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第一轮必背知识点(七至九年级)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学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第一轮必背知识点(七至九年级)

资源简介

2021届中考道德与法治
第一轮复习资料
班级:
姓名:
目录
国情教育
一、踏上强国之路…………………………………………… 1
二、中国人 中国梦……………………………………………2
三、创新驱动发展…………………………………………… 3
四、建设美丽中国…………………………………………… 5
五、中华一家亲……………………………………………… 6
六、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7
七、守望精神家园…………………………………………… 8
八、我们共同的世界…………………………………………10
九、世界舞台上的中国………………………………………12
法律教育
一、坚持宪法至上——维护宪法权威………………………13
二、坚持宪法至上——保障宪法实施………………………14
三、理解权利义务……………………………………………15
四、我国的基本制度…………………………………………16
五、我国的国家机构…………………………………………18
六、走进法治天地……………………………………………18
七、做守法的公民……………………………………………20
八、建设法治中国……………………………………………21
道德教育
一、自尊自强…………………………………………………23
二、交往的品德………………………………………………25
三、勇担社会责任……………………………………………26
心理健康教育
一、认识自我…………………………………………………28
二、交往与沟通………………………………………………30
三、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32
国情教育
一、踏上强国之路
(一)坚持改革开放
1、改革开放是如何促发展的?
(1)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3)通过改革开放,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中国腾飞的表现)?
(1)综合国力增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也在蓬勃发展。(2)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我国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就,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3)国际地位提高: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1)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主要原因: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③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④我国人民发扬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合作的精神。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腾飞说明了什么?(改革开放的地位?)
(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2)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富民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
5、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共同理想、奋斗目标)。补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兴国之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政治保证)、坚持改革开放(强国之路、关键抉择)
(二)走向共同富裕
1、我国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
(1)我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2)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许多重大挑战:
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③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应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挑战的措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为什么要坚持共享发展成果?
(1)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状况,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3)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4、如何做到共享发展成果?
(1)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2)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3)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实保障。
5、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二、中国人 中国梦
(一)我们的梦想
1、如何正确认识中国梦?
(1)中国梦的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为什么要实现中国梦:①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美好夙愿,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方向,指明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两个“百年”目标?(新世纪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1)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
(2)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50年)
3、从2020年至本世纪中叶的两个阶段性目标
(1)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4、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为什么?
(1)意味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2)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3)意味着中国为促进世界各国的发展和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及基本路线----怎么样?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仍要坚持基本路线)----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生命线
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政治保证),改革开放(强国之路)
(二)共圆中国梦
1、怎样实现中国梦?
(1)国家角度:①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②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③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④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2)实现中国梦,我们公民个人怎么做?(青少年角度)
①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将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联系起来,自觉承担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③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创新精神,服务社会,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④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的发展献计献策。
2、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原因
(1)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让中国人更加自信。
3、自信中国人的表现
(1)对国家有认同,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
(2)对文化有底气,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
(3)对发展有信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人间正道,坚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能够引领中国发展,创造中国奇迹。
4、怎样做自信的中国人?
(1)对国家有认同、对文化有底气、对发展有信心。(2)自信不是妄自尊大,也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能以理性平和、不卑不亢、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和价值观念的冲突。(3)自信的中国人既是梦想家也是实干家,既满怀理想又要求真务实,既要满怀激情又要契而不舍。实干才能梦想成真。(4)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5、劳动的意义?
(1)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2)人世间的美好梦想,都是通过劳动实现的。(3)生命里的一切辉煌,都是通过劳动铸就的。(4)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素以勤劳智慧闻名于世。(5)今天,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广大人民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换来的,中国人民用实干精神创造了今天的辉煌。
6、为什么不同岗位的劳动者,都值得尊敬和学习?
(1)每个人所处的岗位不同,从事不同的劳动,但都在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2)正是无数劳动者兢兢业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成就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3)无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都是国家的建设者,都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7、如何创造未来的美好生活?
(1)把中国梦变成现实,创造未来的美好生活,需要一代代人埋头苦干和接力奋斗,需要每个人在各自岗位上付出更多的辛勤和汗水。
(2)只有继续发扬实干精神,才能用我们的劳动创造新的辉煌。
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怎样正确认识创新?
(1)生活处处有创新。(2)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3)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
2、我国为什么需要创新发展?(创新的重要性)
(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2)对个人:①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②创新让生活更美好。我们的生活将因创新变得更加快捷、舒适和丰富多彩。
(3)对社会: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4)对国家:①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②创新发展是国家命运所系。实施创新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③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3、我国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1)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2)科技现状:虽然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还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
4、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
(1)国家:①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②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③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④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2)企业:①企业作为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核心技术不是别人赐予的,企业不能只是跟着别人走,而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②要弘扬创新精神。③在创新的时代,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3)个人:①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为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③勤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想象,敢于质疑,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④积极参加小发明、小制作等社会实践活动。
5、教育的重要性(为什么我国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1)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2)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3)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6、改革与创新的关系
(1)改革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展品质,创新通过改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2)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中国正走向通往国强民富的创新路上。
创新精神的表现(青少年应涵养哪些“创新的精气神”? )
(1)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2)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 权威的批判精神;(3)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4)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
8、举办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什么重要意义?
(1)有利于让更多同学亲近科技,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激发创造的潜能。(2)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科技创新造就大批优秀人才。(3)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培养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行为习惯。(4)有利于落实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强国。
四、建设美丽中国
(一)正视发展挑战
1、我国人口现状、特点及应对措施?
(1)现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
(2)特点: ①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
②新的特点:总人口增速趋缓、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偏高、老龄化加剧、大量的人口流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凸显
(3)人口问题的应对措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2、为什么要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1)必要性:①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②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③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问题。
(2)重要性: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3、我国的资源现状?(资源国情)
(1)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2)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资源总体紧缺。(3)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
4、我国的环境现状及影响?
(1)现状:①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虽总体有所改善,但生态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②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问题时有发生。
(2)影响: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面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我们的措施是什么?
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二)共筑生命家园
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2)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3)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4)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5)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2、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1)国家:①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②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③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④国家要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惩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2)企业:①增强法律观念和责任意识,依法规范企业的行为。 ②转变发展方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③加大节能环保的投入和科技创新,节能减排。
(3)个人:①增强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意识,学习环保知识,积极宣传生态环境知识。②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践行低碳生活,如绿色出行、少用一次性物品、植树造林、节约用水用电、不乱扔垃圾,纸张两用。 ③善于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为改善空气质量献计献策。
3、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1)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2)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3)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4) 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5)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4、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
(1)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2)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5、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意义?(重要性)
(1)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2)有利于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3)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五、中华一家亲
(一)促进民族团结
1、我国的民族政策有哪些?
(1)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3)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为什么要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
(1)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我国各民族在数千年的迁徙、贸易、婚嫁交往中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2)我国各民族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克服种种困难和艰险,顶住种种压力和挑战,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3)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统一,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4)维护民族团结,关系着国家的统一和安全,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关系着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幸福生活。
3、促进民族共同发展,国家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1)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对欠发达民族地区的扶贫支持力度,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通过输入技术、管理、人才等方式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2)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3)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维护民族团结,青少年可以做些什么?
(1)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自觉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2)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3)关心爱护少数民族同学,与他们和睦相处。(4)与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做斗争,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共同发展,向有关部门献计献策。
(二)维护国家统一
反对分裂的做法
(1)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统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2)反对分裂,就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尤其要坚决对借民族和宗教之名搞暴力恐怖活动。(3)反对分裂的,就要维护国家安全。(4)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
2、“一国两制”的内涵?
(1)“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2)“一个国家”是指中国是统一的国家,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两种制度”是指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实行高度自治。
3、“一国两制”的现实意义
(1)港澳回归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2)港澳回归以来,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担责任,共享荣光。
继续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要求
(1)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2)健全中央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对特别行政区行使全面管治权的制度,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3)完善特别行政区同宪法和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坚决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和进行分裂、颠覆、渗透、破坏活动。
5、为什么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2)台湾是我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3)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溶于水的一家人。(4)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有利于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为发展增动力,壮大中华民族经济,夯实和平统一的基础。
6、怎样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2)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必须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3)两岸同胞多走动、多交流、多沟通,增进理解、信任。
六、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一)维护国家利益
1、国家利益的含义、重要性及内容
(1)含义:国家利益是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的总和,包括人口、领土、主权和政权等。
(2)重要性:国家利益关系到民族生存、国家兴亡。
(3)内容:国家利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等。国家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2、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关系
(1)在我们国家,国家利益反映广大人民的共同需求,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二者相辅相成。(2)人民利益只有上升、集中到国家利益,运用国家的工具,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3)国家利益只有反映人民利益,依靠人民艰苦奋斗,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每个人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劳动,推动着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4)在当代中国,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是高度统一的,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3、如何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1)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意识:①我们要心怀爱国之情,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观念,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②要树立和增强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对危害国家利益、威胁国家生存和发展的行为时刻保持警惕。③要增强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应该珍惜难得的发展机遇,努力学习,提高素质,为维护国家利益贡献力量。同时用理性、务实、文明的心态,合法有序地表达爱国情感,维护国家利益。
(2)捍卫国家利益:①从根本上说,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是一致的。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当着眼长远、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②为了国家利益,有时不仅需要放弃个人利益,甚至要献出自己的生命。③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捍卫国家尊严,坚决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
(二)维护国家安全
1、国家安全的含义
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可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
2、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1)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政权和主权受到威胁,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国家的生存就会受到挑战。国家安全有保障,经济社会才能不断发展,祖国才能更加繁荣富强。
(2)国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只有国家安定,我们才能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产、生活环境,生命安全、财产安全才能得到保障,才能获得安全感,进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和未来。
3、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
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4、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要求
面对国家安全形势的新变化,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我们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
5、如何维护国家安全?
(1)维护国家安全需要我们每个人做出贡献。我们要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要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树立国家安全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自觉维护国家安全。(2)维护国家安全,人人可为。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智慧和力量,既可以为维护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便利和协助,也可以为维护国家安全积极建言献策;既可以检举、制止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也可以监督和维护国家安全工作的开展。(3)认真学习有关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有关国家安全的法律规定,善于识别危害国家安全的各种伪装,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七、守望精神家园
(一)延续文化血脉
1、中华文化的内容、特点及传承的原因
(1)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2)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3)传承的原因: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2、正确认识中华文化?(重要性)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3、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正确认识文化自信)?
(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4、新时代怎样传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增强文化自信)
(1)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5、央视推出《经典咏流传》等文化节目有何意义?
(1)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提高生活质量;(2)有利于增强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认同感;(3)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4)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6、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
(1)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2)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3)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4)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5)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6)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
7、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2)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8、青少年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1)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2)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二)凝聚价值追求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特点?
(1)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2)特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3)爱国主义的本质: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2、为什么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1)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2)爱国主义是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之一。(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为什么要高扬民族精神?(重要性)
(1)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激励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4、怎样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表现)
(1)在国家紧要关头时,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2)在他人遇到危险时,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3)在日常学习工作中,能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4)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
5、为什么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6、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2)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3)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构筑中国价值,中国少年当争先。
7、正确认识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世界文化充满活力的表现,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2)多样的文化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姿。(3)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不同特质的文化相互交融,能够为彼此增添新的元素,激发新的活力。
8、如何正确面对文化多样性?
(1)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特的,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有值得尊重的经验和智慧。(2)正确认识文化差异,相互尊重,通过平等交流、对话,达成彼此的理解和包容。(3)面对多样的文化,各国应当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习和借鉴一切优秀外来文化,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4)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9、文明交流互鉴有什么意义?
(1)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中国积极主动地与世界各国交往,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不仅有助于自身文明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其他文明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问题。(2)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通过精神的交流互鉴,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
10、我们应如何对待其他文明?(怎样做到文明兼收并蓄、交流互鉴?)
(1)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2)对其他文明的学习,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欣赏物件的精美,更应该领略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八、我们共同的世界
(一)同住地球村
1、当今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当今世界的特点)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是一个发展的世界,是一个紧密联系的世界。
2、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有哪些重要表现?
(1)商品生产在全球范围内完成(生产全球化)。(2)商品贸易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贸易全球化)。(3)资本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哪些影响?
积极影响:①经济全球化促进商品、资本和劳动力在全球流动,有利于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促进资源利用更加合理有效。②经济全球化也使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2)消极影响:使风险与危机跨国界传递。
5、怎样正确认识和面对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2)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既要顺应历史潮流,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主动参与竞争,也要居安思危,增强风险意识,注重国家经济安全,为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做好充分准备。
6、当今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冷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主导的旧的世界格局消失,世界进入多极化时代。(2)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程度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与发展大势不可逆转。(3)一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为世界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实现各国共同发展。
7、世界多极化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1)世界多极化使多种国际力量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2)任何国家都难以单独主宰世界事务。(3)有利于各国通过协商解决各种问题,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8、国家关系发生变化的表现有哪些?
(1)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进程中,各国在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等领域深化合作,寻求发展。(2)国家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每个国家都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在新一轮国际关系的调整中获得发展机遇。国际竞争需要各方共同遵循一定的国际规则。(3)世界不断发生变化,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利益关系也在改变,整个世界复杂多变。
9、国际竞争的实质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10、我国应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我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作着不懈的努力。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2、威胁和平的因素有哪些?
战争的阴影从未远离,局部战争与冲突从未间断,霸权主义、民族问题、宗教冲突、领土争端和恐怖主义等威胁和平的种种因素依然存在。
3、人类为维护世界和平采取了哪些措施?
(1)各国:①以和平谈判代替武力解决争端;②成立联合国,不断建立健全维护和平的机制;③派驻维和部队;④签署核不扩散条约。
(2)各国人民:①驱散战争的阴影,维护世界和平需要每个人的努力。②要看到和平来之不易,珍惜今天的和平,积极表达爱好和平的愿望。③主动承担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为什么要消除贫困?
(1)消除贫困,让人们都过上幸福的生活,平等和有尊严地在健康的环境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和平、公正、包容的社会,是当今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发展课题。(2)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差距仍然很大。(3)频发的战争、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教育等诸多因素使许多国家仍然难以摆脱贫困。(4)由此衍生的饥饿、疾病、社会动荡等一系列问题,阻碍着人类的发展。
5、为消除贫困、促进发展,世界各国作出了怎样的努力?
(1)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设立了递进式的减贫目标。(2)各国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消除贫困的有效途径,为促进整个世界的发展而努力。(3)世界各国积极行动,为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改善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促进可持续发展共同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6、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
7、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现实依据:①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②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需要解决许多全球性问题。(世界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③采取共同行动,承担共同责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成为各国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必然选择。
(2)意义:由中国首倡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表达了人类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为人类未来发展提出了具有重要价值的构想,为人类共同美好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8、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各国:①各国要努力扩大利益交汇点,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②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③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④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⑤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⑥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2)各国人民:①各国人民间的相互信任、守望相助和共同担当。②关怀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③我们要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同实际行动联系起来,既要放眼全球,关注世界的发展,关注人类的命运,又要心系祖国,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3)青少年:①树立全球意识和国家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关心国际形势,关注全球性的重大问题。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③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同时积极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④关注和平,反对战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平等对待各国公民,树立良好的中国公民形象。
九、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一)与世界紧相连
1、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有担当、负责任、积极有作为的表现
(1)面对各种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危机与难题,中国不推诿、不逃避,也不依赖他人,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2)中国全方位参与全球治理,在有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个领域,积极采取行动。(3)中国用有限的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稳定解决了世界上约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让七亿多人口摆脱贫困,这是对世界发展的重大贡献。(4)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努力提高自身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致力于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中国担当显示了哪些“中国智慧”?
(1)中国着眼于时代发展大势,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2)中国广泛参与国际事务,在承担责任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增长智慧。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行动,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3)我们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主动承担国际责任,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中国对世界的影响
文化: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经济:中国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与稳定器。
世界格局:中国是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正以新的发展理念、务实的行动推动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
全球治理:中国关于构建全球治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为人类思考与建设未来提供了新的途径,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与世界共发展
1、中国面临哪些新的发展契机(机遇)?
(1)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在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经验、基础设施等领域具备良好的积累,为经济发展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国内)
(2)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越来越强劲,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外部条件)
(3)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在经济合作、全球治理等多个领域发挥的引领作用越来越大。许多国家为谋求经济的稳定与增长,需要与中国开展深入合作,使中国在各个领域获得更大发展空间,更加有所作为。(国际合作)
2、中国面临哪些新风险与新挑战?
(1)受全球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中国经济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和不少困难,几十年高速发展所积累的一些矛盾与风险也逐渐暴露出来,急需得到稳妥处理与解决。
(2)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制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转型升级。
(3)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给中国“走出去”发展战略带来了各种挑战。
3、面对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我国该如何正确看待和应对?
(1)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要审时度势,顺势而为,赢得主动。(2)面对成绩和机遇,我们要有忧患意识,抓住机遇,勇于创新。(3)面对困难,我们要增强信心,运用自身的智慧,将困难和挑战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和契机,开创新的局面。
4、我国应该采取哪些措施积极谋求自身发展?
(1)促进发展,要把提升发展质量放在首位。(2)促进发展,要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3)促进发展,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积极参与全球规则制定。
5、中国怎样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
(1)中国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一直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主张在全球发展中要集思广益、各施所长、各尽所能,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个国家。(2)中国重视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合作,致力于共同建设一个繁荣的世界。(3)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更充足的资本、更丰富的产品、更宝贵的合作契机。
法律教育
一、坚持宪法至上——维护宪法权威
(一)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1、党的领导地位是如何确立的?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战胜许多艰难险阻而取得的。
(2)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3)我国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2、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
(1)宪法规定:我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2)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3)最大优势:①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②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3、如何加强党的领导?(法律的角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2)中国共产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
4、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5、宪法是如何确保“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
(1)宪法确认我国的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3)宪法规定的政治制度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形式。(广大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4)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规定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措施。
(5)宪法还规定国家武装力量属于人民,它的任务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国家,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努力为人民服务。
6、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什么?
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宪法原则。中国的减贫行动是中国人权事业进步的最显著标志)
7、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需要加强哪些工作?
(1)立法机关: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广泛的基本权利,法律进一步明确了公民享有的各项具体权利,规定了侵害权利的法律责任。
(2)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坚持依法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
(3)监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加强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益。?
(4)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5)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和习惯,努力将人权理想变为现实。
(二)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我国宪法如何设置国家机构?
(1)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由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2)宪法通过组织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特定职权,明确国家机构的组成、任期、工作方式等内容,使得国家权力的运行稳定有序。
(3)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2、宪法为什么要规范权力的运行?(为什么要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1)权力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于民;如果被滥用,则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2)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这是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
3、我国应该如何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1)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任何超越权限、滥用职权的行为均应承担法律责任。(2)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得懈怠、推诿。(3)国家权力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4)国家权力的行使不能任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二、坚持宪法至上——保障宪法实施
(一)坚持依宪治国
1、宪法的地位?
(1)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3)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的问题。
(4)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2、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1)宪法规定了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包括国家的性质、国家的根本制度、国家的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的基 本经济制度、国家机构以及国家标志等。
(2)具体内容:
国家的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国家的根本任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1)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3)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4)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各种法律制度是对宪法规定的具体落实。(普通法律是对宪法的具体化,但宪法不是普通法律的总和)
(二)加强宪法监督
1、加强宪法监督的必要性
为了保证国家机关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力,需要建立健全完备的监督公权力行使的制度体系,在这一监督体系中,宪法监督制度具有基础性意义。
2、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宪法和法律;地方各级人大在本行政区内负有保证宪法和法律实施的职责。
3、如何健全宪法监督制度?
(1)要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监督机制和程序,使其更好担负起宪法监督职责。
(2)要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加强对宪法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检,维护宪法权威。
(3)对于各种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4、如何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
(1)思想上:认同宪法。理解并认同宪法的价值,增强对宪法的信服和尊崇。
(2)学习上:学习宪法。着重领会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积极参与宪法宣传活动,让宪法走近群众,深人人心,为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贡献力量。
(3)行动上:践行宪法。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坚决维护宪法的权威,自觉抵制各种妨碍宪法实施、损害宪法尊严的行为。
5、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向宪法宣誓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增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让他们珍惜宪法赋子的权力,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2)有利于维护宪法权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3)有利于促进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有利于宪法的实施,形成尊崇宪法的社会氛围等。

三、理解权利义务
(一)公民的基本权利
1、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我国公民还享有平等权、宗教信仰自由等权利。
2、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最基本的政治权利)、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和监督权(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或检举)
3、人身自由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
4、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权利包括:①财产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②劳动权、物质帮助权、受教育权、文化权利。
5、公民怎样依法行使权力?
①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公民行使权力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②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③公民行使权力应依照法定程序,按照规定的活动方式、步骤和过程进行。
6、维护权利的方式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
(二)公民的基本义务
1、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
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利益、依法服兵役、依法纳税,我国宪法还规定了公民应履行的其他义务,包括劳动的义务、受教育的义务、夫妻双方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和成年子女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等。
2、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①公民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利的实现。
②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③公民的某些权利也是义务。(劳动和受教育)
3、怎样正确对待权利和义务?
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任何公民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也不应只承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的义务。
4、如何依法履行义务?
①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②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③法律鼓励的积极去做。
四、我国的基本制度
(一)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及依据?
(1)内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依据: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2、公有制为主体
(1)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国有经济:①作用: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和保障国家安全等,具有关键作用。
②政策: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4)集体经济:①作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对于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实现共同富裕等具有重要作用。
②政策:国家保护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利和利益,鼓励、指导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
3、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
(2)我国为什么要允许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①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②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人民当家作主莫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政策: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4、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
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在现阶段,要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劳动报酬。
(2)多种分配方式
例如,让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此外,在一定条件下,人们还可以取得社会保障收入,获得社会公益事业的帮助。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含义、内容及作用
(1)含义: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2)内容: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生产多少,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来调节。
(3)作用:市场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6、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行科学宏观调控,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供保障。
(二)我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有哪些?
(1)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2、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3)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监察机关,这些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并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其监督;(4)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人民政协的地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2)人民政协的工作主题: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
(3)人民政协的职能: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意义)
(1)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各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
(2)有利于把国家的法律、政策与民族自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
(3)有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4)有力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城市的居民委员会和农村的村民委员会。
6、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有利于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五、我国的国家机构
1、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全国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整个国家机关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2)职权:①立法权;②决定权;③任免权;④监督权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元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使宪法赋予的职权,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关。
3、国家主席的职权
(1)公布法律、发布命令(2)任免权(3)外事权(4)荣典权
4、行政机关的含义和组成
(1)组成:由国务院及其领导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成。
(2)行政机关的职权:根据宪法,我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要管理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
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我国最高行政机关,统一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3)国家行政机关应当如何行使职权?
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必须加强对行政权的监督和制约,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权责要对等,失责要追究,侵权要赔偿。
5、监察委员会的性质及职权范围分别是什么?
(1)性质:监察委员会是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
(2)职权范围:监察委员会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进行监察,调査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3)国家监察机关的职责有哪些?
①监督职责。②调査职责。③处置职责。
6、国家司法机关
(1)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我国设立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分为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专门人民法院有军事法院、海事法院等。人民法院的基本职权是审理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通过行使国家审判权,惩办犯罪分子,解决民事和行政争议,维护社会秩序,引导公民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
(2)人民检察院的性质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设立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军事检察院等专门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行使检察权,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实行监督,对刑事犯罪行为代表国家提起公诉,保护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的公正,保障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六、走进法治天地
(一)法律在我们身边
1、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为什么说法律就在我们身边?)
(1)我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和纠纷,不仅需要依靠道德、亲情、友情来协调,而且需要法律来调整。(2)法律通过调整社会关系,不仅服务于人们的当前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3)我们一生都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2、法律和法治的内涵
(1)法律: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
(2)法治:①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②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3、法律的基本特征
(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2)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约束力。
4、如何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法律对全体会成员具有约束力的表现?)
(1)在法治社会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2)每个公民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平等地享有权利和行义务。(3)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5、法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重要作用?
(1)法律的规范作用: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
(2)法律的指引和教育作用: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法律让我们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法律也为我们评判、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
(3)法律的保护作用: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是我们的保护神。
(二)法律伴我们成长
1、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
(1)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2)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3)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关爱和保护,已成为人类的共识。
2、六种特殊保护(六道防线、外在保护):
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
3、保护未成年人的两部专门法律:
《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4、在法律的特殊保护下,未成年人应怎样做?
宪法和法律赋予未成年人受到特殊保护的权利,我们要珍惜自己的权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要尊重和维护他人的权利,自觉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
5、怎样做到依法办事?(学会依法办事的要求)
(1)树立法律意识,明确法律是一切行为的底线。
(2)依法办事,就要遵守各种法律法规。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还要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
(3)依法办事,就是养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6、树立法律信仰的原因。
(1)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既是法治的践行者,又是法治的受益者。
(2)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3)当法律真正成为我们的信仰时,才会充分体现其自身的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7、怎样树立法律信仰?
(1)发自内心地尊崇法律、信赖法律、遵守法律和捍卫法律。
(2)法治时代,并不否认道德的重要性。
(3)増强法治意识,依法办事,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七、做守法的公民
(一)法不可违
1、违法行为的含义和分类
(1)含义: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2)分类: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①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
②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③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即犯罪。
④一般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2)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3、怎样避免一般违法行为的发生?(怎样做到遵章守法?)
(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二)预防犯罪
1、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1)含义: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2)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法处罚性。
2、刑罚、刑罚的种类
(1)含义: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2)分类: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①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
②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3、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
区别
社会危害
较小
严重
违反法律
违反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
违反刑法
应受处罚
受民事制裁或行政制裁
刑罚
联系
(1)一般违法和犯罪都不同程度地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
(2)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了一般违法行为不及时改正,很容易导致犯罪行为。
4、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
(1)自身:法治观念淡薄,思想道德素质不高,辨别是非能力较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能抵制不良诱惑等。
(2)家庭:没有尽到监护和教育职责。家长忽视对子女的道德教育,没有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正确的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家庭关系不和谐。
(3)社会:社会保护缺失,普法力度不够,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因素依然存在。
(4)学校:学校保护不到位。有的学校重成绩轻德育,管理不到位,教育方法不当。
5、请你就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提出合理化建议
(1)国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打击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治安管理,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2)学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管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3)家庭:家长要以健康的思想和良好的品行教育影响未成年子女。
(4)自身:①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远离犯罪。②杜绝不良行为。③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④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 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三)善用法律
1、当我们合法权益受侵害时,应怎样依法求助?
(1)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我们要了解一些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如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
(3)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我们可以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2、青少年怎样做到有勇有谋,应对违法犯罪?
(1)当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利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2)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已、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3、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常见方法。
(1)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或争取其他成人的帮助;(2)与违法犯罪分子巧妙周旋;(3)记住违法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4)了解违法犯罪分子的去向;(5)保护好作案现场。
八、建设法治中国
(一)夯实法治基础
1、依法治国的含义: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依法治国的核心:依宪治国;主体:人民群众。
3、我国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法治的意义)
(1)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2)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3)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4、法治的要求
(1)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2)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5、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国家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
(1)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2)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3)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4)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5)坚持党的领导、人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7、在建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1)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2)依法维护社会秩序和自身合法权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3)积极参与法治宣传,同一切破坏法治的行为作斗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二)凝聚法治共识
1、法治政府
(1)政府的权力来源:人民 (2)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3)政府的工作要求: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
2、依法行政
(1)地位: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2)核心: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3)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3、建设法治政府对我们有什么要求?
(1)政府:①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②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2)公民: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4、厉行法治,我们应该怎么做?
(1)国家: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全体公民共同守法。
(3)社会: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正、正义。
(4)公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5、如何发挥法律和道德的共同作用,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
(1)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2)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3)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4)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6、我们如何行使监督权?(途径)
(1)可通过人大代表直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人大常委会反映。(2)可以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3)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进行监督等。
7、行使监督权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内正确行使。(2)应当实事求是,如实反映情况。(3)不要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也不能采用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方法。
(三)追求民主价值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为什么是新型民主?
(1)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3)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从民主形式上看:选举民主、协商民主)
(4)我国的人民民主有制度保障: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最大公约数、最大同心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意义?
(1)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有助于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
3、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途径)?
(1)民主选举: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
(2)民主决策: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式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3)民主监督: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
4、为什么要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
(1)一个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关。(2)塑造现代公民,需要增强民主意识,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为公民的自觉信仰。(3)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5、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要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2)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3)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6、我们应该怎样增强民主意识?
(1)公民要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2)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3)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增强民主意识。
道德教育
一、自尊自强
(一)生命的思考
1、生命的特点、重要性
(1)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独特的,不可逆的,短暂的。(2)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又是坚强的、有力量的、崇高的、神圣的。(3)生命是宝贵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生命至上。
2、怎么理解“生命有接续”?
(1)一代又一代的个体生命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2)在人类生命的接续中,我们总能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位置,担当一份使命;(3)在生命的传承关系中,我们能更好的认识和面对自己的生命;(4)在生命的接续中,人类的精神文明成果也不断积累和丰富。
3、如何做到敬畏生命?
(1)让我们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使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2)我们只有不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视他人的生命,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才会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3)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并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自愿选择。我们对待他人生命的态度,表达着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当我们能够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时,我们就走向了道德的生活。
4、如何守护生命?
(1)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2)守护生命要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3)守护生命要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4)守护生命需要养护我们的精神;(5)我们的精神发育需要物质支持,但不完全受物质生活条件和外部环境制约,我们要守住自己的心灵;(6)守护精神家园,传承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
5、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怎样的一生是值得的?)
(1)能够活出自己的人生,实现自我价值;(2)在看到别人的需要时付出自己的爱心,无论事情大小,都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3)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或者是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
6、为什么要探索(如何认识)生命的意义?
(1)探索生命的意义,是人类生命的原动力之一。(2)生命是独特的,生命的意义是具体的。(3)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发现和创造,通过审视这些问题,我们会更加明确生命的意义。
7、对待生活的态度会怎样影响生命的质量?
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会影响生命的质量;消极的态度会无法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在时光的流逝中生命日渐空虚;积极的态度生命将不断地丰富,充满色彩与活力,生命也因此一点点充盈起来。
8、怎样拒绝冷漠,关爱生命?
(1)人与人在相互依存和彼此关切中感受温暖,传递温暖;(2)我们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发展,而且要关切他人的生命,设身处地的思考并善待他人;(3)让我们用真诚热情共同营造一个互信、友善、和谐的社会。
9、怎样在平凡中创造伟大?
(1)伟大在于创造和贡献。一个人的伟大,在于他能够运用自身的品德、才智和劳动,创造出比自己有限的生命更长久的、不平凡的社会价值,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2)做好本职工作,面对生活的艰难考验,不放弃、不懈怠,为家庭的美好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用认真、勤劳、善良、坚持、责任、勇敢书写自己的生命价值。
(3)生命虽然平凡,却也能时时创造伟大。将个体生命和他人的、集体的、民族的、国家的甚至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二)自尊和知耻
什么是“行己有耻”?
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意味着我们能真诚面对自我,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
2、如何做到“行己有耻”?
(1)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2)“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3)“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4)“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3、什么是“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时间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4、如何做到“止于至善”的精神状态?
(1)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2)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3)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4)我们要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5)以修身为本,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
(三)自信自立自强
1、怎样认识青春期成长的渴望?
(1)独立、自由、理想、信念等青春的力量在身体里生发,令我们对未来更加憧憬和向往。我们渴望拥有健美的身躯、充实的大脑,渴望自由、渴望飞翔。
(2)面对青春,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憧憬,形成不同的理想,规划青春路径,思考自己如何走过青春之路。青春的探索不会停止。
2、为什么说青春期的探索需要自信(自信的作用)?
(1)自信让我们充满激情。有了自信,我们才能怀着坚定的信心和希望,开始伟大而光荣的事业。(2)自信的人有勇气交往与表达,有信心尝试与坚持,能够展示优势与才华,激发潜能与活力,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与创造可能。
3、为什么要自强?如何才能自强?
原因:自强可以让我们更自信;自强让青春奋进的步伐永不停息。
方法:(1)相信自己,勇敢尝试,不断进步,才能体验成功带来的自信。(2)不断克服自己的弱点,战胜自己、超越自己。自强,要靠坚强的意志、进取的精神和持久的坚持。
4、青春飞翔的力量有哪些?(青春要如何进行探索?)
(1)青春的探索需要自信。自信让我们充满激情。(2)自强可以让我们更自信。(3)激荡的青春活力,自信的青春热情,自强的青春态度,会给我们飞翔的翅膀,助力青春成长。
交往的品德
(一)诚信
1、诚信的含义:诚信是诚实、守信用。
2、诚信的重要性
(1)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一个价值准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也是一项民法原则。现代社会注重信用体系和制度建设,民法意义上的诚信原则,更强调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讲信用、守诺言、诚实不欺。
(2)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诚信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一个人真诚老实、信守诺言,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赢得信任。
(3)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一个企业只有坚持诚信经营、诚信办事,才能塑造良好的形象和信誉,赢得客户;才能带来持久的效益,长盛不衰。
(4)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国无信则衰,社会成员之间以诚相待、以信为本,能够增进社会互信,减少社会矛盾,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能够降低社会交往和市场交易成本,积累社会资本;能够提高国家的形象和声誉,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3、如何践行诚实守信?
(1)个人:①树立诚信意识,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我们要真诚待人,信守承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