,一方面借助历史地图来帮助学生培养时空观念,另一方面通过课本以及教师提供的其他材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此外在教学过程之中,在教师主导之下学生运用唯物史观来进行历史解释。从而达到通过本课教学活动,能让学生掌握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演变的脉络,明白背后深层次的原因,理解其在当世与后世所带来的影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也在本课教学之中进行有意识培养。针对板书,采用图示式板书。这样的板书所受限制较小,组织灵活,既能够满足教师展示事件背景、过程、原因、影响、意义等重点内容,也能够满足教师展示历史事件发展与演变过程中的关键历史节点,还能够满足教师展示串联起历史事件的线索的需要。同时,学生通过这样的板书能够快速明白何为重点,快速抓住发展脉络与其中的线索。民主政治对外殖民航海业发达商品经济发达小国寡民半岛地形、亚非欧路口、多山、多岛、多海湾平原小、耕地少→→迈锡尼文明(前16世纪~前12世纪)克里特文明(前2000~前1400)外邦统治时期(前338~1453年)→→古典时代(前5~前4世纪)城邦形成时期(前8~前前8世纪)→荷马时代(前16~前12世纪)→爱琴文明城邦政体:主要有贵族制和民主制,此外还有君主制、寡头制、僭主制。其国家性质属于奴隶主专政的国家特点:独立自治商品经济发达对外殖民扩张各邦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背景:公元前7世纪末贵族与平民尖锐对立,工商业奴隶主崛起。内容:废除债务奴隶制。恢复公民大会的最高权位,下设“四百人会议”和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工商业发展。确立抽签选举法和差额选举法。伯利克里——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前5世纪中期)扩大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的权利。各级官职向全体公民开放。实行公新制和发放“观剧津贴”。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09年)内容:以十个地域部落代替四个氏族联盟。以五百人议事会代替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十将军委员会。实行“陶片放逐法”。梭伦改革动摇了旧氏贵族世袭特权,扩大了公民群体,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以财产的不平等代替出身的不平等,社会矛盾尖锐。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克利斯提尼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贵族的政治特权,扩大了公民权力,雅典民主政治确立。提高了公民参政的积极性,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奴隶主专政的民主,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民主。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至。直接民主、抽签选举、公民平等、少数服从多数、权力制约、法律至上、城邦至上、群体意识至上在法治基础上创造了差额选举制、任期制、代议制、全民议事制、议事辩论志等民主运作方式主权在民原则;任期制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立法权)陪审法庭——创建于梭伦改革(司法权)陪审法庭最初附属于公民大会,公元前5世纪分离出来成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代表议事会(四百人议事会和五百人议事会)——最高行政机构十将军委员会——最高军事机构执政官和将军委员会伯利克里时期,第四等级公民也可以担任执政官,执政官已经完全平民化,其权力和地位名存实亡,几乎完全被十将军委员会所取代。性质:是奴隶主专政下的直接民主和男性公民的民主,只适合小国寡民的社会。在法治基础上,创造出差额选举制、任期制、代议制、全民议事制、议事辩论等民主运作方式。激发了雅典公民的积极性,使其聪明才智得到发挥,推动雅典经济、政治、文化全面繁荣。其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提供了民主制的源泉。其实质是奴隶制阶级的民主,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广大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没有民主权利。全体公民参政,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会使部分低素质的人参与国家管理而导致权力的误用。东罗马帝国(395~1453年)西罗马帝国(395~476年)王政(前8世纪~前6世纪)↓↗↖帝国(前27年~395年)→共和国(前6世纪末~前27年)公元前509年,罗马进入共和国时期。罗马实行的是奴隶主贵族共和制,由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三层机构组成。它体现了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思想,被视为现代议会制度的古典渊源。公元前27年以后,罗马进入奴隶制帝国时期。屋大维正式确立个人独裁统治,建立元首制度。元首集军政、司法、宗教等大权于一身。原因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不断壮大,资产阶级要求政治上掌权,新股组要求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在欧洲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的影响下,革新的思想在英国形成。)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深受共和制下“护国主政治”独裁之苦和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之害,决定实行君主立宪。为英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近代君主制近代共和制封建君主专制共和政体1649年1688年1689年君主立宪导致政变斯图亚特王朝1660年导致复辟1653年暴力革命1640年议会斗争近代共和制1642年光荣革命的原因:复辟王朝的反动政策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的结果。“光荣革命”——宫廷政变1688年发动不流血的宫廷政变,推翻了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这被西方史学家称为“光荣革命”。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夺权斗争。“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控制了国家政权,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政治基础。英国责任制内阁组阁流程:英王任命首相→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英王批准后内阁和政府组成内阁职能:参与立法、负责行政。(英国内阁权力很大,他实际控制了下院的立法权和决策权,使议会和君主都从属于自己)首相职能:内阁政府首脑,主持内阁会议,总揽政务,拥有内阁成员和政府高级文官的任免权、主教的提名权,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队内外的重大方针政策。对英国: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把政治斗争限定在相对有序的状态,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和内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对世界:为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树立了一种先进的行政模式,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总之,他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发呢构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获取更多权利,政治危机加剧阶级矛盾。政治:社会等级对立严重。思想:岂启蒙思想传播。外因:美国独立战争的推动。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发呢构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获取更多权利,政治危机加剧阶级矛盾。政治:社会等级对立严重。思想:岂启蒙思想传播。外因:美国独立战争的推动。任务:推翻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发展资本主义。意义:性质:资产阶级革命。特点:规模大、人民作用大、反封建成果大。作用: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统治,震撼了整个欧洲的封建统治;为以后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具有世界意义。内容:议会是立法机关,由上院(参议院)和下院(众议员)组成,两院都有立法权和行政监督权。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有权缔结条约、参与立法、实行特赦;经参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成员、解散众议院。宪法规定法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是国家的最高管理机关,由议会多数党组成,对议会负责。内阁成员由总统提名、参院同意、总统任命。参事院是法国最高行政法院,是行政诉讼案件的终审法院,又是咨议机关。作用:在法律基础上最终确立共和政体,是历史的进步。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基础:北美十三州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的形成。民族基础: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民族意识增强。政治基础:原有的民主基础,居民享有比英国人更广泛的参政机会。思想基础:启蒙思想的影响。反面条件:殖民高压政策。1775年开始起义→1776年宣布建立美利坚合众国→1777年11月通过《邦联和永久联合条例》(简称《邦联条例》(1781年3月1日生效)→1781年打败英军→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即是民族独立战争,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近代美洲第一个独立民主的国家。不久完成广泛的政治和社会经济改革,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的独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经济困难国内市场、货币、关税不统一。外贸受挫,国内市场为外国所占。国家收支失衡,外债巨额。松散的邦联政体制定宪法加强中央集权实行联邦制政局不稳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国内社会矛盾尖锐。制宪的目的: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巩固新生国家。制宪的理论:欧洲启蒙思想(主要是孟德斯鸠的学说)内容: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行使。内阁对总统负责,总统对选民和宪法负责。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由选民间接选出。立法权由参众两院行使。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两名充任,任期六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众议员按各州的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两院有立法权;对总统和法官有弹劾权;对总统否决的法案有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权。司法权由联邦法院行使。美国司法独立、法官任职终身;联邦法院,主要是联邦最高法院,对国会和总统有违宪审查权。进步性: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基础。保障了资产阶级政治和经济利益,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确立了联邦制,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形成比较和谐统一的关系,既加强了中央权力,又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局限性:承认奴隶制和黑奴贸易。人权不平等。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被剥夺。体现的原则:中央集权原则(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核心)民主原则1777年《邦联条例》1776年宣布建立美利坚合众国1775年起义1781年打败英军,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7年《联邦宪法》1789-1797年,华盛顿连任两届后不再参加总统选举,形成总统任期不超过两年的惯例1861-1865年南北内战,废除农奴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教案 高二年级选择性必修一第二课西方政治体制的产生与演变.doc 讲课 高二年级选择性必修一第二课西方政治体制的产生与演变.pptx 说课 高二年级选择性必修一第二课西方政治体制的产生与演变.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