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依法行使权利(课件27张PPT+教案+学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 依法行使权利(课件27张PPT+教案+学案+素材)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公民基本权利
政治权利和自由
人身自由
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政治自由
监督权
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住宅不受侵犯
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财产权
劳动权
物质帮助权
受教育权
文化权利
其他权利
还有平等权,宗教信仰自由,
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特定人群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特殊保障
温故知新
思考:假如你是被网络暴力,你将会怎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新闻点评
新闻点评
最近频频发生网络暴力事件,例如小区取个快递,竟然被造谣出轨,结果到处遭白眼被误解;同样是不知情的疫病受害者,竟然因为生活轨迹被网络暴力;为保家卫国流血甚至牺牲,竟然被恶意诋毁……没错,这些都是在现实中发生的,分别是:“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案”、“成都确诊女孩遭网暴事件”、“辣笔小球诋毁英雄案”。造谣诽谤动动嘴,辟谣澄清跑断腿,浪费多少社会资源,给当事人造成多大伤害!
思考:假如你是被网络暴力,你将会怎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3.2
依法行使权利
行使权利有界限
方式: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方式(注意区分)
02
01
维护权利守程序
学习目标
公民如何依法
行使权利?
原因
北京一女子不戴口罩进地铁,态度恶劣
行使权利有界限
北京一女子不戴口罩进地铁,态度恶劣
据微博客户端“头条新闻V
”于2020年2月3日的一则报道称,近日,疫情肆虐,北京某地铁站一名女子坚持不戴口罩进站,被民警和地铁工作人员劝阻。女子不仅态度恶劣,还对戴口罩的人说:“你们都是得肺炎的吧!”最终该女子被警察带走。(中国之声)
思考:1.你认为该女子的行为正确吗?该如何看待该女子的上述行为?
2.你还知道哪些超越权利本身的界限的错误行为?依据是什么?
探究一
1.我认为该女子在疫情期间,在公共场合拒绝戴口罩的行为是错误的,因为:
(1)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出门佩戴口罩减少新冠病毒的传播与交叉感染,是一项既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的安全措施。
(2)有人拒绝佩戴口罩以“法无禁止就是我的权利”为由,把民警和相关人员的劝诫当成耳旁风,甚至认为这是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
(3)对于不佩戴口罩的相关人员,民警有权执法。如果当事人不配合民警执行职务,则触犯了行政处罚的相应规定,会受到行政处罚。
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1.你认为该女子的行为正确吗?该如何看待该女子的上述行为?
法律依据:宪法第51条明确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2.你还知道哪些超越权利本身的界限的错误行为?依据是什么?
跳广场舞是我的自由,管它几点,嗨到底
拦路维权,阻塞交通
跳楼维权,影响社会稳定
任何权利都是有界限的。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
(1)思想上:应该增强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补充课本)
(2)行动上:
★①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②行使权利应依照法定程序、活动方式、步骤和过程进行。
笔记区
1、公民如何做到行使权利有界限?
建议:公民权利受到损害,要依照法定程序维护权利。
理由:维护权利守程序遵守正当的程序,有利于公民实际享受权利,有效避免和化解纠纷
徐先生可以通过哪些方式维权?你的建议和理由是?
探究二
消费者徐先生在某商场花3000多元购买了一部手机,
使用了十几天就出现问题,徐先生想换新或退货,但商家一直坚持只为消费者做售后维修。而每次维修之后,过几天又出现同样情况,反反复复,严重影响到了消费者的工作生活,并且给消费者带来了较大的直接损失。
笔记区
2、维护权利守程序的作用、意义?
徐先生找到厂家负责人,将由于手机反复修理所带来的损失以及权责,与厂家进行了长时间的沟通与协商。
快速、简便
常见的消费、劳动争议和交通事故纠纷
徐先生获得厂家的赔偿
自愿、互谅
依据法律,通过直接对话,摆事实、讲道理,分清责任,达成协议,使纠纷得以解决。
原则
过程
1
特点
适用范围
协商
后在同事的提醒下,徐先生找到了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及时介入调解,从中调和。
但是,徐先生仍然不满厂家给出的经济赔偿,认为自己的权益还是没有得到充分的维护。
调解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成功促成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
2
调解
调解方式主要有:
人民调解、
行政调解、司法调解。
依据
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社会公德。
调解过程
对纠纷双方进行疏导、劝说,促使他们相互谅解,进行协商,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纠纷。
调解方式
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
2
行政调解:由我国行政机关主持,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解决纠纷
人民调解: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和平解决纠纷
司法调解:在人民法院法官的主持下,通过处分自己的权益来解决纠纷的一种重要方式。
人民调解
一是便民性;二是主动性;
三是亲和性;四是低耗性;
五是和谐性。
协商
双方当事人之间通过信息的交换和沟通,就产生纠纷的事项达成共识和就纠纷的解决做出一致的决定的过程和结果。和解主要依赖于协商。
调解
“调解”是指纠纷的当事人在中立的第三方的介入下,通过谈判达成和解、解决纠纷的过程和结果。
注意:区分“协商”与“调解”
仲裁:
适用范围
公民与其他个人组织之间发生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争议时,可以申请仲裁。
过程
当事人根据他们之间订立的仲裁协议,自愿将其争议提交仲裁,并受仲裁裁判约束。
3
(1)在仲裁中,当事人享有选定仲裁员、仲裁地、仲裁语言以及适用法律的自由,还可以协议设计符合自己特殊需要的仲裁程序。与法院严格的诉讼程序和时间表相比,仲裁程序较为灵活。
(2)仲裁裁决不同于法院判决,仲裁裁决不能上诉,一经作出即为终局,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
(3)仲裁案件不公开审理,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当事人的商业秘密和商业信誉。
(4)《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现有缔约国家和地区100多个。根据该公约仲裁裁决可以在这些约的国家和地区得到承认和执行。





灵活性
快捷性
保密性
国际性
以下纠纷不能仲裁:
1、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
2、行政争议不能裁决 
但是,厂家思量后又觉得自己让步太多,利益受损,不愿如期支付赔偿。
徐先生无奈之下,来到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在法院严格的诉讼程序下,法院给出公正的判决,双方服从判决,纠纷解决。
4
最正规、最权威的方式,
维权的最后屏障
⑷公民可以通过诉讼向人民法院起诉,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民事诉讼
刑事自讼
行政诉讼
行政机关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侵犯自身权利
人身关系或
财产关系争议
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触犯刑法)
公诉:指人民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向人民法院提出控告,要求法院通过审判确定犯罪事实、惩罚犯罪人的诉讼活动
自诉:由被害人自己或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向人民法院直接提起诉讼。
方式
参与人




协商
当事人
调解
当事人和
调解人
仲裁
当事人和
仲裁法庭
诉讼
当事人、代理人
及人民法院
快速便捷的争议解决方式
解决纠纷的有效方式
程序较为灵活,不公开审理有效保护当事人
最正规最权威,维权的最后屏障
优势:
3、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方式的区别
事实、法律法规
事实
法律
道理
事实、法律法规政策、公德
仲裁协议、法律
消费、劳动争议和交通事故纠纷
广泛适用
合同纠纷
财产权益争议
人身、财产争议、违法行政行为
依法行使权利
行使权利有界限
1.不能越界,不能滥用权利
2.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他人的合法自由和权利
3.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为代价
4.行使权利应依照法定程序、活动方式、步骤和过程进行
维护权利守秩序
1.树立按照法定程序办事意识,通过正确途径和方式维权
2.依照法定程序维护权利
课堂小结
协商
调解
仲裁
诉讼
民事诉讼、刑事自诉、行政诉讼
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
1、在从石门县到长沙的D7573次高铁上,张某强占他人座位且不听列车工作人员劝阻,上演了无理“霸座”行为。长沙铁路局对张某作出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这警示我们(  )
①要增强规则意识,做遵纪守法公民
②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和自由
③误读了权利的内涵,必定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④维护公共安全与秩序,需要每个社会成员共同努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D
2、我国法律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下列属于非法搜查的行为有(  )
①超市怀疑刘鑫偷拿了商品,强行把他带到保安室搜身
②小宇偷看轩轩的日记
③公安机关出示搜查证对犯罪嫌疑人的住所进行搜查
④王某拖欠徐某钱物不还,徐某带人闯入王某家中搬走值钱的物品抵债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社会是复杂的,未成年人难免受到伤害。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可以采用非诉讼手段和诉讼手段来依法维权。关于这两种手段,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①非诉讼手段是维护我们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②打官司指的是诉讼
③诉讼通常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④刑事诉讼俗称“民告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D
C
4.原本是朋友的两个人因琐事发生矛盾,其中一人遂将辱骂另一人的言语发布到自己的朋友圈,最终法院判其在朋友圈道歉3天,赔偿5000元。上述案例中,被辱骂的人可以(

①要求侵权人赔礼道歉
②要求侵权人赔偿精神抚慰金
③向公安机关提起民事诉讼
④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高某等人根据某仓储公司意外起火事件,在新浪微博、QQ上编造、散播“甲醛仓库爆炸泄露”等虚假信息,引发公众恐慌,造成恶劣社会影响。警方以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对高某依法予以行政拘留,这表明(

①公民不得利用言论自由实施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②公民在网络上的任何言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③公民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行使言论自由权
④公民要正确行使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A
C
感谢各位观看
THANK
YOU八下道法
3.2
依法行使权利
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
第_______组
3.2
依法行使权利
【学习目标】
(总)公民如何依法行使权利?(有界限、守程序)
公民如何做到行使权利有界限
公民如何维权守程序
3.遵守正当程序的原因(意义)
4.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方式的区别
【新闻点评】
最近频频发生网络暴力事件,例如小区取个快递,竟然被造谣出轨,结果到处遭白眼被误解;同样是不知情的疫病受害者,竟然因为生活轨迹被网络暴力;为保家卫国流血甚至牺牲,竟然被恶意诋毁……没错,这些都是在现实中发生的,分别是:“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案”、“成都确诊女孩遭网暴事件”、“辣笔小球诋毁英雄案”。造谣诽谤动动嘴,辟谣澄清跑断腿,浪费多少社会资源,给当事人造成多大伤害!
思考:假如你是被网络暴力,你将会怎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探究案】
探究享一:行使权利有界限
北京一女子不戴口罩进地铁
态度恶劣
据微博客户端“头条新闻V
”于2020年2月3日的一则报道称,近日,疫情肆虐,北京某地铁站一名女子坚持不戴口罩进站,被民警和地铁工作人员劝阻。女子不仅态度恶劣,还对戴口罩的人说:“你们都是得肺炎的吧!”最终该女子被警察带走。(中国之声)
思考:1、你认为该女子的行为正确吗?该如何看待该女子的上述行为?
2、你还知道哪些超越权利本身的界限的错误行为?依据是什么?
探究二:
消费者徐先生在某商场花3000多元购买了一部手机,使用了十几天就出现问题,徐先生想换新或退货,但商家一直坚持只为消费者做售后维修。而每次维修之后,过几天又出现同样情况,反反复复,严重影响到了消费者的工作生活,并且给消费者带来了较大的直接损失。
思考:徐先生可以通过哪些方式维权?
并说说这些方式的区别。
当堂检测
1、在从石门县到长沙的D7573次高铁上,张某强占他人座位且不听列车工作人员劝阻,上演了无理“霸座”行为。长沙铁路局对张某作出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这警示我们(  )
①要增强规则意识,做遵纪守法公民
②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和自由
③误读了权利的内涵,必定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④维护公共安全与秩序,需要每个社会成员共同努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我国法律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下列属于非法搜查的行为有(  )
①超市怀疑刘鑫偷拿了商品,强行把他带到保安室搜身
②小宇偷看轩轩的日记
③公安机关出示搜查证对犯罪嫌疑人的住所进行搜查
④王某拖欠徐某钱物不还,徐某带人闯入王某家中搬走值钱的物品抵债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社会是复杂的,未成年人难免受到伤害。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可以采用非诉讼手段和诉讼手段来依法维权。关于这两种手段,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①非诉讼手段是维护我们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②打官司指的是诉讼
③诉讼通常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④刑事诉讼俗称“民告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4.原本是朋友的两个人因琐事发生矛盾,其中一人遂将辱骂另一人的言语发布到自己的朋友圈,最终法院判其在朋友圈道歉3天,赔偿5000元。上述案例中,被辱骂的人可以(

①要求侵权人赔礼道歉
②要求侵权人赔偿精神抚慰金
③向公安机关提起民事诉讼
④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高某等人根据某仓储公司意外起火事件,在新浪微博、QQ上编造、散播“甲醛仓库爆炸泄露”等虚假信息,引发公众恐慌,造成恶劣社会影响。警方以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对高某依法予以行政拘留,这表明(

①公民不得利用言论自由实施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②公民在网络上的任何言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③公民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行使言论自由权
④公民要正确行使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教学设计?
道德与法治
学科课时教学设计
编号
课题名称
3.2依法行使权利
授课时间
2021年3月

教师姓名
学生年级
初二
第二课时
以下为手写修改补充
考试大纲描述
本节课对应的课程标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权利与义务”。具体的内容标准是“了解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懂得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知道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非法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教材第二单元第三课的第二框内容,本框内容承接第一框,在学生了解了公民基本权利包括什么之后,更加急需的就是要了解行使权利的正确方法。本框通过行使权利有界限,以及维护权利守程序两部分内容,帮助学生知道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权利需要依法行使的道理,明确维护权利守程序的原因和方式。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公民基本权利所包含的内容之后,已初步树立起权利意识。但是,对于权利应如何行使,以及当权利受到侵犯时,应该如何维护自身权利仍旧不甚了解。本节课将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行使权利,维护权利。在学习权利是有范围时,学生可能会觉得这一内容与上节课所学的政治自由、人身自由相冲突,教师需循循善诱,启发学生明白宪法对公民行使权利作出的限制性规定是对公民权利的保护。
教学目标
1.公民如何依法行使权利?
2.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方式的区别
重点
知道如何去维护自己的权利
难点
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的区别
导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
以下为手写修改补充

一、导入新课
最近频频发生网络暴力事件,例如小区取个快递,竟然被造谣出轨,结果到处遭白眼被误解;同样是不知情的疫病受害者,竟然因为生活轨迹被网络暴力;为保家卫国流血甚至牺牲,竟然被恶意诋毁……没错,这些都是在现实中发生的,分别是:“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案”、“成都确诊女孩遭网暴事件”、“辣笔小球诋毁英雄案”。造谣诽谤动动嘴,辟谣澄清跑断腿,浪费多少社会资源,给当事人造成多大伤害!
思考:假如你是被网络暴力,你将会怎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探究与分享一:行使权利有界限
【北京一女子不戴口罩进地铁
态度恶劣被警方带走】
据微博客户端“头条新闻V
”于2020年2月3日的一则报道称,近日,疫情肆虐,北京某地铁站一名女子坚持不戴口罩进站,被民警和地铁工作人员劝阻。女子不仅态度恶劣,还对戴口罩的人说:“你们都是得肺炎的吧!”最终该女子被警察带走。(中国之声)
思考:1.你认为该女子的行为正确吗?该如何看待该女子的上述行为?
2、你还知道哪些超越权利本身的界限的错误行为?依据是什么?

探究与分享二:
消费者徐先生在某商场花3000多元购买了一部手机,使用了十几天就出现问题,徐先生想换新或退货,但商家一直坚持只为消费者做售后维修。而每次维修之后,过几天又出现同样情况,反反复复,严重影响到了消费者的工作生活,并且给消费者带来了较大的直接损失。
思考:徐先生可以通过哪些方式维权?
并说说这些方式的区别。

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心得与疑惑,教师点评与总结

1、在从石门县到长沙的D7573次高铁上,张某强占他人座位且不听列车工作人员劝阻,上演了无理“霸座”行为。长沙铁路局对张某作出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这警示我们(  )
①要增强规则意识,做遵纪守法公民
②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和自由
③误读了权利的内涵,必定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④维护公共安全与秩序,需要每个社会成员共同努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我国法律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下列属于非法搜查的行为有(  )
①超市怀疑刘鑫偷拿了商品,强行把他带到保安室搜身
②小宇偷看轩轩的日记
③公安机关出示搜查证对犯罪嫌疑人的住所进行搜查
④王某拖欠徐某钱物不还,徐某带人闯入王某家中搬走值钱的物品抵债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社会是复杂的,未成年人难免受到伤害。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可以采用非诉讼手段和诉讼手段来依法维权。关于这两种手段,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①非诉讼手段是维护我们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②打官司指的是诉讼
③诉讼通常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④刑事诉讼俗称“民告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4.原本是朋友的两个人因琐事发生矛盾,其中一人遂将辱骂另一人的言语发布到自己的朋友圈,最终法院判其在朋友圈道歉3天,赔偿5000元。上述案例中,被辱骂的人可以(

①要求侵权人赔礼道歉
②要求侵权人赔偿精神抚慰金
③向公安机关提起民事诉讼
④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高某等人根据某仓储公司意外起火事件,在新浪微博、QQ上编造、散播“甲醛仓库爆炸泄露”等虚假信息,引发公众恐慌,造成恶劣社会影响。警方以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对高某依法予以行政拘留,这表明(

①公民不得利用言论自由实施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②公民在网络上的任何言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③公民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行使言论自由权
④公民要正确行使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利益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学习效果评价方法
设计学生学思小组评分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