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课盛唐气象一、重难点分析经济的繁荣经济的繁荣是本课的重点。教材从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三个方面展开了叙述。唐朝前期农业发展这一部分,教材文字叙述精练,图文并茂,可提出问题“唐朝前期的农业发展状况如何”,引导学生自主识读《曲辕犁》和《敦煌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对照教材叙述,从农业生产技术、水利工程建设、垦田面积了解唐朝前期农业发展的状况。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适当讲解曲辕犁的工作原理和《敦煌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中的劳作场面,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手工业的发展体现在手工业生产部门多、生产水平高等方面。特别是唐三彩的生产,教师可以结合《唐三彩骑驼乐舞俑》,重点介绍唐三彩的生产工艺与艺术水平,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手工业生产水平的了解。都市的繁荣,是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教材主要通过对都城长安规模、布局、街道与市场的描述来展现唐朝商业的繁荣。可请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史事》栏目,或补充一些关于长安城的图文资料,让学生对照《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围绕城市规划布局、宫殿览胜、商铺购物、风俗采撷等进行“长安一日游”,让学生说出看到的和感受到的都城长安的繁华景象,如“是一座布局规整的都市”“是一座热闹繁华的城市”“是一个各色人种云集的城市”等。教学中,重点要让学生明确,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民族交往与交融民族交往与交融,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教材从唐朝击败东、西突厥,各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以及渤海国、回纥、南诏、吐蕃和唐朝关系密切展开叙述。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了解这一时期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要注意从宏观上把握两点:一是唐代高度发展的经济、文化对各族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二是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认同和拥戴。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可对照《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相关史事》栏目进行教学,主要明确三点:唐朝前期边疆主要的少数民族及民族政权有哪些?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与唐朝的关系如何?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发展,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文资料,或补充典型材料,以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为题材,编演历史短剧,围绕唐太宗接见求婚使者、文成公主携带多种器物入藏、吐蕃派贵族子弟来内地学习等情节组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理解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及其对吐蕃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西藏与中原王朝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开放的社会风气开放的社会风气是盛唐气象的一个重要方面。教材从社会风气的开放与兼容并包两个层面展开叙述。唐代开放的社会风气需要学生感受与体会,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或补充一些有关唐代日常生活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唐代社会风气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教学时,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唐代强盛的国力、开明宽容的民族政策和广泛的对外交流,为开放与包容社会风气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多彩的文学艺术多彩的文学艺术是盛唐气象的重要部分。教材从唐诗、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石窟艺术和雕塑等多方面展开。文学艺术多姿多彩与唐朝经济繁荣、社会开放密切相关。关于诗歌,教师可以选取学生学过的或熟悉的诗歌,感受唐诗特点;对于书法、绘画和雕塑,需要教师适当展示相关的作品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体会书画之美;对于音乐和舞蹈,可以适当组织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体验乐舞蕴含的美。二、史料解读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①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②水,高则泻③水。——[清]仇兆鰲:《杜诗详注》卷十《春水》注引李实言【注释】①缚:捆绑。②舀:用瓢、勺等取东西(多指流体)。③泻:倾注、倾倒。【解读】杜甫《春水》诗中有“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句,说明唐朝时期利用水力推动从而进行自助灌溉的筒车已经被广泛使用了。筒车的发明和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天下诸津①,舟航②所聚……弘舸巨舰③,千舳④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⑤。——[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九十四《崔融传》【注释】①津:码头。②航:船。③舸、舰:均指大船。④舳:zhú,船。⑤昧旦永日:从早到晚,整天。昧旦:天将明而未明之时。永日:整天、终日。【解读】选文出自崔融的一封上疏,描述了武周时期商业繁荣、贸易往来频繁的情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还在持续发展,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蕃人①旧日不耕犁,相②学如今种禾黍③。……城头山鸡鸣角角④,洛阳家家学胡乐。——[唐]王建:《凉州行》【注释】①蕃人:中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蕃同“番”。这里指唐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②相:互相。③禾黍:谷物、庄稼。④角角:雉鸣声。【解读】安史之乱后,唐朝西北边防空虚,吐蕃占领凉州,朝廷无力收复失地。诗人有感于此,愤而赋诗,表现了对国势日下的忧虑。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的现象。女为胡①妇学胡妆,伎②进胡音务③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④。——[唐]元稹:《法曲》【注释】①胡:中国古代对北边或西域民族的称呼。②伎:古代称以歌舞为业的女子。③务:从事,致力。④纷泊:纷纷落下,飞扬。泊:停留。【解读】这首诗反映了经过长时间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慕胡俗、着胡装、用胡器、好胡乐、喜胡舞已经成为唐代城市社会生活的一种时尚。三、问题解答1.材料研读想一想:使用筒车的好处是什么?节省人力,提高效率。2.课后活动(1)说一说:这则材料反映出了什么样的景况?水路运输发达,港口码头往来船舶众多,商品交流繁盛。(2)诗歌赏析①诗句中的“蕃”“胡”,指的是什么?“蕃”是我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胡”是我国古代对北方和西部各族的称呼。②上引诗句反映出怎样的社会情况?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耕作技术,种植谷物,同时少数民族的音乐、饮食、服装、骑马等也在唐代广为流传,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3)查一查,看看这一时期还有什么值得关注的科学技术成就?这是一道开放题,既可列举教材中写到的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唐朝发明曲辕犁和筒车等科技成就,也可以列举从其他渠道查到的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如雕版印刷术的发明、火药的发明、僧一行测量子午线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