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含答案)

资源简介

九上历史与社会巩固拔高训练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一、单项选择题
1.兴中会的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个政府”,同盟会的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两相比较,在同盟会纲领中,孙中山增加了
A.民族革命内容 B.民主革命内容 C.民权革命内容 D.民生革命内容
2.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调集军队南下镇压。河南一些卜卦的人,见有清兵来问卦,故意说南下不宜,以动摇军心。一些火车司机故意撞向运送清兵的火车,致使清军无法到达武汉。材料反映了
A.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B.清王朝的统治已经土崩瓦解
C.清政府的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D.革命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发展
3.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先后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这两次会议的共同点有(  )
①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②少数大国操纵会议,充满矛盾
③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④涉及中国问题,侵犯中国主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4.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以下可以印证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的史实是:
①孙中山先生是资产阶级革命家 ②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
③创建同盟会实现了三民主义 ④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5.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之一,在巴黎和会上要求收回一战前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益,结果《凡尔赛条约》却将这些权益转交给日本。这表明(  )
①一战后中国仍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②德、日在巴黎和会上处于主导地位
③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列强的分赃会议
④《凡尔赛条约》无视弱小民族的利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辛亥革命后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不符合史实的是( )
A.人们坐在家里看报纸 B.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
C.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 D.见面就叩头,口称“大人”、“老爷”
7.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其标志是( )
A.四川保路运动 B.武昌起义 C.黄花岗起义 D.兴中会成立
8.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是( )
A.滑铁卢战役 B.索姆河战役 C.马恩河战役 D.凡尔登战役
9.20世纪初,欧洲列强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军备竞赛中出现的下列现象,与工业革命科技成果的应用直接相关的是 ( )
A.陆海军人数的增长 B.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C.极端民族主义情绪被煽动 D.新式武器不断发明
10.关于“中华民族”,以下说法错误的有( )
①中华民族的前身是华夏族
②首次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是梁启超
③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的名称得到广泛传播
④孙中山先生始终倡导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平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武昌起义的主要力量是 ( )
A.市民 B.学生 C.新军 D.工人
12.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指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这体现了三民主义的( )
A.民主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族主义 D.民生主义
13.一位历史学家在评价20世纪初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已经变成一只‘火药桶’,只需一粒火星将它引爆。”这里的“火药桶”和“火星”是指( )
A.巴尔干——萨拉热窝事件 B.意大利——萨拉热窝事件
C.德国——慕尼黑阴谋 D.苏台德区——慕尼黑阴谋
14.下列有关辛亥革命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①发生在1910年
②推翻了清王朝
③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④建立了中华民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20世纪初,大国结盟让整个欧洲笼罩着战争的阴霾。如果当时德国去进攻俄国,那么下列国家有义务帮助俄国的是
A.意大利 B.法国 C.奥匈帝国 D.保加利亚
16.辛亥百年组歌第一章写道:“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然血性;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A.实现了民族独立 B.推翻了清朝统治
C.改变了社会性质 D.结束了封建制度
17.某名人在谈及学生时代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取代了我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最有可能是( )
A.《民报》 B.《时务报》 C.《新青年》 D.《国闻报》
18.斯大林说:“在一战以后,战胜国主要是英、法、美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即战后和平制度。”一战后建立的这种“和平制度”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殖民主义体系
C.资本主义体系 D.社会主义体系
19.下边是1908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宪的漫画,从漫画中可以得出清政府的“新政”和立宪必然失败的原因是( )
A.革命形势风起云涌
B.未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
C.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建立
D.清政府没有实行“新政”
20.《大国崛起》有这样一段解说词:“1871年,奋发图强半个多世纪的德国终于统一。……它在和平的环境中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强国;但是,当它试图为自己争取阳光下的地盘而发动战车后,则一败涂地。”这里“一败涂地”的战争指( )
A.反法同盟的战争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普法战争
D.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孙中山遗诏
(1)孙中山致力革命四十年,其于 1905 年创立的革命组织是什么?该组织的革命纲领可以概括为什么?
(2)依照《建国方略》、《建国大纲》而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什么政治体制?在哪个城市宣告成立?
(3)“革命尚未成功”,请你说说辛亥革命“未成功”在哪里?
22.
二十世纪拉开帷幕的时候,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并不是充满希望的舞台,而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图景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
(1)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何联系?
(2)联系图二,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3)结合图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4)请根据上表的史实推导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关的结论。
参考答案
1.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在三民主义中没有“民主”一项,先排除B项。“民族”指的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指的是创立民国,故选D项。
2.C
【详解】
材料表明清军南下镇压武昌起义革命军受到民众的阻挠,这反映出清王朝的统治失去人心,故C符合题意;民众阻止清军南下,并不能说这些人接受民主共和观念,排除A;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清王朝的统治面临土崩瓦解的危险,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革命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信息,排除D。故选C。
3.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都是帝国主义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召开的会议,故①符合题意。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都是少数大国操纵会议,充满矛盾。故②符合题意。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故③符合题意。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都涉及中国问题,侵犯中国主权。故④符合题意。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A。
4.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孙中山并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三民主义中并没有完全实现,①③错误;孙中山与1894年建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②④符合题意,选择B正确;A、C和D错误。
5.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是被英法美三巨头控制,且德国处于被宰割的地位,②错误,ABD选项排除;①③④属于巴黎和会的相关内容,C选项符合题意。
6.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先生”、“同志”取代了“大人”、“老爷”的称呼,D选项错误,符合题意;ABC选项表述符合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生活变化,排除。
7.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成立,革命迅速发展,故B符合题意。四川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准备了条件,黄花岗起义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兴中会成立是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开始,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8.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中的凡尔登战役被称为绞肉机,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排除。
9.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欧洲列强的扩军备战直接推动了新式武器的出现,如坦克、飞机等,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排除。
10.C
【详解】
本题采用排除法,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并对民族问题进行了科学的阐述。因此②正确。因此C说法错误。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而中华民族包括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所以①错误。五族共和观念提出中国各民族人民看作一个整体,中华民族的名称开始得到广泛传播,越来越成为中国各族人民的共识。③错误。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先生思想历经了从驱除鞑虏排满的思想向五族共和,民族平等思想的转变,因此④错误。综上故选C。
11.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昌起义的主要力量是湖北新军。因此C正确。彰显学生、市民、工人阶级阶层力量的运动是五四运动,因此ABD不符题意。综上故选C。
12.B
【详解】
材料强调了赋予公民参政权、选举权,很明显属于民权范畴,B正确。三民主义内容为民族、民权、民生,因此A不属于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是指推翻清政府。民生主义是指平均地权。二者与题意不符因此CD错误。综上故选B。
13.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巴尔干半岛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之后,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引发了长达四年的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故选A。意大利不是火药桶,因此B错误。慕尼黑阴谋加速了二战的爆发,因此CD错误。综上故选A。
14.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因此被称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故B②③④正确。①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
15.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于是形成了德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三国同盟和英国、法国和俄国的是三国协约。因此德国进攻俄国,有义务帮助俄国的是法国。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项。故选B。
16.B
【详解】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所以B正确;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仍然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因此A错误,C错误。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帝制,说推翻了封建制度不恰当,比如封建土地制度被推翻是在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结果,所以D不正确。综上故选B。
17.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胡适和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刊物是《新青年》,故C正确。《民报》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刊物,故排除A项。《时务报》和《国闻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刊物,故排除BD项。故选C。
18.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过年之间的矛盾,世界处于暂时和平。故A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以后,世界殖民体系形成,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C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D项。故选A。
19.B
【详解】
依据题干图示可知,反映的是专制是树的根部,立宪在树上部,树根没有拔除,立宪是嫁接到专制这棵树上面的,说明清政府的“新政”和立宪未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B符合题意。题干图片没有体现革命形势风起云涌,A不符合题意。图片没有涉及资产阶级革命组织的建立,C不符合题意。清政府时期有实行“新政”,D不符合题意。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20.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871年德国统一。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强国。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1914年,德国发动了参加了一战,于1918年战败,故B符合题意。反法同盟的战争是拿破仑帝国时期,普法战争是187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年到1945年,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21.(1)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
(2)共和制;南京
(3)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依旧没有改变,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可知,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它的革命纲领是三民主义。
(2)根据所学和材料“……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是所至嘱”可知,1912年,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的共和制。
(3)根据所学和材料“……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可知,1912年3月,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依旧没有改变,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22.(1)图一反映的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也是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2)是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
(3)德国工业产值排在第二位,超过了英国(英国为第三位),但是德国的殖民地面积却排在第三位,远远少于英国(英国为第一位)。德国特别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由此可见,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4)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一场人类的浩劫。(只要写出结论即可)
【详解】
(1)根据所学和图一可知,它反映的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也是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2) 根据所学和图二可知,这是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故一战是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
(3) 根据所学和图三可知,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工业产值排在第二位,超过了英国(英国为第三位),但是德国的殖民地面积却排在第三位,远远少于英国(英国为第一位)。德国特别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由此可见,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4)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一场人类的浩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