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同步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明清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清朝时期西藏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下列符合清朝与西藏关系史实的是( ) A.设驻藏大臣 B.设伊犁将军 C.设乌里雅苏台将军 D.多伦会盟 2.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它常盛常新。在印度尼西亚某市有这样一副对联:“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此联称赞的是( ) A.张骞通西域 B.郑和下西洋 C.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 D.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3.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西汉时期,中央政府便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清朝乾隆时期管理新疆的措施是设置( ) A.伊犁将军 B.盛京将军 C.驻藏大臣 D.乌里雅苏台将军 4. 周恩来说:“清代以前,不管是明、宋、唐、汉各朝代,都没有清朝那样统一。”下列哪项不属于清朝前期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 ) A.设立辽阳、岭北行省,加强对西北的管理 B.设置台湾府,加强海防 C.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 D.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乱 5. 戚继光是明朝著名的抗倭英雄。下列诗句中,表明他消除倭患的决心和意愿的是( )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C.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D.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6. 明朝时,有人恭维皇帝“为世作则”,因为古汉语中“则”与“贼”同音而遭斩;清朝时,有人因写了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被统治者认为是在讽刺朝廷而被杀。这反映了当时( ) A.统治者重视科举制度 B.士人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 C.统治者设立廷杖制度 D.统治者大兴文字狱 7. “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 ) A.魏晋以来权贵子弟把持高官 B.隋朝时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C.唐朝时将诗赋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D.明清时采取八股取士的弊端 8. “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作者批评的是( ) A.秦朝的“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明朝的八股取士 D.清朝的文字狱 9. 清朝时期,西藏用灵童转世的办法确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人。为了避免纷争,清朝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中签的灵童,经清政府批准,才能成为新一代的达赖或班禅。这表明金瓶掣签制度( ) A.明确了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的平等地位 B.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转世的任授权力 D.划分了达赖、班禅的管理权限和管理区域 10. 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 A.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战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C.经济文化繁荣 D.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11. 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应该是( ) 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文化专制的强化 D.专制集权的加强 12.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这一评价的史实依据是( ) A.抗击金军,收复了许多失地 B.抗击倭寇,维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 C.辅佐燕王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 D.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13.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中写到:“乾隆盛世是逆人类文明主流的产物。皇帝是整个国家的神经中枢,官僚体系的精神状态就是皇帝一个人精神状态的放大。”材料的主要意图是( ) A.谴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B.提示封建专制违背民主潮流 C.批判乾隆盛世的虚假性 D.抨击封建思想对人们的毒害 14. 中国古代政治史就是一部君主专制强化史。下列加强君主专制措施开始于明朝的是( ) ①郡县制度 ②科举制度 ③行省制度 ④厂卫特务制度 ⑤废除丞相制度 ⑥八股取士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③④⑤⑥ D.④⑤⑥ 15. 当西方各国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中华文明却日渐落伍。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有( ) ①专制皇权高度加强 ②农业仍然是经济的主体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实行闭关政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16题10分,17题14分,18题16分,共50分) 16. 我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此后历朝历代不断强化。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明朝、清朝的建立者分别是谁? (2)为进一步强化皇权,明朝废除哪个中央官职?清朝在中央增设什么机构?始于哪位皇帝? (3)为加强思想控制,明朝、清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共同危害? (4)明清时期,我国历史发展显著的社会特征是什么? 17. 选官用人是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中兴以人才为本”,自古有“得人者昌”“失贤者亡”之说。因此认真总结中国古代选官用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zān fǔ)望之继世。孤寒失之,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二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gòu)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三 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廖燕《明太祖论》 (1)材料一中“科第之设”是指哪一制度的创立?创立标志是什么? (2)材料一中“科第之设”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述“科第之设”的历史作用。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 西汉(2年) 西晋(280年) 唐代(742年) 宋代(1080年) 北方 965 149 493 459 南方 111 65 257 830 材料二 据《岭外代答》《诸蕃志》等书记载,当时和南宋通商的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宋商泛海外出10余个国家进行贸易。在进行海外贸易的同时,中国海船还起到了沟通、传播和融合中国与阿拉伯、印度等古代文明的交流作用,意义重大。 材料三:乾隆年间,“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遂以“民欲易器,洋商借处,必致滋事”为由,继续实行“海禁”…… (1)从材料一中你可以判断我国宋朝时期的经济重心在哪里?试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在主要港口设立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得到很大的发展,请从经济和科技等方面分析其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归纳清政府实行“海禁”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禁”政策的影响。 (4)要发展经济,你认为应具备哪些条件?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BAAC 6-10DDCCB 11-15DDBDD 二、非选择题 16. (1)朱元璋、皇太极。 (2)丞相。军机处。雍正帝。 (3)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大兴文字狱。影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社会的危机并存。 17. (1)科举制度。隋炀帝设立进士科。 (2)分科考试,择优录取。(以才能为选官标准) (3)科举制度是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它的出现表明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已从推荐考察转变为以考试为主。通过较为公开公平的考试,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答出其中2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4)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人才,阻碍了社会进步。(言之有理即可) 18. (1)南方(长江流域)。因素: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经济因素:北人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市舶司。原因: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的发达提供了丰富的海外贸易产品,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北方,泉州等海外贸易港口繁荣,国内商业活跃;科技方面:造船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广泛使用。 (3)原因: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主权受到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4)国家安定、统治者正确的政策、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等。(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