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战国策》 21《邹忌讽齐王纳谏》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3.领会文中设喻说理的方法。 4.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导入新课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1、历史上有名的谏臣 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被赐剑自刎,比干被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 比干:挖心 商纣王:暴君 屈原:投江 楚怀王:昏君 魏征:死谏 唐太宗:明君 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官至中垒校尉。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 作品简介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著名的寓言“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就出自该书。 写作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 文题理解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谏,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其改正错误。 讽:婉言规劝 谏:直言规劝 邹忌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齐威王接受自己的进谏。 课文主要人物 邹忌 战国时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能言善辩著称。善鼓琴,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kūn )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几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卓有远见、关心国家的政治家。 齐威王 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后来谋士淳于髡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后来谋士淳于髡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预习检查 读准字音 讽( )齐王 纳谏( ) 昳丽( ) 朝服衣冠 ( )( ) 窥镜( ) 谤讥于市朝( ) 间进( ) 期年( ) 朝于齐( ) 燕( )赵 fěng jiàn yì zhāo guān kuī bànɡ jiàn jī cháo yān 积累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词 (1)邹忌讽齐王纳谏 (2)邹忌修八尺有( ) (3)明日徐公来( ) 古义: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今义:用含蓄的话指责或劝告 古义:长,这里指身高。今义:修理。 古义:第二天。今义:将要到来的下一天。 古今异义词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5)今齐地方千里( ) (6)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7)能谤讥于市朝( ) (8)面刺寡人之过者( ) 古义:动词,偏爱。今义:自私。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名词,地点,处所。 古义:国君旁边的侍臣。 今义:方位词,大致范围;或作动词,控制。 古义:议论。今义:诽谤,恶意中伤。 古义:指责。今义:尖锐的东西扎入或穿透。 一词多义词 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皆朝于齐 早晨 朝廷 朝见 时时而间进 又何间焉 间或、偶然 参与 吾妻之美我者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以……为美 漂亮;好看 词类活用词 (1)朝服衣冠( ) (2)吾妻之美我者( )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4)闻寡人之耳者( ) 服,名词作动词,穿戴。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与坐谈( ) 省略主语“邹忌”和宾语“客” (2).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者也,表判断 (3).倒装句 忌不自信( ) 宾语前置“忌不信自” 欲有求于我( ) 介词结构后置,“欲于我有求也”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读通读顺课文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 1、读准停顿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shú)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chāo)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jiàn)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bànɡ jī)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cháo)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自读课文,读准语气 读出邹忌委婉的说话语气,读出齐王心悦诚服的语气。 3、分角色朗读,读出感情 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也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有的感彩。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 形貌昳丽,朝 服衣冠,窥镜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 徐公何能及君也!” 长,身高 光艳美丽 穿戴 照 对…说 “与…相比,谁更怎么样”。孰:谁 太美了 比得上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太美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早晨 表并列 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 而 复问其妾 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 之客曰:“吾 与徐公孰 美?”客曰:“徐公不若君 之美也。” 即“信自”。宾语前置 第二天 又 “与…相比,谁更怎么样?” (邹忌)与(客)坐谈 如 的 表顺承 代词,指与徐公比美 主谓间 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说:“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一位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 明日,徐公来,孰视 之, 自以为不如; 窥镜 而 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 而 思之,曰:“吾妻之美我 者, 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 我也。” 第二天 通“熟”仔细 以为:认为 看看自己 太远了 晚上 意动,认为...美。 偏爱 主谓间 他,指徐公 表修饰 表并列 主谓间 对 第二天,徐公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还是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美。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偏爱我;妾赞美我,是惧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对我有要求。” 内容探究 1.文章开头怎样描写邹忌的外貌和行动?这些反映了什么? 外貌:“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一句话,写出了邹忌面貌光艳美丽。八尺,是现在的185cm左右。 行动:“朝服衣冠,窥镜”,写邹忌照镜见貌,自觉其美。 形象逼真刻地刻画出邹忌的美及他自我欣赏的心理。 2.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邹忌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由此引出了他与妻、妾、客的对话。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 妻 我孰与徐公美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 吾孰与徐公美 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 吾与徐公孰美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三问 三答 3.比较妻、妾、客回答邹忌提问的不同。 妻——句式是先肯后反问:先是肯定了邹忌的美,再是把徐公比了下去;语气是由衷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表示妻子是衷心地爱邹忌,认为他比徐公美,没有一丝虚假。 妾——只有一个反问;有些讨好的意味,语气拘谨、勉强;表示其妾是有些害怕邹忌的,而且并不是真心爱邹忌才嫁给他的。 客——只是一个肯定句;语气阿谀奉承,或仅仅是礼貌;表示其客只是出于一些原因才这么说的,并不是真心所想。 4.“三问三答”后,接着写邹忌与徐公比美,其结果怎样?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5.而后写邹忌思考解蔽,邹忌“暮寝而思之”,思的结果,他认识到自己受蒙蔽的原因是什么? 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 三思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 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 地方 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 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 蔽 甚矣。 确实 土地方圆 国君身边的近臣 没有谁 受蒙蔽 比 的 的 的 主谓间 全国范围内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想要对我有要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现在齐国的疆土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谁不偏爱大王您,朝廷中的大臣没有谁不惧怕大王,国内的百姓没有谁不对大王有所求: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6.第2自然段中,邹忌用自己的事情设喻,讽谏齐王,用了逻辑中的类比推理方法,说说邹忌的讽谏是怎样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的? 妻私臣——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臣——朝廷之臣畏王 客求臣——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比 7.“三比”可以理解成哪几种“比”呢? 可组成“对比”:家庭小事和国家大事形成对比,以小见大,小事中寓大道理。 也可组成“类比”:邹忌、齐王都是人,两人身份地位都很高,两人都有受蒙蔽的事,形成同类比较,邹忌的切身体验更容易让齐王接受。 还可组成“暗比”:妻、妾、客喻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小家喻国家。形象具体,真切自然。 还可组成“排比”:邹忌的话构成排比,使说理很有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8.“三比”中,邹忌认为齐王受蒙蔽的责任在谁? 邹忌认为齐王受蒙蔽的责任在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受蒙蔽的根本原因在于齐王的权威。这样,就使齐王在得意于自己位高权重的同时,高高兴兴地接受了他的劝诫,劝得很委婉。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 面 刺 寡人之过者, 受 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 中赏;能谤讥 于 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 市; 当面 过失,过错 上等的 使…听到 指责 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集市 给予,付予,通“授” 在 像 指责讥刺 齐威王说:“说得好!”于是下达命令说:“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给予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讥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使我听到),给予下等奖赏。”政令最初下达的时候,官员们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 数月之后, 时时而 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满一年 间或,偶尔 即使 “齐王纳谏”这件事 所说的 朝见 到 不时,有时 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有人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身在朝廷,内政修明,不必用兵,能使别的国家畏服。(在朝廷上战胜了敌国) 9.听了邹忌的分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齐王的变革产生了什么效果? 面刺——上赏 上书——中赏 谤讥——下赏 令初下,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三赏 三变 10.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批评者勇气的大小。 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11.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 12.齐王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示例一:齐王是个闻过则改,明智果断的人,我从他的“善”和“三策”(三赏)看出来。 示例二:齐王是个从谏如流,兴利除弊的人,我从他的“三赏”和齐国的“三变”看出来。 探究细节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不盲目轻信他人对自己的赞美,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试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说明不同在哪里? 相同点:赞扬邹忌比徐公美。 不同点: 妻子 热情赞扬邹忌,反映了妻的偏爱。 (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 地位卑微,心中害怕,回答比较敷衍。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 因为他的主要目的是有事相求,故而轻缓。 (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臣子劝谏君主是有一定的进谏艺术的,你认为邹忌讽谏齐王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受到什么人际交往的启发? (1)巧妙设喻,类比说理。委婉劝谏,使齐王从中受到启发后明白了事理,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劝谏。 (2)启示: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语言要委婉,方法要得当。 4、提问:妻、妾、客三答后,邹忌“暮寝而思之”,“之”指代什么?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邹忌由此又想到了什么呢?(大家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 妻私我 客有求于我 妾畏我 头脑清醒,不盲目轻信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三思 5、邹忌入朝见威王,有三比 臣之妻私臣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臣之妾畏臣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结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妻私我 客有求于我 妾畏我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生活小事 王之蔽甚矣 国家大事 家事 国事 类比 6、齐王纳谏,下令有三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上赏 能上书谏寡人者 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 下赏 7、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 初 门庭若市 数 月 间进 期 年 无可进 写法探究 1.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概括的叙述。对臣民的进谏,也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到齐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三问三答,也没有从每个人的形态上去描写,而是通过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用笔简约,辞约意丰。 2、设喻说理,说服力强。 设喻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先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辞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本文成功的由近到远,有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用设喻来讲道理的劝说方法,表明了只要语言含蓄委婉,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使得对方愉快地接受。 鉴赏评价 联系现实生活,你从本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呢?(可以从领导者、被领导者、普通人角度考虑) 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 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不冒犯对方。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拓展延伸 你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你能否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撷取一两件由于不善劝谏而不得善终的事例,来佐证邹忌成功的秘诀? 善用类比、以小见大,设喻论证;把握对方心理,委婉含蓄,点到为止。 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这就是不善劝谏的结果。 结构图示 进谏的依据 邹忌讽齐王纳谏 进谏的内容 进谏的结果 三问三答 妻“私我也” 妾“畏我也” 客“欲有求于我也” 三比 宫妇左右私王 朝廷之臣畏王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 面刺寡人之过者: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中赏 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 耳者:下赏 纳谏的结果 令初下——群臣进谏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皆朝于齐——四朝 三期 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