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2张PPT)第25课 石壕吏21世纪教育网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课件石 壕 吏杜甫一、读一诗,识一作者二、品一诗,悟一时代三、析一诗,学一写法四、学会背诵学习目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 一、读—诗, 识—作者请分别以老翁、老妪的口吻,复述故事二、品—诗,悟—时代哪一组的复述更贴近原文,找出具体细节处进行评价?二、品—诗,悟—时代故事中老翁、老妪,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故事中还有哪些人?作者为什么只详写老妪?三、析—诗,学—写法对比《望岳》《春望》《石壕吏》,说说你对杜甫思想情感、诗作风格的了解四、拓展“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别林斯基 【俄 文学评论家】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五、当堂检测1、背诵全文(想象画面)2、请以吏的口吻改写故事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石壕吏杜甫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诗作,了解作者的情感。2、 品味诗作,感悟时代。3、 分析诗作,学习从不同人物角度叙述事件。4、 学会背诵教学重点:1、 品味诗作,感受安史之乱人民生活的苦难。2、 分析诗作,学习从不同人物角度叙述事件。教学难点:1、 对杜甫思想情感的把握。2、 诗人诗作风格的归纳。教学方法:1、 小组合作、展示(“先学后研”)。小组根据预习任务,分组展示。展示过程中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达成共识。2、 课本剧表演,学生评析。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 导入有人说,“安史之乱”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这位诗人就是——杜甫。他的诗作因为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状况,也被称为“诗史”。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他的两首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石壕吏》,感受杜甫诗作为诗史的魅力。下面先请第一组,带领我们温故知新。2、 温故知新1、 古诗的分类2、 《三吏》《三别》3、 写作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究竟要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有请下一组带领我们一起学习课文。3、 读——诗,识——作者1、 齐读,正音、重点词“逾、戍、新、妪、咽”注音、释义。2、 学生轮流串译。通过串译我们了解到诗人以自己眼光写下了在石壕村的所见,如果同一件事从不同角度来看,又会怎样?请下两组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我们复述课文。4、 品——诗,悟——时代1、 请分别以老翁、老妪的口吻,复述故事。(课本剧表演)2、 哪一组的复述更贴近原文,请找出具体细节处进行评价。(如:扣住“老翁”逾墙时的心理,加强控诉的力量;“如闻泣幽咽”是谁在幽咽?哭时的内心世界。)诗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下面我们还是回归到课文中,一起又感情的朗读课文,跟随作者,再回到那个苦难的年代。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配乐)这真是一个悲惨的家庭。作者借一家的悲惨遭遇写出了一个时代的悲剧。这种写法叫“以小见大”,七年级我们也学过一篇用这种写法来反映战争的课文——《最后一课》。虽然文体不同,但它们都给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下边我们有请第五组给我们分析前两组表演的老翁和老妪及其他人物形象。5、 析――诗,学――写法1、 故事中的老翁、老妪,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 故事中还有哪些人?3、 作者为什么只详写老妪?感谢杜甫,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时代的画卷,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杜甫两首诗,请最后一组,给我们归纳作者的情感变化及作品的风格。6、 拓展对比阅读《望岳》《春望》《石壕吏》,说说你对杜甫思想情感、诗作风格的了解。(随着唐朝由盛而衰,诗人由个人理想主义而转为了对人世艰辛的关注,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7、 全文小结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郭沫若8、 当堂检测1、 背诵全文(想象画面)2、 以吏的口吻,改写故事。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石壕吏》教案.doc 《石壕吏》视频课堂实录.rmvb 《石壕吏》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