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机械效率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2、过程与方法目标(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机构效率(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难点:理解机械效率教学准备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生活中处处能听到“效率”一词,例如学习效率、工作效率等。利用机械帮助我们完成某项任务,也会涉及到效率问题,我们称为机械效率。怎样计算该机械效率?二、进行新课(一)有用功和额外功1、演示:使用动滑轮是否省功使用动滑轮虽然省力,但提起动滑轮时要多做功。教师演示课本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有用功(W有用):利用机械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额外功(W额外):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使用任何机械做额外功是不可避免的。总功(W总):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叫总功。有用功加额外功是总共做的功,叫总功。W总=W有+W额2、判断有用功、额外功判断有用功、额外功要看做功的过程中,我们想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实现这一目的所做的功就是有用功。其余部分就是额外功。例如:用桶打水,提水的功是有用功,提桶的功是额外功;水里捞桶,提桶的功是有用功,提水的功是额外功。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二)、机械效率1、定义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即有用功占总功的百分比。W有表示有用功;W总表示总功。那么,机械效率应该怎样表示?η=W有/W总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2、例题教师分析讲解课本例题。3、练习:某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70%,它表示什么意思?学生练习,教师分析讲解。分析:使用起重机提升重物时所做的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是70%,也可以说有用功在总功中占有70%,另30%做的是额外功。4、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1)、实验原理用滑轮组提升重物G升高h是做功的目的,这一部分功为有用功;而所有的功都是由绳子末端在力F作用下通过S的距离产生的,这个功是总功。(2)、需要测量的物理量钩码的重力G——弹簧秤;钩码被提升的高度h——刻度尺;作用在绳子末端的拉力F——弹簧秤;绳子末端被拉高的高度s——刻度尺。(3)、注意事项在实验中要将距离测量的准确些。注意会将细绳绕在滑轮上。尽可能在竖直方向上使用弹簧秤。注意弹簧秤的示数要用牛顿表示。拉动的过程中,尽可能使物体匀速上升。注意分析实验中所出现误差的原因。(4)、实验记录学生进行实验,将数据填入表格。教师分析讲解。补充公式:(1)、W有=GhW有——有用功——NG——被提起物体的重力——Nh——物体升高的高度——m(2)、W总=FsW总——拉力做的总功——NF——拉力的大小——Ns——拉力移动的距离——m(3)、S=nhS—拉力移动的距离—mn—吊着动滑轮绳子的段数h——物体升高的高度——m(4)、F=1/nG总F—拉力的大小—Nn—吊着动滑轮绳子的段数G总——物体和动滑轮受到的重力—N5、提高机械效率阅读课本提高机械效率一段,小结要点,指出采取减小额外功是提高机械效率的有效方法。(1)、改进结构(2)、经常保养(3)、减小摩擦力三、小结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四、作业布置补充题目和动手动脑学物理五、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