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重难点分析遣唐使中日文化交流是本课的重点内容,而遣唐使是当时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教材主要从次数之多、规模之大以及学习内容之广三个方面进行了概括性叙述。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上海世博会日本仿造遣唐使团乘坐的“遣唐使船”设问并说明。同时,结合教材插图《弘法大师行状绘词》,让学生体会使节的路途艰辛。“影响”是教学难点。教师可结合教材正文、《相关史事》、日本钱币及《课后活动》,进行列表总结,并用相关图片、地图、文字资料说明唐文化对日本文化发展的影响。学习门类学习内容及影响制度学习唐朝制度,进行大化革新教育设立大学,完善学制建筑日本的都城平城京仿照唐朝长安城、唐招提寺文化参照汉字,创制日本文字生活风俗饮食、服饰、茶道等端阳节、七巧祭、中元节、重阳节登高等鉴真东渡鉴真东渡是本课重点之一。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介绍鉴真东渡日本,受到日本朝野热情款待,并在日本传授佛经、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中国文化,直至圆寂的情况。关于《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先请学生按照自己的观察进行描述,再提问学生:鉴真为什么双目紧闭?由此引出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才获成功,途中所遇困难难以想象,致使双目失明。然而鉴真没有屈服,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依旧东渡日本,培养学生为实现目标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玄奘西行玄奘西行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教材从玄奘西行的经历和玄奘西行的贡献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玄奘西行的经历包括三部分:一是西行取经经历,二是天竺游学经历,三是回国后的译经生涯。教师可利用教材《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指导学生找到长安、河西走廊、西域、天竺等几个重要地点,再结合地形突出玄奘不畏艰险、历尽磨难西天取经的精神。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家喻户晓的《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玄奘西行的贡献:一是取经、游学、译经,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玄奘口述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中亚、印度半岛、西域等地100多个国家的历史,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二、问题解答1.问题思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都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是如何面对重重困难的?鉴真东渡,前后6次,用了12年,困难重重,但他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终于成功。玄奘西行路途遥远,他不畏艰险,历尽磨难,为追求真理,坚韧不拔,意志坚定。2.课后活动(1)日本文字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它们的创制,与汉字有直接关系。请查找相关材料,加以说明。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唐朝时,随遣唐使来华的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标音表意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文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2)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议一议:这些文物反映出了什么?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非洲黑人俑等文物反映出唐朝与阿拉伯地区、欧洲和非洲都有交往。(3)尝试查阅资料,看看同一时期(唐朝)的欧洲、非洲和美洲,处在怎样的发展水平。本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应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对唐朝时期世界上其他文明多作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