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一 人类文明的发端与农业区域文明 【课标条目】 2-1-6 概述我国先秦时期的大致年代和区域,知道对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事件和文化成就。 【课标解读】 一、先秦时期大致年代及政权更替 1.“三代”及其地位:夏、商、周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三代”。这是中华早期国家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在生产技术、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为中华文明的长期延续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夏、商、周的兴亡 (1)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①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它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②禹死后,儿子启继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③夏朝筑有城堡和大型宫殿,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二里头宫殿,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开创了我国宫殿建筑的先河) (2)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①夏朝国王桀统治时,残暴无度,激起平民和奴隶的反抗。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联合周边各部落起兵,在约公元前1600年前后灭夏建商。 ②青铜铸造业发达,典型代表:司母戊鼎 ③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是研究商朝社会极其珍贵的史料。甲骨文奠定了后来汉字象形、表意的基本特征。 (3)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①商朝末年,国王纣奢侈残暴,失去民心。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讨伐纣王,在牧野与商朝军队展开大战,最终消灭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②为了巩固统治,西周还进一步实行分封制,发展并完善了古代礼乐制度。 (4)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①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向东迁至洛邑,史称东周。 ②东周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两个时期。 ③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出现了争霸与变革;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推广,生产力发展,生产效率提高;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出现新兴地主和个体农民。 二、诸候争霸(目的:争夺霸权,争做霸主。) 原因 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相互征战,争做霸主 齐桓公 称霸 “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军制和内政,发展经济,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举行会盟,周天子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春秋 五霸 (先后 出现) 说法一,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说法二,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 七雄 (同时 并立) 战国初年,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个国家,与原有的秦、楚、燕、齐并称为“战国七雄” ,异:①战国七雄已不再满足于称霸诸侯,做诸侯之长,而是要灭掉其他各国,自己统一天下;②战争规模更大,时间更长,更加残酷,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破坏性更大;③春秋时期的霸主是先后出现的,战国七雄中的七个大国是同时并存的,同:①争霸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②大国兼并小国,出现了局部统一,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交融,加速了新旧制度更替的进程三、社会变革 背景 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并已使用牛耕,这大大促进了生产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 春秋晚期,新兴地主和个体农民出现,社会结构由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目的,为适应社会发展和诸候争霸的形势,各诸候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以求富国强兵 主要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影响最大的是秦国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时间: 主要内容: 影响: 性质: 成功原因: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统治时期 经济,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军事,奖励军功,立有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 政治,建立县制,把原来的居民聚落合并为县,由国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 与其他各国的改革相比,商鞅变法更加全面、彻底,秦国从此强盛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之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改革符合时代潮流;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诚信为本,得民心,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商鞅的献身精神和顽强毅力 四、百家争鸣 1.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各种学说蓬勃兴起。 2.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儒家学派 ①创始人,孔子,春秋后期人。 大思想家:a.强调“仁”。“仁”就是爱人,也就是关心和爱护他人。“仁”的另一方面是克己复礼,即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b.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反对残暴统治和任意刑杀。 大教育家: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生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发现和总结了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主张“因材施教”。 孔子的言行,记载在孔子弟子整理的论语中,后来孔子学说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②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准则。 (2)道家学派 ①创始人,老子春秋末期人。 a.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b.崇尚“自然”,主张“无为”,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老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子》也称《道德经》一书中。 ②庄子,认为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大多根源于人性的扭曲,做人应该顺其自然,这样才能返璞归真,社会才不会乱象环生。 (3)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非攻”,反对战争;主张“兼爱”,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友爱。 (4)法家,韩非,子集大成者,认为既然社会形势发生变化了,就应该“法与时移”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主张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统治。 (5)兵家,孙武,春秋晚期人。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孙膑,继承发扬了孙武的军事思想,《孙膑兵法》。 3.百家争鸣的影响 (1)百家争鸣中,各派不仅阐述了自己的主张,还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2)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考点拓展】 1.儒家学说的发展 ①创立孔子,强调“仁”。 ②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 ③秦朝焚书坑儒,对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重大影响。 ④西汉,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学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⑤如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儒家优秀文化得以继承和弘扬,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2.秦朝和西汉统治者为治理国家,分别采纳了百家争鸣中的什么思想主张? 秦朝:秦始皇采用法家的“法治”,实行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 西汉:初年时采取道家的“无为”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以儒学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以儒家经典作为教育培养儒学人才,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活动建议】 1.春秋时期的霸主是先后出现的,战国七雄是同时并存的。 2.例举两个既是春秋霸主,又是战国七雄的诸侯国:齐、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