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 5.3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选择题 1.改革一定要根据本国国情,制定适合本国发展的各项措施,否则必将招致失败。下列苏联领导人中,先进行经济改革,成效不大;接着发动政治改革,导致国家的混乱,并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这个领导人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2.金重远在《20世纪的世界一一百年历史回溯》一书中写道: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个月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布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设成共产主义社会。作者旨在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 A.顺应了人民的愿望 B.借鉴了先进国家的经验 C.体现了其政治魄力 D.没有立足于苏联的国情 3.下侧教材目录(部分)的单元主题应该是 第16课 冷战 第17课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19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A.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B.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C.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D.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 4.1991年,强大一时的超级大国苏联结束了它辉煌而又悲壮的历程。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苏联模式的弊端 C.苏联同美国的争霸 D.戈尔巴乔夫改革 5.赫鲁晓夫在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下放一部分企业经营管理权,扩大企业在计划、财务、劳动工资等方面的自主权。这一改革旨在( ) A.提高企业职工的积极性 B.保证工业的合理布局 C.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局限 D.推动垦荒运动的开展 6.《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中说,苏联共产党只有20万党员时打败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德寇法西斯,保卫了无产阶级政权;2000万党员时却自己打败了自己,失去了政权。苏联共产党“自己打败自己”标志着( )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束 C.苏联经济严重滑坡 D.个人崇拜盛行 7.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公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1958年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这些规定的实质是( ) A.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B.废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C.巩固农村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 D.恢复农民的产品支配自主权 8.有位诗人在作品中说:“那年12月25日晚苏联国旗从克林姆林宫上空缓缓降落……”诗中“那年”应指( ) A.1989年 B.1991年 C.1993年 D.1995年 9.俄国学者阿尔巴托夫认为:“赫鲁晓夫真的相信,揭露了斯大林个人,他就完成了任务,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虽然对消除我们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出现的深刻的变形现象设有做任何一点事情”。作者认为赫鲁晓夫的任务和使命应该是 A.批判个人崇拜 B.注重经济体制改革 C.改变苏联模式 D.实施“政治多元化” 10.苏联的解体,为半个世纪的冷战划上了句号。苏联解体,意味着 A.社会主义运动的彻底失败 B.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动 C.美国确立了以其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D.动荡不安的局势完全消失 11.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相继担任苏联领导人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改革。他们的改革主要是针对(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偏差 B.新经济政策的不足 C.市场经济体制的缺陷 D.苏联模式的弊端 12.美国前国务卿贝克曾说:“苏联的崩溃产生了一个世纪才有一次的机会在全世界推行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念。”材料中“苏联的崩溃”在本质上是指( )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发生了改变 B.由一党制变为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C.社会主义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戈尔巴乔夫等社会主义改革失败 13.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苏联率先举起改革大旗,力图总改变这种“僵化”体制的领导人是 A.列宁 B.勃列日涅夫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二、综合题 14.史料实证 史料在指导思想上推行多元化,苏联共产党不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政治上推行多党制和议会政治……经济上推行私有化,从根本上改变当时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史料反映的是苏联的哪次改革?改革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15.普京重新执政,誓言实现俄罗斯“大国梦”。请写出历史上俄罗斯(苏联)的著名领导人。 (1)为了恢复苏俄国民经济,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的是 (2)在领导苏联建设中,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是 (3)在20世纪50—60年代进行改革,没能取得实质性突破,1964年被迫下台的是 (4)苏联解体时的最高领导人是 参考答案 1.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面临停滞的局面,首先把改革的重点放在了经济领域,但是没有取得成果,随后又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故D符合题意;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了苏联模式,故A不符合题意;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开始对苏联模式进行改革,故B不符合题意;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主要针对军事改革,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D 【详解】 依据题干可知,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个月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布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设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见赫鲁晓夫改革存在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不切实际的问题,因此说明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立足于苏联的国情,D正确;题干没有反映改革能否顺应人民愿望或是否借鉴先进国家经验,AB排除;题干不是反映赫鲁晓夫作为改革家的政治魄力,而是反映其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上急于求成,C排除;故选D。 3.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冷战”、“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冷战是指二战后,美国、北大平洋公约组织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华沙条约组织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斗争;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包括:欧洲走向联合;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创造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包括: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政治与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反映了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摧毁了帝国主义旧的殖民体系,国家实现独立自主。故主题是二战后的世界变化,B正确;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的扩张不能完全体现目录内容,故A错误;目录中讲述的是二战后的世界,不是一战后的世界,故C错误;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是现阶段时代的主题,但与图表信息无关,故D错误。综上故选B。 4.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它使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但,苏联模式也有严重弊端,农轻重比例失调,这一点长期得不到解决,最终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B正确;新经济政策在1921年开始实施,到斯大林上台而被逐步取消,排除A;美苏同美国争霸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排除C;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排除D。故选B。 5.A 【详解】 依据题干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赫鲁晓夫进行经济方面的改革,为了提高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他下放一部分企业经营管理权,扩大企业在计划、财务、劳动工资等方面的自主权,A符合题意;BCD三项的说法不是题干措施的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A。 6.A 【详解】 根据题干“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自己打败自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苏联解体。1991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导致了苏联走向解体,两极格局瓦解,A正确;BCD与题干“自己打败自己,失去了政权”不符,排除。故选A。 7.A 【详解】 根据材料“从1958年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可见,国家全部干预经济的程度降低,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故A符合题意;废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说法错误,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是国家减少对农庄的经济干预,与巩固农村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恢复农民的产品支配自主权是材料的复述而非实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8.B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1991年12月25日晚,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的铁锤镰刀红旗缓缓降下,苏联宣告解体。故B符合题意;1989年苏联尚未解体,故A不符合题意;1993年和1995年的时候,苏联已经不存在了,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9.C 【详解】 根据“虽然对消除我们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出现的深刻的变形现象设有做任何一点事情”可得出,作者认为苏联现在的关键问题并不是个人崇拜,而是体制问题,因此赫鲁晓夫的任务应该是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发展模式,才能解决问题,故C项正确,排除A;注重经济体制改革并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最终还是要改变发展模式,排除B;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 10.B 【详解】 根据题干“为半个世纪的冷战划上了句号”可知,苏联解体,意味着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故选B项;苏联解体直接后果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消失,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彻底失败,排除A项;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单极世界”是美国的梦想,并未实现,排除C项﹔苏联解体后,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与冲突,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和宗教纷争不断,恐怖活动抬头,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排除D项。 11.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对苏联进行改革,主要针对苏联模式的弊端,但是都没有根本改变这一弊端,知识对其小修小补,最终导致改革失败。D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1921年停止推行,A错误;新经济政策随着斯大林上台逐渐停止推行。B错误;斯大林模式下用行政指令代替市场调节。C与事实不符,C错误。综上故选D。 12.C 【详解】 据“苏联的崩溃产生了一个世纪才有一次的机会在全世界推行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苏联的崩溃”在本质上是指社会主义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导致了苏联的改革举步维艰,严重制约了苏联政治经济的发展,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面临的停滞局面进行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1991年底,苏联解体,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社会主义制度变为了资本主义制度。故C符合题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发生了改变、由一党制变为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和戈尔巴乔夫等社会主义改革失败,这三者只是苏联解体的表现,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这种“僵化”体制是指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在初期和二战后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后来日益僵化。苏联率先举起改革大旗,力图改变这种“僵化"体制的领导人是赫鲁晓夫。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去世后,针对斯大林模式这一“僵化”体制的弊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率先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改革虽没有彻底改变该模式,但是开苏联改革之先河,故C项符合题意,列宁是在赫鲁晓夫改革之前,故A不符合题意;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在20世纪80年代,是在赫鲁晓夫改革之后,故B不符合题意;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结果:导致苏联解体。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不久,他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直到1988年,总体效果仍然不佳。戈尔巴乔夫又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1991年底,苏联解体。 15.(1)列宁(2)斯大林(3)赫鲁晓夫(4)戈尔巴乔夫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苏联(俄)的相关知识,在三年国内战争结束后,1921年,为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21年列宁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斯大林逝世后,苏联进入赫鲁晓夫统治时期,因为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1991年苏联解体,在位领导人是戈尔巴乔夫,因此本题的答案是:(1)列宁(2)斯大林(3)赫鲁晓夫(4)戈尔巴乔夫。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