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研说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研说稿

资源简介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研说的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材。 我的研说流程,包括三部分: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说课标包括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说教材包括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体例、内容结构、立体整合;说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说课标
(一)、课程目标:
二年级处于第一学段,新课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不同的维度对本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在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
1、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万以内的数,掌握万以内数以及时分秒的计算方法。
2、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3、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并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4、会用合适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学会分段统计。
在数学思考这一维度
1、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在认识万以内数的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
3、在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中,形成估算意识。
4、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中,发展空间观念。
5、在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培养统计意识。
在解决问题这一维度
1、主要是让学生会用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问题。
2、会用分段统计的知识解决问题。
3、在数学活动中体会策略的多样性。
在情感与态度这一维度
1、主要是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练习。
2、在数学活动中克服困难、体验成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3、能在他人的指导下,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内容标准:
新课标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安排了本册的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这一领域安排了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混合运算和时分秒的认识六个单元,这六个单元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数的基本运算、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在“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安排了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和图形与拼组这两个单元, 这两个单元主要是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统计与概率”这一领域只安排了分段统计这一个单元,主要是让学生体会统计在数学中的价值。
在“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领域安排了户外活动和奇妙的动物世界这两个实践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其中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图形与拼组是本册教学的重点。时、分、秒的认识、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是本册教学的难点。
说教材
(一)、编写特点
1、素材内容新颖、丰富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取了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新颖的且感兴趣的内容为素材:
比如:野营、手拉手、甜甜的梦、我锻炼我健康、户外活动、奥运在我心中是反映学生生活的素材;去姥姥家是反映学生家庭生活的素材;奇妙的动物世界、勤劳的小蜜蜂、田园小卫士是反映大自然的素材;庆元旦、做鸟巢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素材。
2、知识结构优化、合理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数学的基本技能,本册教材彻底改变了以往教材中“小步子”的编排方式。例如:在传统教学中,是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笔算和口算放在一个单元。将相关的估算放在另一个单元,这样人为的把三者分开,不利于学生形成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册教材在知识的安排上,将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便于学生在体验策略多样性的同时,更好的掌握数学的基本技能。
3、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
本册教材继续沿用青岛版前三册教材的特点,通过含有丰富信息的综合情境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同的是,根据学生认知变化和能力的逐步形成,综合情境图中的信息量逐渐增多了,但提示性的数学问题却逐渐减少了。比如:在每个单元中都有这样呈现大量信息的情境图,但却没有一句提示性的数学问题,只是以“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这样的提示语来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这样就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留出了更广阔的空间,这样的编排非常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4、知识与技能同步发展
本册教材不受严格知识体系的束缚,由解决现实情景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然后又把学到的新知识,作为解决新问题的工具。比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时候,教材中呈现给学生们的是一幅小朋友欣赏鸟巢的情境图和一句“怎样做鸟巢呢?”这样的提示语,同学们在思考做鸟巢的过程中必然会考虑到鸟巢各个面的特征,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交流,自然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同时还让学生明白了这些平面图形与鸟巢各个面的关系。在同学们认识了图形的特征之后,再安排做鸟巢的活动,这样很自然的就把解决问题和知识的学习融合在了一起,实现了知识和技能的同步发展。
(二)、编写体例
每一个单元都设置了信息窗,你问我说,自主练习,我学会了吗?丰收园这样相同的栏目,每个单元都是从信息窗入手,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卡通问号让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我探究让学生解决问题,通过问题口袋反馈学生的不明白的问题。最后通过形式多样的自主练习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我学会了吗?通过数学游戏、情境图呈现、实践活动、操作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自己对本单元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然后做出自我评价。
丰收园这个栏目的设置,让学生初步的从四维目标的达成上全面评价自己,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能力。
(三)、内容结构
本册教材共安排了九个单元,第一单元是有余数的除法,第二单元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第三单元是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第四单元是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第五单元是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第六单元是图形与拼组,第七单元是混合运算,第八单元是时、分、秒的认识第九单元是统计。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教材首先安排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相继安排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以及混合运算。相对来说,长度单位同学们见得比较多,所以教材把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安排在了开学初期,时间单位相对同学们来说,比较抽象。所以教材把这一部分安排在学期末进行教学。
(四)、知识和技能的立体整合
第一单元立体整合:
本单元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这是除法竖式的第二次学习,它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有余数除法的笔算和解决问题三个方面的内容。它是在学习了二年级上册的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为后续学习三年级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作了知识准备。
第二单元立体整合:
本单元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它包括千以内数、估算、比较大小近似数、整百整千加减法、万以内数五个方面。它是在学习了一年级上册的20以内数的认识和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为学习本册四、五单元的万以内数计算和三年级上册的万以上数的认识作了知识准备。
第三单元立体整合:
本单元学习了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这是常用长度单位的完成阶段,它包括进率、认识长度单位、单位换算三个方面。它是在学习了一年级下册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的,为学习三年级下册的面积单位和四年级上册的体积单位作了知识准备。
第四、五单元立体整合:
本单元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这是整数加减计算教学的最高阶段,它包括不进位、不退位,一次进位、一次退位,连续进位、连续退位,验算估算四个方面的内容。它是在学习了二年级上册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和本册第二单元的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为学习三年级的乘数是两三位数的乘法和高年级的大数目加减计算作了知识准备。
第六单元立体整合:
本单元学习了图形与拼组,它是几何图形学习的继续,它包括认识、特征和拼组三个方面的内容。它是在学习了一年级上册的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和一年级下册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为学习三年级上册的平面图形周长和三年级下册的平面图形面积作了知识准备。
第七单元立体整合:
本单元学习了混合运算,它是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完成阶段,它包括含有小括号的运算、加减混合运算和解决问题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百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为以后学习两步以上四则混合运算作了知识准备。
第八单元立体整合:
本单元学习了时分秒的认识,它包括关系、读写和计算三方面的内容,是在学习了一年级的认识整时、半时、大约几时的基础上学习的,为学习三年级的年月日的认识作了知识准备。
第九单元立体整合:
本单元学习了统计,它包括数据收集、分段统计和数据分析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在学习了一年级下册的简单的统计表和二年级上册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的,为学习三年级下册的复式统计图和四年级上册的折线统计图作了知识准备。
整册内容知识由浅入深,呈阶梯上升,在第一学段的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1、放手
信息窗是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窗的作用,让学生从中提取可以利用的数学信息进行学习。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小组之间互相讨论、探究,解决从信息窗中提出的比较简单、基础的问题。
2、允许
在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之前,学生仅仅学习了百以内的数,从百到万的跨度比较大,这就要允许学生有个接受的过程,循序渐进。
3、注重
本册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信息窗,信息窗里含有大量的情境图,通过观察情境图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4、灵活
在充分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适当的对教材内容的安排顺序作一下改变。比如:1.在学习完了第三单元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之后可以紧接着学习第八单元时分秒的认识,因为它们都属于对单位的认识,把它们放在一起学习会比较系统、条理。2.可以在学完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后紧接着学习第四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首先是因为这两个单元知识内容连贯性特别强,其次是因为第三单元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中的计算可能会用到第四单元的知识。
(二)、评价建议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根据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评价建议,谈一下我的评价建议。
评价建议要主体多元,形式多样。主体多元包括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形式多样包括课堂表现、课下调查、学情反馈以及成长档案。
这是学生自评的评价表,通过学生自评
1.可以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意识与能力;
2.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因为每获得“一点点儿”成绩,都会获得“加分”,而“加分”就是增加“成就感”,“成就感”的增加也就意味着信心的增加)
4.有利于师生双方共同监控“学习过程”,以求达到及时调整的目的;
5.有利于强化“过程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的意识;
这是同学互评的评价表,通过同学互评
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了解;
激励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更加勤奋,在生活上学习上帮助别人;
这是老师评价的评价表,通过老师评价
可以让学生客观的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这是家长评价的评价表,通过家长评价
可以促进学生与家长的交流;
可以激励学生在家中能够独立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对学生评价的方式要多种多样
这是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小组讨论,对他们的课堂表现和小组探讨能力进行评价。
对上课纪律好,回答问题积极的同学进行公开表扬,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
以月为单位,通过课下调查和学情反馈对这一月表现最好的同学颁发喜报,鼓励其他同学向这些同学学习。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运用生活资源
我们在学习教材内容时,可以巧妙的结合生活,利用生活资源。比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时,可以利用教室后面的石英表对学生们进行讲解,形象直观,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2、利用其他学科资源
其他学科与数学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要从其他学科中开发资源,来促进数学教学。
3、开发网络资源
在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我们要学会利用网络教学,充分开发网络资源。比如制作ppt课件,可以形象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让学生观看励志的短片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等。
由于自身能力有限,以上均为个人拙见,如有不当之处还望评委批评指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