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组: 主备: 备课时间 课题:日本 课型: 新授 使用者: 教学 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 1、通过对日本地理位置、领土组成、人口的认识,知道日本地狭人稠。 2、了解日本在开发自然和保护环境方面的可取之处。 3、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了解日本文化特色及与中国的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 1、了解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学会分析自然现象的主要成因。 2、认识日本工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学会列举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情感目标): 1、通过对日本地狭人稠的岛国经济的学习,正确认识经济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关系,树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 2、通过对日本文化发展的认识,加深对文化特色含义的理解,培养全面看问题的辩证观点。 重点 难点 1、日本地理位置、领土组成、主要的自然环境特征; 2、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特点; 3、日本的文化特色。 4、在地图上落实日本地理位置、领土组成、主要工业城市; 5、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成因。 教学方法: 教法:读图导析法。 学法:读图导学法。 课前 准备 课件等资料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1、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实景图片—日本有代表性的山峰富士山和漫山遍野的国花樱花,让学生观察猜想,这是哪个国家的代表事物? .2、新课教学: (一)地狭人稠 (1)关于日本地理位置、领土组成、主要的自然环境特征:可由学生用颜色笔在地图上勾画或让学生上讲台指示挂图找地名,也可用多媒体点击出要找的地名以加深学生印象。 (2)教师展示有关日本的人口和面积的资料,引导学生根据人口密度公式算出日本的人口密度,并展示中国的人口密度与面积,通过对比,让学生讨论应得出什么结论? 3.日本的自然环境: 多山的地形、火山地震频繁: 在七年级上册的“六大板块示意图”上找出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找出日本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的位置。可采用多媒体动画形象地描绘出“板块推移—多火山地震—山地隆起”的过程。阅读资料“富士山”,加强学生印象,补充日本国的两个别称:“地震国”和“世界火山博物馆”。 4.(1)海岸线曲折多港湾:可根据教材P61图C,学生通过读图掌握日本主要港口—横滨和神户。 (2)温湿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多台风:教师展示材料:可用纬度相近的东京和北京的气温、降水资料进行比较。在教法上,可向学生出示统计数据并让学生计算气温年较差,计算两地年降水量差。或者投影自行设计的东京和北京的降水柱状图和气温曲线图并辅之以学生读图—计算—得出结论。最后补充说明:在此气候条件下,森林资源丰富,漫山遍野的樱花是日本的国花。 5.(二)岛国经济 (1)关于日本农业经济特点:可以联系日本的地形特点进行,直接分析农业基本情况—地少人多,农业发展有何特点? (2)工业发达:讲述日本的工业时可先由学生列举所见到的日本生产的电子、家用电器、汽车等产品或品牌,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强调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 (3)矿产资源匮乏:国内铁矿、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大量原材料需要从国外进口。进一步说明日本发展工业和经济的不利因素,加强学生的疑惑感,激发求知欲。附日本主要工业原料进口量占原料需求总量的所占百分比。由学生探讨日本经济发达的有利条件,采取小组讨论、综合得出:点明日本“进口一加工一出口”型经济类型及贸易对象。 (4)主要工业带:可根据教材P63图G,总结日本工业布局的特点。分析日本利用自然环境的优势,克服能源不足的弱势,发展经济的典型实例。 (5)对外贸易:发达,贸易伙伴—美国、中国大陆、韩国、中国台湾等。两大贸易港口—横滨和神户。 (三)文化交流 (1)文化特点:可参照我国隋唐时历史,如鉴真东渡、派遣唐使等,表明日本文化受我国文化影响大,也可适当说明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和意义。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并与本国国情密切结合,展现民族特性,形成鲜明的特色。 (2)文化发展:日本的本土文化在世界上非常有影响。 (四)人口与城市 观看自然景观视频,初步了解日本这个国家。 2.可根据教材P61图C,学生通过读图掌握日本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四大岛屿组成,通过比较,了解到本州是最大的岛屿。通过日本的陆地面积和人口,算出人口密度约为336人/平方千米,中国人口密度约为135人/平方千米外,日本人口密度约为中国人口密度的2·5倍,从而得出“地狭人稠”的认识。 3.结合板块构造学说,说明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在图上找出日本最大的平原:关东平原。四大岛屿的位置,需说明的是:日本多山的地形和狭窄的平原为其短小湍急河流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引导学生由此推断出日本的水能资源丰富。 4.根据所给资料,分析日本的气候特点。 得出结论:东京冬季较温和,夏季较凉爽,气温年较差较小,降水量较丰沛且季节分配较均匀。因此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 完成课本活动: 读图8-3,说明日本樱花盛开时空变化的规律。 结论:与纬度位置有关。 了解日本是一个森林覆盖率很高的国家。 结合日本地形特点:人多地少。了解日本农业发展特色:精耕细作,科技含量高,现代化水平高。 6.阅读教材,了解日本的经济地位。 7.阅读8-4图和教材内容,分析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由学生探讨日本经济发达的有利条件,采取小组讨论、综合得出: 岛国多优良港湾,海运便利,科技发达、劳动力素质高、管理经验先进等。 不利条件:矿产资源缺乏,依赖国际市场 识记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 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 学生分组,参照8-7日本工业分布图,探究日本工业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结论:,集中在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 便于进口原料,出口工业产品。 阅读教材,了解日本东西交融的文化特点。 了解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渊源。 阅读教材,学生自学为主,注意在地图上找出主要城市的位置。 东京 京都 奈良 横滨 神户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教学提纲(板书): 一、地狭人稠 1、位置及领土组成 2、多山的地形、火山地震频繁 3、海岸线曲折多港湾 4、温湿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多台风 二、岛国经济 1、农业经济特点 2、工业发达 3、主要工业带 4、矿产资源匮乏 5、对外贸易 三、文化交流 1、文化特点 2、文化发展 3.主要城市 3、课后活动: 收集日本城市风光照片、明信片,举行班级或年级展览。学生可从画报、图册、邮票、互联网等多渠道收集,而后整理展出。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教学反思 本课让学生了解了日本的位置、地形、气候、工业、经济、文化等特点,让学生通过对日本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通过对日本地狭人稠的岛国经济的学习,让学生正确认识经济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关系,树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通过对日本文化发展的认识,加深对文化特色含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辩证观点;通过收集日本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资料,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本节课起到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