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浮沉条件2、知道密度计、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物体浮沉条件教学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2、运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在实验中学会研究,初步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教具准备:密度计,潜水艇模型,自制热气球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你知道俄罗斯和“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吗?假如把打捞沉船的任务交给你,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投影图片,引入新课。二、进行新课1、物体的浮沉条件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做出力的示意图。上浮、悬浮、下沉、漂浮。学生作图,教师分析讲解。上浮:F浮>G物悬浮:F浮=G物下沉:F浮<G物漂浮:F浮=G物注意:物体上浮的最终状态是漂浮。2、研究影响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因素探究:探究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下沉、上浮或悬浮,即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演示实验:将鸡蛋放入浓盐水中,逐渐加入清水,使鸡蛋悬浮在盐水中。改变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的位置,观察鸡蛋悬浮时的状态。分析鸡蛋悬浮在盐水中的受力情况结论: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时,满足:F浮G物研究物体的下沉、上浮条件在盐水中加入,可使鸡蛋上浮。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上浮时受力情况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时,满足:F浮G物在盐水中加入,可使鸡蛋下沉。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下沉时受力情况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时,满足:F浮G物分析讨论得出物体漂浮时的条件:分析鸡蛋漂浮在盐水中的受力情况结论: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时,满足:F浮G物状态漂浮悬浮沉底上浮下沉力的关系F浮=G物F浮=G物F浮F浮>G物F浮密度的关系ρ液=ρ物ρ液=ρ物ρ液<ρ物ρ液>ρ物ρ液<ρ物3、问题:产生漂浮和悬浮的条件都是F浮=G,它们有区别吗?启发思考:两种情况下v排与v物关系不同教师分析讲解。(“三状态”:漂浮、悬浮、沉底。“二过程”:上浮、下沉)有比较深的认识。)ρ二、浮力的应用人类利用浮力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最初可能从抓住漂浮的树木免于灭顶之灾得到启示,而抱住或骑在一段树干上顺水漂流。这是人类最早的航行,利用了密度小于水的木材受到的浮力。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利用物体浮沉的例子吗?投影:(1)、万吨巨轮在大海上航行;(2)、潜水艇在水中潜行;(3)、飞艇在空中遨游等动画。问题:它们是如何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来工作的?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教师介绍:轮船:原理:利用空心法制成强调:排水量:就是轮船装满货物时排开水的质量。轮船漂浮在水面上。F浮=G物=mg2、潜水艇原理:通过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上浮和下潜的。悬浮时,F浮=G物=mg气球和飞艇气球里的气体密度小于周围空气的密度,它可以漂浮在空中4、密度计密度计是用来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它是利用漂浮条件工作的。5、打捞沉船在沉船下部用结实的钢带将其托住,在钢带的两端固定浮筒,现在浮筒中注满水,使筒沉到船附近与钢带结合,然后排出筒中水,水的浮力就把筒和船一起推向水面。三、小结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四、作业布置补充题目五、板书设计7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