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从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是八年级下册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既要学生学习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全方位外交等外交成就知识,又要学生通过认真学习运用知识分析解答相关问题中拓展思维从而逐步形成历史核心素养。初中的核心素养包括五个维度,分别是唯物主义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历史价值观,而在本课设计中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得到培养,特别是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本课所在单元是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7课《外交成就的发展》既是第I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发展,又是第15课《钢铁长城》和国家实力的体现,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外交是国家实力的晴雨表。同时本课还拓展到今天的我国的大国外交“一带一路”,“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外交成就。本课是基于历史核心素养分析学习我国外交令人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学习中学生形成历史核心素养能力。 三、学情分析: 所研究学校学生是外语特色学校,初中部的学生基础较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对历史学习有较强学习兴趣。但针对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能力还是有很多学生需要老师关注和特别指导。历史解释是建立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史料理解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基础上的,是发展历史思维的一个载体。本课程的教学就是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促使学生运用知识积极思考,并把所思考的内容表达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也更有效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四、教学目标设计: 1.掌握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及其意义;掌握尼克松访华和《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建交的史实,中日建交的史实,形成唯物主义史观和时空观念。 2.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出现转机的原因的分析,培养主动发现问题、善于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探寻答案的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能力。 3.通过学习中国全方位外交成就,认识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及在国际舞台上的积极和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史观和家国情怀。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2.教学难点:中美建交,全方位外交。 六、教法分析和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讲解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引导法,分析归纳法等。 2.学法分析:小组合作、图示法、材料分析运用法、历史视频分析法等。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设计: 目标(用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4min): 观看视频《一带一路》,学生很快知道是“一带一路”的成就,结合时政,从了解当今世界舞台的中国外交中导入本课内容:外交事业的发展。 学生从阅读思考和观看视频了解中国现今令人瞩目的外交成就从而形成民族自豪感。 教师展示Ppt,展示本课知识点和与知识点相关的图片。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二、中美建交;三、中日建交;四、全方位外交。 教师展示Ppt,70年代外交成就: 有人用 “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天下开阖”来形容70年代的四大外交盛事,你能为它们对号入座吗?结合课本阅读认真观察图片,思考答案。 学生阅读课本P85至88页,观看图片思考作答。 引导学生的历史识图能力和时空观念,联系历史知识认真分析中解决问题。 目标导学一:扬眉吐气· 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8min): 首先我们了解70年代令人振奋的重要外交成就,教师展示PPt,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观看《乔的笑 》。 了解这张相片是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潇洒而自豪的大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这张照片还摘得了普利策奖。 鼓励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完成题目:1、乔冠华为什么会有这样自豪和灿烂的笑容? 2、请说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会议? 学生阅读课本P85页第二段,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逐渐形成良好的历史解释能力。 播放视频《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并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获得哪些国家的支持。 学生进行视频学习,视频中当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时,广大发展中国家代表兴奋异常的表现,令人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同时很快找出答案,是来自广大发展中国的支持,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伸出了热情之手。 展示图片材料引导学生思考: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意义? 图示一:1971年11月8日,《时代》的封面文章这样写道:“今天,联合国要接受一个来自新地区的代表团——中华人民共和国。” 图示二: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大厦前飘扬 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材料和图示中学会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能力。 学生观看图片材料思考,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学生的阅读分析史料和历史解释的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合作思考,得出思考答案,同时关注关键词: 1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2自此以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还可以引导学生作拓展。 目标导学二:跨洋握手· 中美建交 (10min): 新中国刚成立时,美国对我们是什么态度,而到了70年代又有什么新发展呢,让我们共同学习跨越太平洋的握手——中美建交。 教师从Ppt图片、材料和视频《尼克松访华》归纳中美关系正常化四步走的历程:1、1971年4月,周恩来接见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中美开始接触,即所谓“小球推动大球”。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3、1972年 ,尼克松中国之旅。并签订《联合公报》。4、1979,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归纳完成中美关系正常化 四步走的历程图表。 播放视频,“本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 ——1972年 ,尼克松中国之旅。 学生在分析史料中归纳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程:1、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2、基辛格访华; 3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联合公报》。 ;4、中美正式建交。 在观看视频中形成更清晰的历史影像思维,更是深刻认识跨越太平洋的握手——中美建交。 然后根据材料引导学生思考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材料一:世界和平与国家实力是分不开的。不运用国家实力,任何外交政策目标……都无法实现。 ——〔美〕尼克松:《1999年,不战而胜》 材料二:1971年7月,尼克松重申他的意见,认为现在已有五个世界实力中心——西欧、日本、中国、苏联和美国。 ——摘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霸权地位面临着苏联的严峻挑战,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也难以继续下去。 即使没有苏联的威胁,我们也有必要在世界上两个最强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之间架起新的友谊桥梁——无论我们还是中国,友好关系将会给双方带来明显的经济和文化 利益。 ——美国总统尼克松 材料四:与此同时,中苏关系发生急剧变化。1969年3月,苏军入侵乌苏里江航道中国一侧的珍宝岛,中苏两国军队发生激烈交火,珍宝岛之战将恶化的中苏关系降到冰点。 学生合作思考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形成分析史料和历史解释的能力,分析材料中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 结合课本知识学生得出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是: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历史史实展示1954年,国际日内瓦会议上,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 ,引导学生思考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拓展提升和运用。 引导学生结合前面视频《尼克松中国之旅》和材料进一步拓展: “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含义是什么? 运用刚学习的知识分析历史材料。 教师从ppt图片引导学生掌握。 学生根据史实思考讨论,运用所学知识,很快得出结论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美关系由敌对走向正常化。 学生阅读课本P86,在分析史料和小组合作中思考70年代中美关系的变化,认识到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让中美关系由对抗开始走向正常化”。 目标导学三:冰释雪融· 中日建交 (4min) 毛泽东曾说: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把钥匙。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中日健交也正是受到中美关系改善的重要影响。 1972年9月27日, 毛泽东接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1972年9月29日,签署中日联合声明,正式建交。 分析材料数据数轴: 认识中美关系的重要影响。20世纪70年代是我国外交事业的大发展时期,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田中角荣和中日关系在70年代的发展。史料实证得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影响。 学生分析材料数据数轴得出思考见解。 目标导学四:天下开阖· 全方位外交(10min) 教师展示ppt图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历史知识找出全方位外交的1、背景 ; 2、表现; 3、影响。 图片展示全方位外交的成就,让学生认识作为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中国始终站在公平与正义一边,与世界人民一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观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频,引导学生认识正是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之手,促使世界人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这是中国提出并载入联合国决议的。这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对世界人民的贡献。中国也从国际体系的旁观者到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一步一个脚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教师展示Ppt图片: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和新中国辉煌的外交,对比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和新中国辉煌的外交成就,分析新中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展示Ppt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教师展示Ppt图片展示历史时间轴填写。 在完成以中考题为主的评价性练习后,教师展示Ppt,引导学生学有所感: 只有一个更霸气的中国,才能让世界对你的国家充满尊重与敬畏! 只有一个稳定的中国,才能让你哪怕普普通通地生活,也能被善待! 只有一个更强的中国,才能让你去看看世界,也能随时回得来! 结合时政,呼应开课的“一带一路”成就,指出2019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高峰论坛和2019年5月举行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外交成就展示中国大国外交成就。 学生共同在规定时间内阅读P87至88页,思考分析并归纳全方位外交的1、背景 ; 2、表现; 3、影响;学生在学习讨论中形成历史思维。 观看图片和视频展示全方位外交的成就,认识大国外交和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维护世界和平。学生形成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学生合作讨论找出我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分别从国家实力,外交政策,党和人民,国际环境进行历史解释。学生的历史思维在历史解释和表达中拓展提高。从而讨论中促使学生形成家国情怀。 学生在思考和表达中形成历史归纳能力。学生在复习16课知识50年代的外交成就的同时复习总结本课知识7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形成历史时空观念。 学生在阅读思考中体会家国情怀,为强大的国家自豪,从而为之奋斗。 学生说出并认同中国大国外交和中国智慧对世界的贡献。 板书设计 17 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 2、中美建交(1979) 3、中日建交(1972) 二、全方位外交(改革开放后) 1、背景 2、表现 3、意义 评价性练习 (4min) 1、(江苏无锡中考)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后,美国代表哀叹,那些表决后欢声雷动,在联合国会议大厅里跳起舞的代表们“就是要踢山姆大叔一脚”。代表们“在联合国会议大厅里跳起舞”的原因是( ) A.中日关系正常化 B.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正常化 D.中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 (山东威海中考)右图是1972年3月6日的《时代周刊》封面,标题是 Nixon’s China Odyssey (尼克松的中国之旅)。“尼克松的中国之旅”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 A.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B.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山东德州中考修改)2018年6月9日,上海合作组织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青岛举行,这是上合组织扩员后举的首次峰会,是我国新时期取得的又一外交成就。不属于我国20世纪7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是 ( ) A.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日正式建交 C.尼克松访华 D.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4、(四川广元中考)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包括( ) ①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②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④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5、同学们在自主学习时搜集了一些我国领导人参与重大活动的资料。请你为这些资料确定一个最恰当的主题( ) ①周恩来与尼赫鲁会谈,共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③江泽民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发言 ④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 A.人类命运 国际和平 B.亚非崛起 民族独立 C.制度演进 中国作用 D.世界舞台 中国角色 九、作业:完成本课练习册77、78页。 十、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通过丰富材料创设历史学习情境,例如图片,图表,视频,历史数轴等,教学设计和课件讲求创意和关注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在教学中将本课外交成就史实,框架通过情境设置和问题引领逐步实现,学生在任务驱动下积极主动,深入思考和探索,在其间凸显史料实证历史素养的培养,历史核心素养培养贯穿始终。 在本课教学中注意把各知识点融合在一起,转向宏观化的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从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立德树人是2017版课程标准中不断强调和突显的历史核心素养。在本课中就把“立德树人”统领全课的讲授,让学生从我国外交成就不断成长的事件体现大国外交的自豪感并为之努力。 爱德华?卡尔在《历史是什么》时,这样写道历史学是“历史学家和他的事实之间的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是一场现在与过去之间的永无休止的对话”,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动态地认识历史,即我们在引导学生历史解释时不能脱离当代发展潮流,例如在本课中结合“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洲文明对语大会”中的“亚洲命运共同体”等现在外交成就出发动态地拓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并通过历史解释解决现实问题。 在本课讲授中知识点的过渡不够自然等仍需在努力中改进;总之为更加优秀的课程继续努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