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 6.3 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选择题 1.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先提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是(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三大 2.小云同学正在参加知识竞赛,主持人提示的内容: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与提示内容相应的正确答案是 A.开展“文化大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D.南方谈话 3.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拨乱反正完成的会议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十一届四中全会召开 C.十一届五中全会召开 D.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 4.邓小平曾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为此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指出( ) A.“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B.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发展才是硬道理 5.邓小平曾经很沉痛地说:“中国六十年代同世界上有差距,但不太大。六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这十一二年,我们同世界的差距拉得太大了!”这一时期我国的工作重点在搞 A.阶级斗争 B.军事建设 C.外交建设 D.科技建设 6.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窗口的城市是 A.珠海 B.汕头 C.深圳 D.上海 7.下图是20世纪70年代我国某地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的“包干到户”的契约,下列与它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化运动 8.以下四位同学对表格信息分析有误的是 A.小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总产值大幅度提升 B.小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C.小明:农村的责任制极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D.小刚: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企业活力增强 9.最近,全国多地相继制定出台鼓励新规,为地摊经济发展“松绑”,一时间,“地摊经济”扑面而来,成为家喻户晓的热词。纵观历史,“地摊经济”曾经很红火。在70、80年代许多人正是通过“练摊”开启了自主创业的第一步,下列是造成70、80年代地摊经济兴盛原因的是 A.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的控制 B.公私合营 C.社会生活变迁 D.经济体制的改革 10.1985年,广东《羊城晚报》刊登一篇报道中写道:“一些大学教师利用周末,到珠三角的企业炒更(对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周六接走周日晚送回”。材料中的“炒更”现象说明( ) A.单一公有制下实行平均分配 B.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被打破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D.科教兴国战略提出 11.1978年,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领西欧考察团访问联邦德国的巴伐利亚州时,州长在宴会上主动表示愿意提供5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而且不用谈判,握握手就算定了。该材料可用于佐证( ) A.德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外贸伙伴 B.中德两国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C.握手约定是德国人的谈判传统 D.改革开放具备有利的外部环境 12.邓小平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由此反映出的邓小平思想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D.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3.同学们搜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圳、珠海经济特区的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A.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C.现代中国农村的巨变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综合题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中喜报频传。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到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中国第一辆汽车;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制成功;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长江南北的交通有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到“世界屋脊”;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材料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多年快速增长,国家财富积累大增,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令国际社会刮目相看。到2014年,我国GDP达到63.65万亿元,在世界上的排名上升到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材料三:新中国科技成就表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70年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1999年 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发射成功 2003年 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2008年 “神舟七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第三个实现人类太空行走的国家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主要体现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哪两方面的成就? (2)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哪次会议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 (3)如果运用上述三则材料作为班级主题墙报的内容,请设计一个主题。 15.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9月,毛泽东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会议上说:“……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 ——摘自人民出版社《复兴之路》 (1)材料中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标志是什么?用一句概括此历史事件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地位 材料二: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邓小平 (2)依据材料二归纳新时期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对外开放是在哪次会议上作出的决策? 材料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凝聚中国力量,走中国道路;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自《习近平述中国梦:人民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 (3)材料三中习近平指出坚持走中国道路是指什么道路 参考答案 1.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选项C符合题意;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召开,A排除;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B排除;1987年,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D排除。故选C。 2.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和巨大的反响,这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准备了思想基础,故C符合题意;开展“文化大革命”是1966年一-1976年,以阶级斗争为纲,故A不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开始,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故B不符合题意;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对中国90年代的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所以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4.C 【详解】 根据材料“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再结合所学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邓小平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实际上纠正了文革时期的左的思想错误,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指导方针,故C符合题意;“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针对祖国统一的问题而不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指导方针,故A不符合题意;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而非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故B不符合题意;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是在1992年南巡的时候而非十一届三中全会,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5.A 【详解】 1978年 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可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这十一二年,我国的工作重点在搞阶级斗争。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6.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故C符合题意;AB不符合题意;上海不是经济特区,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7.C 【详解】 根据题干“包产到户”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C符合题意;土地改革是在1950年--1952年进行的,故A不符合题意;农业合作化的时间:1、第一阶段是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2、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第二阶段,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3、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底,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农业合作化运动迅猛发展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开展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8.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嗲懂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生活水平,ABC三项的说法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D企业活力是城市改革的内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9.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1984 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随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因此造成70、80年代地摊经济兴盛原因的是经济体制的改革。选项D符合题意;一战发生在1914—1918年,A排除;公私合营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措施,B排除;地摊经济兴盛,只是社会生活变迁的一个方面,C排除。故选D。 10.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5年的炒更(对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指导),这一现象实际是要提高企业竞争力,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选项C符合题意;单一公有制下实行平均分配,不符合史实,A排除;1992年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排除;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D排除。故选C。 11.D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1978年,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领西欧考察团访问联邦德国的巴伐利亚州时,州长在宴会上主动表示愿意提供5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而且不用谈判,握握手就算定了”可知,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经济处于“滞涨”时期,材料表明西方国家愿意主动与中国扩大交往,因此该材料可用于佐证改革开放具备有利的外部环境,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在题干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故选D。 12.D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中“本本”并结合所学可知,“本本”指不对具体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只是生搬硬套现的思想作风。针对“文革”之后“两个凡是”错误思想的危害提出的,邓小平指出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总结。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此反映出的邓小平思想是D,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故选D。 13.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萌芽阶段。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改革的成功带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铺开,重点就是国企改革。同时逐步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深圳、珠海、厦门等,进而大胆开放整个沿海地区,这种自动积极开放的格局、气势也是前所未有的。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渐形成,邓小平理论也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所以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4.(1)工业和交通运输业。(4分)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4分) (3)建国以来的经济发展。(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也可)(2分) 【详解】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到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中国第一辆汽车;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制成功” 主要体现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工业方面的成就;材料一“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长江南北的交通有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到“世界屋脊”主要体现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交通运输业方面的成就。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标志改革开放的开始。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三则材料的内容,可以判断是建国后的事情,都是经济方面的,所以设计主题只要不偏离材料本意就可以,例如:建国以来的经济发展。或者建国后经济的进步,或者建国后经济的巨大成就,都可。 15.(1)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 (2)原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吸取中国历史上闭关自守的教训,新中国建立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详解】 (1)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举行。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新国家的主人,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2)第一问根据材料“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可知,新时期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是:顺应世界潮流;吸取中国历史上闭关自守的教训;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 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依据材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凝聚中国力量,走中国道路”可知,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据中国国情,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