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十 辩证唯物论与认识论 知识锦囊一 唯物论 1.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公式:尊重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二者结合+反对错误倾向+其他角度 ①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⑤从辩证法角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 2.意识的能动作用 公式: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调控作用+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等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3)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4)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公式:两个依据+四个主观+两个结合+两个反对 (1)两个依据: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①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②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四个主观: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②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③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④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3)两个结合: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两个反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如何用唯物论知识分析问题 公式:物质+意识+规律+其他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要求我们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4)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5)其他观点: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知识锦囊二 认识论 1.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分析社会生活问题 公式:实践决定认识+认识的反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分析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分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分析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分析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分析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分析 2.如何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公式:实践+认识+真理+认识的“三性”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专题十一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知识锦囊一 联系观(总特征之一) 1.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分析问题 公式:整体+部分 (1)整体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最优目标,从而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公式:整体性+有序性+内部优化+综合思维 (1)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2)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各要素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 (3)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4)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3.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公式: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系统优化方法 (1)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但是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知识锦囊二 发展观(总特征之二) 1.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公式:普遍性+实质 (1)发展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要求我们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2.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充满信心,又要克服困难 公式:前进性+曲折性 (1)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壮大。 (2)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3.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我们要做好量的积累,促进事物的质变 公式:量的积累+促成飞跃+适度原则+反对错误倾向 (1)重视量的积累。做事情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抓住时机,促成飞跃。在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注意适度原则。 (4)错误倾向。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都是不可取的。 4.如何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公式:发展普遍性+发展实质+发展途径+发展状态+发展原因+发展规律 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③事物发展的途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⑤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⑥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知识锦囊三 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实质和核心) 1.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和××的关系 公式:原理内容+具体关系+如何做 ①原理内容(对立统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②具体关系(具体表述二者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③如何做(两者并重,既要……又要……)。 2.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公式:原理内容+如何做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做法。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做法。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做法。 3.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 公式:原理内容+具体关系+如何做 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2)认识事物、研究问题时,要遵循从特殊(个别)到普遍(一般),再从普遍(一般)到特殊(个别)的认识秩序,不断地提高和深化认识。 (3)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工作方法。 4.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公式:原理内容+具体关系+如何做 (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既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3)又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5.矛盾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因此,我们应着重把握主要方面,要抓主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公式:原理内容+具体关系+如何做 (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做法。 (2)既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 (3)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做法。 6.用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 公式:矛盾+普遍性+特殊性+普特关系+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关键词句+结合材料 ①矛盾的含义(对立统一、一分为二、结合材料)。 ②矛盾具有普遍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正确对待矛盾、结合材料)。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含义和表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材料)。 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共性与个性、结合材料)。 ⑤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地位、作用、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不忽视次要矛盾,结合材料)。 ⑥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地位、作用,看问题既要抓主流,又不能忽视支流,结合材料)。 ⑦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结合材料)。 知识锦囊四 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本质要求) 如何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分析问题 公式:内涵+环节+创新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 (3)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4)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根本途径。 (5)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专题十二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知识锦囊一 唯物史观 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 公式: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矛盾+主体+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实现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 (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4)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6)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知识锦囊二 运用价值观、人生价值观的知识对材料进行认识 1.运用人生价值观的知识对材料进行认识 公式:人的价值的内容+人的真正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结合材料 ①人的价值的内容(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分析材料)。 ②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分析材料)。 ③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根本途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分析材料)。 2.结合材料,分析青少年应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公式: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标准+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结合材料 ①重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②积极参与实践,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③实现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④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根本途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分析材料)。 一纸背完《生活与哲学》 模板1 ——唯物论 1.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活动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 ①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模板2 ——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微观考点:a.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认识器官;c.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提高判断和推理能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对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入歧途。 2.认识的发展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原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微观考点: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b.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c.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其本质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的无限性原理: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原因:a.认识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b.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c.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3)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过程。 (4)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的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真理的原理 原理:(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 (2)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具有具体性和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4)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受主客体条件限制,人的认识难免有局限性甚至错误。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并发展真理。 模板3 ——辩证法 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2)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1)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1)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的方法 (1)原理: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 (2)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2.发展的实质 原理: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与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发展的趋势) (1)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要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2)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4.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 (1)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2)方法论:①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方法论:矛盾的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①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②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对事物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方法论: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7.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1)原理:坚持两点论:①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②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坚持重点论:①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②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2)方法论: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四、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辩证否定观原理 (1)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方法论:要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1)原理:①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②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③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就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④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方法论:①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把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结合起来。②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破旧)③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立新) 模板4 ——历史唯物主义 一、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原理:(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应促进,不适应阻碍)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适应促进,不适应阻碍) 方法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人民群众 原理:(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二、实现人生的价值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点:社会历史性、主体差异性。 3.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才能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4.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5.怎样实现人生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