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2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必备知识 识记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理解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联系具体事例,说明应如何正确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2、关键能力: 分析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提高归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3、核心素养: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正确把握文化传承中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利用好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教学重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教学难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1.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有哪些? 2.传统文化有哪些基本特点? 3.传统文化的作用? 4、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导入新课 对传统文化如何发展? 除了继承还要发展,二者是什么关系? 讲授新课 4.2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理解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含义、关系及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 2、掌握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教育在文化继承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自主探究:阅读教材P43--47,思考下列问题: (认真阅读、勾画答案,标记疑难、提出问题。)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怎样处理这一关系。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特点和作用? (一)、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文化继承的含义: 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要不断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文化发展的含义: 文化发展不是对旧文化的简单否定,而是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即: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学生讨论举例) 材料:旗袍的发展历程 旗袍是女性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服装。 在20世纪上半叶由由民国服饰设计师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民国以后,上海、北平等地的汉族女性在其基础上予以改良。 1949年之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认为封资修象征大量毁坏。20世纪90年代以来,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们注意的目光。现今,在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是是一种东西方文化糅合具象,旗袍具有中国女性服饰文化的象征意义。 思考:问题一:旗袍的制作继承了什么?发展了什么? 问题二:现代旗袍是对传统旗袍的完全否定吗?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归纳:对待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一)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区别 2、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联系 思考: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人们有不同的看法。你赞成哪一种? 观点一:发展教育必须摆脱古代教育思想的影响。 观点二:发展教育必须回归古代教育思想。 归纳: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3、继承和发展的要求 思考:封建王朝、中华民国、社会主义新中国不同社会制度下服饰的变更与发展说明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 质疑: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因此,对待传统文化,应先继承,后发展。这个观点对吗?(辨析: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 参考答案: (1)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继承是对传统文化的精华要肯定、发扬,并不是全盘接受;发展就是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并不是全盘否定。所以此题有一定合理性. (2)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在继承之后才发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先后两个过程。所以此题观点错误。 (4)题目观点把继承和发展分为先后,是片面的 (二)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 举例:社会制度影响文化发展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对服饰都有严格的等级标准。 1920年代,民国政府确定:男子礼服为中山装,女子礼服是旗袍。 建国初期,中国服饰受前苏联的影响最大。军队中的女干部穿着大翻领、偏襟、斜插口袋的列宁装,与短发配合; 改革开放之后,服饰朝着多元化、个性化发展。 思考:封建王朝、中华民国、社会主义新中国不同社会制度下服饰的变更与发展说明了什么道理? 结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根本因素)(决定因素) 2、科学技术的进步 举例:“数字敦煌”项目2012年投入运行,洞窟实景漫游厅将建成为球幕影院,放映球幕电影,观众能身临其境、高清晰地观看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数字展厅建成后,我们会引导观众先在数字电影厅看壁画,在球幕三维电影看洞窟,然后再去看临摹的壁画和复制的洞窟,最后再参观真实的洞窟。 思考:科技进步、尤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承文化起到怎样的作用? 结论: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表现:①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举例: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电脑与网络技术促进文化的发展, 举例:在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诸家的思想观点既互相对立,展开激烈辩论,又是相互影响,相互汲取营养,促进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这说明了什么? 思想运动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 举例: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还是中世纪末的欧洲“文艺复兴”以及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都是预示社会大革命的著名思想运动。 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两面旗帜,向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的进攻。提倡科学,反对尊孔复古思想和偶像崇拜,反对迷信鬼神,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开展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从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也迎来新的春天,得到了繁荣发展 在当代,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构建和谐社会”为核心内容的新的思想解放运动正如火如萘地进行。 引用习近平的话:“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些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三)教育在文化传承中 优秀的古诗能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它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能通过对古诗词的诵读、体验、欣赏,获得审美感受,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更能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且在后面附录了70首小学阶段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2017年9月,新入学的中小学生统一使用“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这次“部编本”教材最引人关注的变化之一是古诗文篇目的大幅增加。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 ①特点: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②作用(功能): A、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B、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改革,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拓展:教育选择、传递、创造的功能 ★选择:一是精心选择教育内容,二是精心选择教师,三是精心选择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传递:文化既是人们社会生产活动的产物,同时又是新生一代进行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必要条件。文化具有一个重点特征,即它是独立于人体之外的,只能通过被学而被知之,不能通过生物遗传的方式获得,这决定了文化与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创造:教育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培养了一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为文化的创造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以科研为主要形式的文化创造活动正成为现代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知识整合 教育在文化生活中的作用。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P10(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能够为经济建设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教育对文化传播的作用。P35(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能够促进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 3、教育在文化继承与发展中的作用。P46(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改革,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课堂小结】 区别 一、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联系 社会制度的变迁 二、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 思想运动 三、教育在文化传承中 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辨析对错 :1、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 (更正: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先后两个过程。对待传统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2、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对文化发展影响的程度是相同的。 (更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而社会制度的更替导致的是新的文化形态代替旧的文化形态,是质变,所以对文化的发展影响的最大的因素是社会制度的更替。) 3、文化继承等同于文化传播 (更正:文化继承主要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侧重于本民族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文化传播主要是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侧重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 【巩固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