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案例名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成为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授课学校: 浙江省上虞市实验中学 授课老师: 秦娥 指导教师: 孟海明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的用法。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投影显示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读读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教师自然地导入新课。然后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渊明,并简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合作学文: 第一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2、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并结合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 3、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随机抽查学生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 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1、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教师巡视) 3、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教师注意点拨。若无人会,则由教师解答。 4、学生再次对课文进行翻译。 第三步、三读课文,“时空连线”,深化理解。完成教学目标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师问:同学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们想不想到桃花源? 生:美,我很想去。师:那好。现在啊,这间教室就是桃花源,你们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电视节目主持人。我们下面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现在我对村民现场采访。 然后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访了以下问题: 1、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我们这里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正气,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正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逃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时间长了,我们就不再出去了。) 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我们这儿的人都很勤劳,很朴实,还有,我们很好客。 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1、我们桃花源风景优美。2、我们桃花源民风淳朴。3我们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4、我们桃花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第四步、品位研读 ,主题探究,完成教学目标4: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请学生思考: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为什么?请找出根据。学生交流,得出结论,桃花源只是作者虚构的故事,它表现了作者的社会理想,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总结全文。结合现在社会安宁的局面,适当点评。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1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8张PPT)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多媒体教学课件第五单元第21课 桃花源记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晋)归园田居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满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其诗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桃花源记陶渊明Next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翻译下列句子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不足为外人道也。探究:探索研究;探寻追究考证: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陶 令 不 知 何 处去,桃 花 源 里 可 耕 田毛泽东再 见!上虞市实验中学秦 娥eH 回卫H中广21世纪数痘27世纪数育www.11210298347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桃花源记》视频课堂教学实录(超超级精品).avi 《桃花源记》视频配套教案.doc 《桃花源记》视频配套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