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5《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5《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课件

资源简介

第八单元 
15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1.领会作者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
2.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本单元作品文体多样,有直言进谏、警示君主的奏疏;有据理辩争、剖白心迹的书信;有立足现实、评说盛衰的辞赋;有借古讽今、以史为鉴的史论。这些作品思路缜密,表达技巧高超,可以激发我们关注现实,深入思考。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加给自己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阿房宫赋》借古讽今,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其毁灭的描写,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是“赋”中传诵千古的名篇,无论是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
《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契丹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1.阅读课文,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2.阅读课文,体会从不同角度展现作者面对国家社会问题时的理性思考。
1.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
2.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学习其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
1.通过诵读及借助课下注释,学习魏征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体会魏征的爱国忠君思想。
2.通过品读语言,体会作者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五条罪状”的反驳,从而感受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预习| 语言构建与运用
作者简介
一代名相——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省晋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享有崇高的声誉。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主张文道合一——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庆历二年(1042年)中进士。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为宰相,废除新法,王安石忧愤而死。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著有诗文别集《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写作背景
《谏太宗十思疏》: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连连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年)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
《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答复司马光的信。司马光当时任谏议大夫,故称司马谏议。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实行新法。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写信给王安石,要他停止变法。王安石这封信,是针对司马光熙宁三年(1070年)二月一封长达三千余字、全面攻击新法的来信的回复。王安石先是简短地复了一信,对来信所责难的诸点不一一置辩,随后想到彼此交往多年,友谊深厚,信札来往不宜草率简慢,就又写了这封答书。
同“震”,威吓
谏太宗十思疏
通假字
形容词,诚实 
动词,信任 
名词,信用
名词,诚心 
副词,果真 
副词,确实
形容词,下等的 
名词用作动词,居于……之下 
名词,臣下
动词,选拔 
形容词,简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形容词,牢固,稳固 
副词,本来
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表递进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并列
树木的根。
指事物的本质。

放纵情感。
尽情。
使心虚。
一种谦虚的美德。

以(之)为;把(它)当作。
认为。
表面上

居于……之下
重任、重权 
重位 
邪恶的小人 
奸邪之徒 
有才能的人 
好的意见
用尽

使……稳固 
使……安宁 
使……端正
“也”表判断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        )
2.状语后置
(1)虽董之以严刑 (           )
(2)振之以威怒 (           )
3.定语后置
将崇极天之峻 (           )
应为“虽以严刑董之” 
应为“以威怒振之”

应为“将崇峻之极天”
同“辩”,分辩
答司马谏议书
通假字
动词,持 
动词,从事
代词,它的 
副词,难道 
语气词,表揣测,大概 
代词,他的
连词,表目的,来 
介词,用 
连词,表目的,来 
连词,表结果,因而 
介词,把 
介词,因为
私意,私下,谦辞。
偷窃。

声势盛大或凶猛。
气势猛。
适宜。
意义,人与人之间的情谊等。

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数量极少。
施加恩泽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胥怨者民也(           )
2.状语后置
(1)受命于人主(           )
(2)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
3.被动句
终必不蒙见察(           )
“……者……也”表判断
应为“于人主受命” 
应为“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
“见”表被动
探究| 思维发展与提升
谏太宗十思疏
结构图解
十思(由什么↓想到什么)
主旨探微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作者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唐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十思”,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
文本特色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能使说理更加透彻。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起到了生动、直观的效果;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答司马谏议书
结构图解
主旨探微
《答司马谏议书》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谤”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了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文本特色
1.条理分明
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的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
2.词语运用简明扼要,铿锵有力
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坚持己见的信心。
【任务一】梳理文章思路,把握主要观点,体会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
活动1 请梳理《谏太宗十思疏》思路,概括主要观点。
[提示]思路:第一段文章开篇连用两个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
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指出人君有始无终,天下易取难守的原因,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第三段正面回答如何居安思危,即“十思”。
观点:抓住了唐太宗“忘本”(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忘记隋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提出十条建议,劝谏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活动2 请梳理《答司马谏议书》思路,概括主要观点。
【答案】思路:王安石称,变法乃“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之举——其制定法令的程序合理合法,先是“受命于人主”,而后“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再“授之于有司”。其目的则是“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也正是因为变法为“度义而后动”的举措,所以致怨天下“而不见可悔”。除了正面的辩驳,王安石又宕开一笔,批判士大夫苟且终日,一味“守前所为”,对于这些人的指责,明确表示“非某之所敢知”,态度十分坚决。
观点:针对司马光的责难,王安石从高处入手,论证变法的名正言顺,令司马光的指责不攻自破,并且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的不良习气,表现了改革的决心与勇气。
【任务二】领略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学习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
活动1 请分析《谏太宗十思疏》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
[提示](1)运用对偶,凝练而鲜明地揭示事理。第一段末,说明“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危险,作者运用一组对偶,把它比作“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读来既有节奏感,又把这种危险性说得比较充分。第二段中,“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是对偶句;接着,文章分析其原因,也是用的对偶句:“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句式的对偶把正误得失揭示表达得十分鲜明。
(2)排比列叙,用以壮大语势。第一段,作者正反设喻,连用两组排比句来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气势充沛,给人以其道理毋庸置疑之感。第三段列述“十思”,一连十句,各句字数略有参差,但句子结构相似,语气连贯,构成排比,从君王的个人所欲到君王因国家需要采取的措施,从君王的思想修养到君王对臣下的赏罚,以及从君王的游乐到君王的行为准则,全都说到了,铺陈议论,一气呵成,明白晓畅地论述了居安思危的具体内容,淋漓尽致地表露了魏征作为一个敢于直谏的政治家的磊落胸怀。
活动2 《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成功地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责难,请分析文中王安石驳斥的特点。
【答案】(1)驳斥充分。面对别人的责难进行充分的反驳。在文中,王安石所驳斥的论点就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等五项之多。针对每一项的责难,王安石都以事实为论据进行了充分的驳斥。
(2)驳论有明确的立场。文中的结尾处,他这样写道:“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言外之意就是说,面对你的指责我是不会退缩的。这既是其变法决心的表白,也是面对他回击责难的态度。
【答案】B 
【解析】垂拱: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
【答案】A 
【解析】A.都是介词,因为。B.介词,替,给/动词,当作。C.代词,代动词“加”涉及的对象/名词,处所。D.连词,就/副词,是。
【答案】C 
【解析】A.使动用法,使……安宁。B.使动用法,使……端正。C.名词用作动词,办事。D.使动用法,使……疲劳。
【答案】C 
【解析】A.古义: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报告。B.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C.古今义均是满足于已经得到的。D.古义:君主、帝王。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5.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A.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答案】C 
【解析】例句:判断句。A.状语后置。B.被动句。C.判断句。D.陈述句。
扩展| 审美鉴赏与创造
课内素材
倾听别人的意见
唐太宗李世民和名臣魏征之间演绎了一段进谏与纳谏的佳话。每当唐太宗犯错误之时,总有一个人挺身而出,直言劝谏,甚至犯颜而谏,这个人就是魏征。唐太宗也以魏征为自己的镜子,为自己纠正过错,使自己少犯错误,终于造就了“贞观之治”。魏征死后,唐太宗大哭:“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征死,朕亡一镜矣。”
【适用话题】“善于倾听”“纳谏”等。
课外素材
黛安娜王妃的安慰
英国一个著名的芭蕾舞童星艾莉,才12岁,不幸由于骨癌必须截肢。手术前,埃利的亲朋好友,包括她的观众闻讯赶来探望。这个说:“别难过,没准儿会出现奇迹,还有机会慢慢站起来呢。”那个说:“你是个坚强的孩子,一定要挺住,我们都在为你祈祷。”听着大家的安慰,艾莉一言不发,默默地也很有礼貌地向所有的人微笑致谢。但是,她心中最想见到的是黛安娜王妃,因为她优美的舞姿曾经得到黛安娜王妃的赞美,王妃夸她像“一只洁白的小天鹅”。
黛安娜王妃终于从百忙中赶了过来,她把艾莉搂进怀里,说:“好孩子,我知道你一定很伤心,痛快地哭吧,哭够了再说。”小艾莉一下子泪如泉涌,不再矜持。自从得了病,什么安慰的话都有人说了,就是没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但是艾莉觉得最能体贴理解她的就是这样的话!
【适用话题】“倾听与沟通”“释放压力”“心灵呵护”等。
导读:古代大臣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时政时常会招致杀身灭门之祸。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200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反而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明代刘伯温也屡次进谏,并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他们是如何进谏的呢?
魏征进谏有一套
马少华
提起古代的“谏臣”,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应该就是魏征。这位贞观名臣在与唐太宗共事的17年中,共提了264条建议,被唐太宗全部采纳,魏征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谏臣”的最佳代表。
然而,像魏征这样敢于“犯颜直谏”的硬骨头,虽说历朝历代都有,但几千年下来没有一个人能像魏征这样受到推崇、重用,这除了唐太宗“善纳雅言”外,还得力于魏征独特的进谏之道。
第一,奠定理论基础,即让唐太宗明白什么是明君和昏君,什么是良臣和忠臣。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什么是明君?什么又是昏君?魏征回答:“明君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能广开言路,听取不同的意见;而昏君的共同特点则是闭塞言路,偏听偏信。即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后来,魏征又提出了良臣和忠臣的区别:“良臣既能使君主赢得明君的美名,又能使自己获益,福禄双全;而忠臣却只能以忠君为名,让君主背负昏君的恶名,自己也身首异处。所以,陛下一定要让我成为良臣,而不是忠臣。”
只要让唐太宗明白了这些理论,就能为以后的进谏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即使双方出现了一些矛盾,唐太宗也不至于跟魏征完全闹翻。
第二,给唐太宗树立一个目标和榜样。
唐太宗是一代明君,是无数人的偶像,但他心里也有自己的偶像。他曾多次说过:“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耳。”有了这句话,聪明的魏征在日后的进谏中就经常拿尧、舜来做比较,让唐太宗听得进谏言。
比如,有一次唐太宗实在被魏征惹烦了,就指责他说:“以后我说话的时候你能不能别老插嘴?有问题不能下朝后再说吗?我好歹也是个皇帝,当着大家的面你就不能给我点面子吗?”
魏征眨了眨眼,说:“当年圣君大舜曾对群臣说:‘你们有什么意见要当面说,不要开会的时候都不说,下来又乱说。’陛下您想做尧、舜那样的圣君,却不让我们做尧、舜的臣子,这也太自私了吧!”
听了这一番话,唐太宗的气自然也就消了。
这就是魏征的主要进谏方法之一。在古代,皇帝毕竟是皇帝,聪明的大臣绝不会跟皇帝针锋相对,让皇帝下不来台,而是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让皇帝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进谏。
第三,给唐太宗讲明利害。
贞观六年(632年),大唐已开始步入盛世,唐太宗一膨胀,就想去泰山封禅。消息一出,群臣纷纷表示祝贺,头脑灵活的已经开始准备行装。当然也有几个头脑清醒的,想反对却又想不出合适的理由,于是,就把目光转向了魏征。
这时,魏征咳嗽了一声,说:“陛下,先别这么兴奋,我觉得还不到封禅的时候。”
唐太宗早就料到魏征会反对,所以早就准备好了说辞:“你觉得还没到封禅的时候,是认为我功劳不够高、德行不够尊、中国还未安、四夷还未服、年谷还未丰、祥瑞还未至吗?”
这就是所谓的“六德”。这时,魏征不慌不忙地说:“陛下有这‘六德’是天下共知的,去封禅完全没问题。不过,去泰山的沿途,因隋炀帝无道,连年兵火不断,千里无人烟,虽然这几年陛下治国有方,民生逐渐恢复,但仍然很萧条。陛下如果去封禅,周围很多国家的国王和使者也都要跟随,要是让他们看到这沿途的萧条景象,他们会怎么想?我大唐的国际形象还怎么维持?”
这就是魏征的进谏智慧。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只是用“劳民伤财”这样的陈词滥调去劝唐太宗,作用几乎等于零,那就讲讲其中的关键利害,最急于展示的东西恰恰会成为最怕暴露的东西。别说是英明的唐太宗,就是一个昏君,也会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进谏成功也就顺理成章了。
(有删改)
【赏析】唐太宗曾说:“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魏征在唐太宗时期受到推崇、重用,除了因太宗“善纳雅言”外,还得力于魏征独特的进谏之道。魏征进谏没有鲁莽,把握分寸到位,善于把握太宗的心理,且进谏的意见,能够让太宗接受。
最有创意的进谏
宋传德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建立了自己的帝业后不久,就出台了一项“只封功臣,不封亲朋”的法规,赢得了民众的好评。关于这项立法的诞生,还有一段有趣的画谜故事。
在朱元璋打拼天下时,刘伯温就给他当谋士。在朱元璋的许多谋士中,刘伯温总是默默地在帐下工作,朱元璋对他也挺冷淡的。
谁知,变幻莫测的战事让朱元璋连连失利,一时间地盘日渐缩小,许多官兵都觉得大事不好,纷纷逃出军营另谋高就去了。朱元璋看着心里很是着急,但又没什么好办法。而且,往日里围着朱元璋高谈阔论的那些谋士也诚惶诚恐地没了主意,有的还离帐而去。朱元璋看到刘伯温还和往常一样每天都来帐下看他,且一反常态地为他出谋划策,便不解地问:“你怎么不走,难道你就不害怕?”刘伯温说:“我很害怕,但我不能因为害怕就自己逃命而放弃了忠诚。”刘伯温的行为和话语让朱元璋感慨万分,由此也使他精神大振,朱元璋随即重整旗鼓度过了危机,此后,朱元璋就把刘伯温当成最贴心的谋士。
朱元璋打下江山做了皇帝后,顾念亲情和旧友,除打算给有功之臣和自家的亲戚册封嘉奖外,还想大赏那些功臣的亲戚和朋友。刘伯温觉得给那些大臣的亲戚册封嘉奖没有必要,他深知此事扩大了,将会危及江山社稷。如何能够劝得朱元璋只封功臣不封亲朋,又能不令他难堪,聪明的刘伯温决定设计进谏。
其实,刘伯温早就知道朱元璋迟早要面临这个问题,在接到皇帝的旨意后,刘伯温又不好明说,就按照皇帝的意思拟好了册封嘉奖的花名册,林林总总的有几百号人。朱元璋看了以后,心里更加犯愁。
这么多亲戚,封吧,无功受禄,群臣不服;不封吧,亲戚会骂他六亲不认。刘伯温看出朱元璋的难处,又不好直谏,一来不想得罪皇亲国戚惹来麻烦;二是担心朱元璋接受不了,落下罪名。但想到国家大事,又不能视而不见。他只能按计行事。于是他就按照原来的设想画了一幅画说是给皇帝解解闷儿,请皇帝猜猜这幅画谜,也好放松一下心情。
朱元璋拿过画来一看,只见画面上有个仪表堂堂的壮士,头发凌乱如麻,被分成十几束胡乱地立着,每一束头发上都戴顶乌纱帽,再没看出什么特别的。又转念一想,刘伯温这个时候送画给我,不可能只为给自己解闷儿,画里肯定有寓意。看着看着,朱元璋顿悟——冠多发乱!乌纱帽即官,发即法,意思是说官多了法就乱了。次日一早,朱元璋召见刘伯温,大声称赞道:“好你个刘爱卿,此画甚好!解了朕心头之大惑。”朱元璋根据刘伯温的画意拟旨:“只封功臣,不封亲朋。”
此后,明朝在晋升官职的时候,一律遵照“只封功臣,不封亲朋”的法规进行,有效地抑制了“任人唯亲”的裙带升迁。
(选自《组工文萃》)
【赏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需要技巧的,对于不同的人,我们往往要采用不同的交流方法,学生们平常所做的口语交际题就在考查这方面的知识,目的就是让我们学会运用恰当的方式更好地来和别人交流。如何让别人接纳自己,这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智慧。认真读读本文,相信刘伯温的进谏之法会让你有更深的感悟。
推荐阅读:
《厉王弭谤与邵公进谏》乐朋
《田叔的进谏艺术》刘爱平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活用(动词/状语)
考点链接
文言文中的名词活用,就是在句子中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把名词临时转化为别的词类。一般有两种情况: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
如:(1)貌恭而不心服。(《谏太宗十思疏》)
其中的“貌”是名词作状语,用在这里的意思是“表面上”。
(2)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答司马谏议书》)
其中的“膏泽”是名词作动词,用在这里的意思是“施加恩泽”。
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命题者一般不设置直接考查名词活用的题目,而是以翻译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典题在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
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微)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

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解析】(1)注意单音节词要翻译成双音节词。严正:严肃正直。恭谨:恭敬谨慎。过常:过于常礼。(2)臧否:褒贬。言论:这个句子中没有动词,言论位于主语之后,此处活用作动词,译为“发表议论”。乱:岔开。
【参考译文】
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父亲谢思,任武昌太守。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没有儿子,就把谢弘微当作继子。谢弘微本名密,因为触犯了继母的名讳,所以就用字代名。(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说话。他继父的弟弟谢混有善于知人的美名,见到(谢弘微)认为他不同于一般人,对谢思说:“这个孩子内心廉明正直并且早慧,将会成为才能出众的人。
有这样的儿子,足够了。”谢弘微自己家一向贫寒,而继父家产业却很丰盈,(他却)只承继接受了继父的几千卷书而已,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谢混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和他同族的侄子谢灵运、谢瞻、谢曜、谢弘微一起因赏析文义而聚会。(他们)曾经一同游宴歇息,居住在乌衣巷,所以称它为乌衣之游。谢瞻等人才气横溢,言辞漂亮,谢弘微每每用简约的言语使众人信服,谢混特别敬重他这一点,称他为微子。义熙八年(412年),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被杀害,谢混的妻子晋陵公主便把谢混的家事托付给谢弘微。
谢弘微为谢混家经营生计,管理产业,办事如同在官府办公一般,一枚钱、一尺帛的收入支出,都有账册记载。高祖登上帝位之后,晋陵公主被降格为东乡君。从谢混死,到这时已有九年,但谢混家屋宇整齐,仓廪充盈,仆人听从使唤,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田地的开垦种植,比原来有所增加。本族外姓的亲戚、朋友故旧,凡是来看望东乡君的人,进门(见到这么齐整的家境,)没有谁不感慨叹息,甚至有人为之流泪,被谢弘微的德义深深感动。(谢弘微)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
太祖镇守江陵,以谢弘微为宜都王文学。(谢弘微因为)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间以孝著称,服丧期满后又过了一年,仍旧吃素食不变。(谢弘微的)兄长谢曜历任御史中丞,元嘉四年(427年)去世。谢弘微为他守丧而长时间吃素食,哀戚超过常礼,虽然服丧期满,还是不吃鱼肉。谢弘微从小失去父亲,侍奉兄长如同侍奉父亲,兄弟之间非常友爱和睦,当世没有人能够赶得上。谢弘微口中从不说别人的坏话,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元嘉九年(432年),东乡君去世,留下了非常多的钱财,园宅有十余所,奴仆尚有数百人。而谢弘微一无所取,自己用私人官俸营办东乡君的丧事。谢弘微说:“亲戚之间争夺财产,可算是最鄙贱的事。现在财产多则分用,少则共用,不至于贫乏就行了,身死之后,哪里还去管它。”元嘉十年(433年),(谢弘微)去世,死时四十二岁。皇上十分痛惜,派二卫一千人营办他的丧事,一直到丧事完毕。朝廷追赠谢弘微为太常。
技法攻略
一、名词作状语
判定名词作状语最便捷的方法是:名词位于动作性谓语之前,但此名词从语义上看并不是动作的执行者,两者不能构成主谓关系。此时,名词活用为动词谓语的状语。一般情况下,方位名词,如:东、西、左、右、前、后、上、下等,活用作状语出现的频率较高。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三种情况: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由于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在结构形式上和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没有什么区别,它们只是在意念上有所不同:凡能译为“使……怎样”,就是使动用法,凡能译为“认为……怎样”就是意动用法,不具有使动和意动意义的全归为活用作一般动词。下面具体谈谈如何快速判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1.名词前出现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名词活用为动词。
2.名词后出现名词或代词作宾语,此名词活用为动词。
3.名词前有介宾结构作状语或后有介宾结构作补语,名词活用为动词。
4.用连词“而”把名词与动词性词语或短语相连,名词活用为动词。
5.两个名词连用,如果它们之间既不是并列关系、同位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也不表示判断,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常活用为动词。
具体情况可分为三类:
(1)连用的两个名词构成主谓关系。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2)两个名词连用构成动宾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3)两个名词连用,形成动补关系,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一个名词为地点名词。两者之间可补上介词“于”。
积累| 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常识】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有“一门三学士”之誉。故可用“唐有韩柳,宋为欧阳、三苏和曾王”概括。
【国学经典】
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元年》
[明理知义]人们要想看到自己的形象,必须用明镜来自照;君王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听取忠臣的进谏。
[成长启示]在成长过程中,要虚心听取身边人的建议,三省吾身,有过则改,无则加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身。
文白对译
谏太宗十思疏
魏 征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