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重难点分析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从原因、经过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叙述。“原因”这一部分,教材讲了三点:一是唐玄宗后期朝政的腐败;二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尖锐;三是内轻外重局面的形成。关于朝政腐败问题,教师可指导学生把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措施进行对比,特别是用人方面的不同,通过比较即可以了解安禄山等节度使势力发展与唐玄宗的识人用人的密切关系。玄宗统治后期,重用善于逢迎的李林甫,任用边将安禄山等掌管重兵,种下了安史之乱及藩镇跋扈的祸根。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代为右相,他身兼40余职,妒贤嫉能,结党营私,生活奢侈。杨国忠所作所为,引起公愤。故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关于内轻外重局面的形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障碍。所谓“内”与“外”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势力关系的一种形象描述。当中央政府软弱而地方政府强硬的时候便是“内轻外重”。唐朝“内轻外重”局面的形成与节度使的设置密切相关,而节度使的设置又与边疆的形势有关。为了防御外来的强敌,保障边陲的安全,节度使的权力不断扩大。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逐渐发展成为割据势力。“经过”这一部分,可让学生以故事形式,也可让学生以课堂剧的形式再现事件过程。讲述或表演时需要讲清事件的时间(755—763年),叛乱的首领(安禄山、史思明),起兵的地点和攻占过的重要地点(范阳、洛阳、潼关、长安),平叛的主要将领(郭子仪、李光弼),以及叛乱的性质(企图夺取唐中央政权)。“影响”这一部分,重点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说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二是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关于经济破坏,提供相关史料,学生可以直观认识。如:安史之乱前,全国户数890多万,乱后仅剩190多万。北方黄河流域所受破坏最重,“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卷一二○《郭子仪传》),锋镝余生的人民甚至“以纸为衣”(《旧唐书》卷一九五《回纥传》),几乎整个黄河流域,一片荒凉。关于藩镇割据,要讲清“藩镇的割据性”,说明一些藩镇在行政、财政、军政以及节度使职位的继承等方面各行其是,不受中央节制。所以,它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是独立的小王国。藩镇割据局面阻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削弱了中央的兵力和财力。特别是到了唐朝后期,朝政更加腐败,农民起义爆发,中央政府彻底丧失了对藩镇的控制,唐朝最终走向了灭亡。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是本课的重点。教师要帮助学生厘清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关于黄巢起义,教材重点讲述了起义爆发的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进行分析,进行归纳总结。同时,要强调黄巢起义的影响,农民战争瓦解了唐王朝,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但并未使之灭亡。唐朝是在农民战争已经失败20多年之后,被农民军的叛将、唐的节度使朱温所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讨论唐朝灭亡的原因。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首先,教师可利用教材《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向学生讲明,黄河流域的五代是相继建立的;而十国除北汉外,都在南方,是先后并存的。其中,前蜀和后蜀、吴和南唐是前后相继的。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突出特点是政权分立。其次,要说明统一趋势势不可当。这是因为,尽管南北双方在政治上处于分立割据状态,但南方相对稳定,双方在经济上依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既有直接的商业往来,又有以“朝贡”和“赐予”为主要形式的官方贸易,这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为全国的统一准备了条件。二、史料解读寂寞天宝后①,园庐但②蒿藜③。我里④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唐]杜甫:《无家别》【注释】①天宝后:指安史之乱爆发以后。②但:只,仅。③蒿藜:泛指杂草。④里:街坊。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解读】《无家别》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诗中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单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他也无人可以告别,无家可别的悲痛溢于言表。主人公回乡之后,看到家乡面目全非,一片荒凉,于是抚今忆昔,诉说了家乡的变化,既表现出战乱对社会的巨大冲击,又表达了主人公触目伤怀的悲凉心情。三、问题解答1.材料研读想一想:这场战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尤其是广大北方地区田地荒芜,十室九空;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2.课后活动(1)下列各项,哪些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请在□内画“√”。√皇帝荒废朝政发生严重灾荒杨贵妃得宠√节度使权力膨胀农民负担过重√军队战斗力薄弱(2)想一想: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愿望?这首诗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画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