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考复习方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浅谈中考复习方法

资源简介

浅谈中考复习方法
一、读导结合,强化记忆。
初三历史总复习阶段,时间短,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头绪纷繁,这就需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依纲据本,读导结合。我的做法是:先依据教学大纲和内江市会考特点,并结合近两三年全国各地历史升学考试试题出题趋势,教师在总复习前编写好复习要点,发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对照考试要求,认真进行仔细阅读,按照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落实在教材上。每个子目、知识点上逐一标记清楚,然后按照这三个掌握层次,教师精讲并恰当引导学生细读。教师的“讲”要抓住要点,表述历史概念要准确严谨,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做到“注重基础,知能并重”,尤其重视培养学生对同一个重点知识点从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以适应会考不同的题形和问法,在此基础上也起到了进一步强化学生记忆的目的。在复习中重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如中国近代史对中国人民“抗争和探索”事件的理解,“太平天国和义和团”是农民起义救国,“洋务运动”是工业救国,“戊戌变法”是改革救国,“辛亥革命”是革命救国,“新文化运动”是思想救国。再如世界历史第二册最后三课,我让学生理解为“政治变化”、“经济变化”、“科技变化”。例子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强化记忆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只靠死记硬背,应该针对不同历史知识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记忆方法,多渠道、多形式地巩固,消化记忆。如:复习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时,我编写了口诀“红军长征二万五,一九三四开始数,四道封锁强渡乌,遵义会,三五初,四渡赤水追剿误,跳出包围金沙渡,大渡河,飞夺泸,雪山草地人烟无,三五十月陕甘路, 三军会宁在三六,转危为安粉企图,保存基干局面促。”这样,学生通过对口诀的记忆就掌握了长征的路程、主要事件时间、地点、长征的重要事件顺序和长征的历史意义,在复习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再如对苏联成立,我 在传统的“屋外两只鹅”的基础上改为“幺舅赶屋外两只鹅”,“幺舅”是19的谐音,而“两只鹅”则象教师培训简笔画鹅的画法中22的象形,这样,既记住了苏联成立的时间,又记住了最初四国,起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针对学生记忆时间难的特点,我采用各种传统的方法、有趣的口诀、幽默的思考方式,让学生轻松记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苏联原子弹爆炸成功时间,我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苏联放“火炮”(土话)庆祝,这个“火炮”够大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时间,我说人造地球卫星不是武器偏是57(武器)年。又如:在记忆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时间中,我用一句话“爸爸坐中间,幺幺站两边”,学生就轻松地记住了1881年这个时间。在复习中,对编口诀我的看法是“宁少勿滥,精而有效”。在复习时应注意全局意识,我不仅要求自己教好,而且把带好全镇新手、提高全镇历史教学水平作为自己的一项任务。复习教学中还应注意整体效益,确保优生,促进中等生,抓差生,兼顾全体。
二、讲究层次,逐步到位。
复习应该多轮反复,按不同层次确定不同的目标要求。
第一轮:“跑课本阶段”。复习进度慢一点,步子稳一点,要求细一点,落实具体一点。在复习过程中,穿插一些练习,以达到章节过关的目的。在复习方法上,以读为主,精讲促读,认真选题,以题促读,扎扎实实打好基础。这是大面积提高复习质量的最重要阶段。我尤其重视这一轮的复习,通常我要用一到二个月时间来完成这轮复习,作到边复习边巩固,出现问题就及时停顿一下,掌好分寸,握好时间,抓好质量。
第二轮:“综合阶段”。复习要有跨度,有比较,有重点;既抓纵向线索,又抓横向联系,达到“纵成线,横成片。”,分门别类,在同中找异,异中求同,适当组合。如今年全镇第一次月考中我就出了这样一道问答题:
美国和德国在发展资本主义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19世纪中期,两国面临的相似社会问题是什么?分别通过什么径途解决的?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国分别发展成为世界头号、二号资本主义大国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3)在1929~1933年面对世界空前的经济危机,两国又各自怎样解决的?各自有什么影响?
这道题对学生历史综合知识的考查和总结能力的锻炼很有益处,题既简单,时间跨度大,又把重点历史知识联系起来,这对处在时间夹缝中的学生来说这种练习好处多多。在评价人物、综述事件、观点运用、材料分析等方面要加强指导,理清线索,把点、线、面上的知识贯穿起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构建知识网络,获求规律性的认识。
1、以人物为“点”,贯穿相关知识,从他们的成败得失来认识历史中发展的规律。
2、以过程为“线”,纵向串连历史知识,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如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80年历史,主要线索有两条。一条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我中华民族的“侵华史”,主要体现在五次侵华战争,逐渐使中华民族陷入半殖民地深渊。另一条则是:中华民族的“斗争史”,有侵略必然就有抗争。主要体现在地主阶级的反抗,如: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一些民族英雄;洋务派的“自强、求富”的探索。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孙中山发动的辛亥革命都没有使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而完成这个历史使命的只有中国共产党,于是自然引入新民主主义革命。
3、以事件为“面”,从横向上把相关历史事实组合成一个块面。如从明治维新事实组合成一个块面。根据明治维新及其前后的史实就可以看出,这是日本社会的面貌及其变化。
4、以相关的历史知识组合为“体”,比较对照,辨析异同,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知识中,认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立体化。
这四种方法,在初三总复习第二轮十分必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把好关键,又培养了能力。对这轮复习我一般要花大约一个月时间,主要突出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锻炼学生综合、分析等能力。
第三轮:“反刍阶段”。在复习中,及时总结,查漏补缺,继续巩固,训练爬坡。使教材的内容、大纲的要求转化为学生掌握的要点,然后转化为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形成获得成绩的要素。这是用汗水换来的收成能否颗粒归仓的重要阶段。
三、读讲练评,环环扣紧。
“读”是基础。要强调学生反复读记,多次重复,提高课本的利用率,不断同遗忘作斗争。①读记的量:从章、节、目到文字、图象,从史实到史论都要求学生逐一阅读。②读记的方法:照书本读,原词原句数时数事读,划框、圈点,分层读,做笔记,列表格,画图示读。③读记的目标:重点记忆,准确无误;理解记忆,左右逢源;联想记忆,举一反三。
“讲”是关键。教师为主导,“导”就是引,“引”就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讲。①抓历史走向,抓前后照应,讲清历史事件始末,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个过程,在某一章节了结,顺势追问反溯,把教材中分散的知识点串连起来,如把孙中山各个时期活动加以整理,列成专题讲给学生。②抓关键、抓重点。主要是抓住“转折点”、“新阶段”、“第一次”、“开始”、“开端”、“最……”、“性质”、“标志”等,如中国近现代史,课本明确指出具有转折意义的党的重要会议就有三次,都属于重点。③抓深入,抓疑点,明知故问,有意设疑,多问几个“为什么”。所以“讲”是开思路、保理解、启思维、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
“练”是巩固,也是应用,但是,练不可过多。可采用三种形式:一是自测训练;二是口头提问;三是统一测试。试题要利于学生理解、消化。
“评”是提高。每次练习、测试之后,都应重视讲评,质量是靠练和评得出来的。在评的过程中,主要是评出方法,评出信心,教会学生审题、解题技巧,不断自我完善。这正如高考研究专家指出:“一次好的讲评课,其功能往往超过多次单纯的习题训练。上好讲评课,可以节省多次不必要的书面练习,有利于克服死记硬背、题海战术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弊端,有利于加强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好几年的磨练,我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初三历史教学经验,那就是六个字“透、精、动、新、查、情”。
(一)“透”
教学中始终坚持以教材为本,吃透教材。我以为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是将课本读“薄”。老师要在认真钻研教学的课程标准、仔细研究近年会考试卷的前提下,把课本中不可能考或极小可能考的内容在复习教学中大胆删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备考的准确度和效率。
2、是将课本读“通”。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探求章目、节目和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同时又能将课本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学生通过平时不断地回顾、巩固,考试中,特别是在做大的题时能做到“信手拈来”,而尽可能地减少知识点的遗漏。
3、是将课本读“活”。有人总结出学历史必须做到“死去活来”“先死后活”。这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光要抓基础知识,也要能将“死”的知识用活。读“活”课本是对能力要求的进一步提升,必须以读“薄”和读“通”为前提,对于一般同学来说,有相当难度。因而,教师在这一环节的引导和辅导就尤其重要。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打乱课本原有章节结构,设置具有一定思维性、可操作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
(二)“精”
除了上述精减课本内容以外,我们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精”。
1、教师课堂用语要精练。讲解历史知识、历史概念要准确到位。
2、精选练习,精心辅导。在“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备考阶段,搞“题海战术”虽对提升解题能力会有一定作用,但一味地多做题,是事倍功半的笨办法。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使学生没有更多的精力用来纠正错误、加深理解、找出规律。因而,教师在辅导的过程中,应力图精讲精练,精练精讲,训练学生答题做到“答题要点化,要点序列化,序列文章化。”“要点化”就是要求答案精练、细密,做到文字、史实、观点正确。“序列化”要求做到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分点叙述,有条不紊。“文章化”是要求句子通顺,不出现错别字,尽量使用历史语言。
3、精设小结,精编专题。会考的考查是横向的,又是纵向的,它可以考同一时期的不同历史事件,也可以考不同时期的同一类事件。因而,我们在第一轮复习时应尽量作好阶段小结,巩固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第二轮复习时,我们就应精心编好专题,提升学生对于历史发展进程的认识,加深理解。
(三)“动”
1、讲课生动,吸引学生。教师要多积累历史知识,生活中用渊博的历史知识去打动学生,课堂上用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活灵活现的历史事件去吸引学生,使他们自觉投入历史科的学习和探索。
2、师生互动。课堂上教师注意不要一枪(腔)下课,要变教为诱,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随教师讲课的思路动脑、答问、活动,变学为思,变学为动。这样,历史课就不会变成广播课了。
(四)“新”
纵观历史的考试,时下已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将向“目标立意”发展,会考也越来越走近生活,联系时政,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作为辅导学生备考的教师来说,不光要引导学生关注时政,而且自己也要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关注史学新动态、关注时政热点、关注备考信息,编设新专题和练习题。
(五)“查”
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需要通过检查和考核来加以评定。这样做的好处是:
1、可以起到鼓励和督促的作用。对于学习认真和基础相对扎实的同学来说,考核的成绩可以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对于基础较差、学习不太认真的同学来说,检查就起到一个鞭策和督促作用,促使他们认真复习前一阶段所学内容,以便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2、可以使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以便于及时调整,加以改进。具体操作时可把安排背书任务、布置课后练习和进行阶段效果检查(单元测试、专题测试、综合测试等)相结合协调进行。
(六)“情”
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认为,非智力因素是个体内部的动力体系,包括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心理素质,它能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促使整个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有道是“亲其师,信其道”,也有人说,大学生是因为喜欢某科而喜欢老师,中学生是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某科。也就是说,能让中学生“喜欢上”老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有利于培养师生间的相互信任感,使学生心理上趋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引导,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保证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地开展。
以上是本人几年来在教学上的心得和体会,谈不上什么经验。教无定法,只要在教学中脚踏实地,处处做教育的有心人,生活将给予你丰厚的回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