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 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认识“寓、则”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等8个字,会写“亡羊补牢、劝告”等5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3.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词语“赶紧、焦急”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2.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词语“赶紧、焦急”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比较句子的不同,能体会词语“赶紧、焦急”在句子中的作用。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1.认字。教学本课时,倡导在语境中识字。相机强调“钻、叼”的读音,点拨“街坊”的“坊”读轻声。还可以利用熟字识记,如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土+方=坊”;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房——坊”。此外,本课“寓、圈、叼、坊、疲”等字形旁表意、声旁表声的特点比较明显,可以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 2.写字。本课要求会写8个字。上下结构的字中,“牢、筋”上小下大,“告、丢”上宽下窄,第二横要写长一些。左右结构的字“钻、劝”都是左窄右宽,要指导学生把握各部分的比例。笔画较少的字,宜写得宽松一点;笔画较多的字,要注意疏密均衡。 阅读理解 本课的寓言故事简短,情节之间联系紧密。教学时,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梳理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是理解本课内容的重要方法。要通过品词析句,让学生在比较、揣摩中,体会人物的心理,进一步加深对寓言中人物形象的认识。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读好人物对话和表示动作的语句,读出故事情节的变化。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由扶到放,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 2.搜集并阅读自己喜欢的一则寓言故事。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寓、则”等15个生字,会写“亡、牢”等8个字,会写“亡羊补牢、劝告”等5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3.通过朗读,比较句子的不同,体会句子加上“赶紧”后的好处。 4.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亡羊补牢”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寓意。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趣导入,引出新课 活动1 欣赏图片,猜故事名 1.出示图片。 课件出示 《狐假虎威》《坐井观天》《掩耳盗铃》《画蛇添足》图片。 2.导入:同学们,你们能猜出这些图片出自什么故事吗?从这四个故事中,你分别明白了什么道理? 3.导学:《狐假虎威》《坐井观天》《掩耳盗铃》《画蛇添足》这些故事简短有趣,又含有深刻的道理,我们称之为“寓言故事”。 课件出示 寓言就是通过讲一个简单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的文章。 活动2 出示课题,相机识字 1.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则寓言故事。 2.板书课题,相机识记“寓”和“则”两个生字。 (1)读准字音:“寓”读yù,是整体认读音节;“则”读zé,是平舌音。 (2)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教师相机点拨。 3.揭示题目,质疑导学。 (1)出示第一则寓言的题目:《亡羊补牢》。 (2)指生读故事的题目。 (3)学习生字“亡、牢”。 ①“亡、牢”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它们吗? ②交流识记方法。 减一减法:忙-忄=亡。 字源字法:出示“牢”的字理图。 课件出示 甲骨文的“牢”字,像一头牛被关在栏圈中。本义是关牲畜的栏圈。 (4)齐读课题。 (5)质疑课题:“亡羊补牢”是什么意思?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操作指导 以看图片猜故事引入时,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简单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及故事揭示的道理。随课题识字时,可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教师再适当点拨,便于分散识字难点。 板块二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活动1 初读课文,识字正音 1.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记自然段序号。 3.同桌互读课文正音。 活动2 多种形式检查字词 1.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请小老师领读。 课件出示 寓言 二则 亡羊补牢 羊圈 钻进去 叼走 街坊 后悔 从此 2.开火车读词语。 3.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做摘苹果的游戏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 寓 则 亡 牢 圈 钻 叼 坊 悔 此 活动3 读好句子,相机正音 1.课件出示相关句子,指导读好重点句。 课件出示 (1)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2)他很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2.学生读句子。 3.教师相机强调“街坊”中的“坊”读轻声,“钻进去”中的“钻”读zuān,“叼”读diāo。 活动4 朗读课文,梳理内容 1.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2.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 (1)课件出示,学生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 课文中的养羊的人丢了______次羊,最后他把羊圈________,结果________。 (2)自读整理。 操作指导 此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读通课文,通过自读、同桌互读、多种形式检查等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识记情况。采用填空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只要学生说出大意即可,然后教师再相机指导。在学习生字时,避免脱离语境,可采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方法。 板块三 再读课文,随文识字 活动1 结合学习卡,理解内容 1.出示学习卡,自主学习。 课件出示 阅读思考:想一想养羊的人在两次丢羊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想法 做法 结果 对养羊人的评价 第一次丢羊后 第二次丢羊后 2.小组交流,完善学习活动卡。 3.教师相机巡视指导。 活动2 汇报交流,导学第一次丢羊 1.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补充。 2.教师相机导学,出示重点句子。 课件出示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1)“圈”是多音字,在本课读juàn,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 (2)学习生字“钻、叼”。熟字加偏旁法:钅+占=钻。形声字记忆法:“叼”左边的口字旁表示用口来叼,右边的“刁”表示生字的读音。 (3)齐读句子。 课件出示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4)交流:“街坊”指的是什么?(邻居)“坊”是本课的生字,你有好办法记住它吗?(加一加法:土+方=坊。换一换法:房——坊。) (5)街坊劝告时应该是怎样的语气?请你试着来劝一劝这位养羊的人吧! (6)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人物对话: ①点拨:街坊是用劝告的语气说的,朗读时要表现出邻居对养羊人的关心。“赶紧”强调事情的紧迫,“修一修、堵上”是告诉养羊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因此这几个词语要加重语气。“吧”是语气词,应读出劝告的语气。 ②用对比的方法:先去掉语气词“吧”读一读,再读一读原句,在比较的基础上再读,帮助学生加深体会。 ③加上不同的提示语引读,如,街坊(着急地、担心地、关心地)劝他说:“……” (7)启发思考:听了街坊的劝告,养羊的人心里是怎么想的? 预设:羊都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真是多此一举。不就是一只羊吗?没什么大不了的。 (8)提问:养羊的人会用什么样的语气来回答呢?(无所谓,毫不在乎。) (9)交流:街坊劝告他,他听从了吗?(没听从)他是怎么说的?(“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怎样能读好这句话?(点拨:养羊人用反问的语气拒绝别人的好意,朗读时,要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样子。“干什么”应读重一些,语调上扬。) (10)指名分角色读一读对话,然后在小组内表演对话的内容,相互评议。 3.交流:这个养羊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吗? 4.过渡:好心的街坊来劝说,养羊的人却不听劝告,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活动3 汇报交流,导学第二次丢羊 1.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补充。 2.教师相机导学: (1)出示重点句子1: 课件出示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①指名读第4自然段,师生评价。(要突出两个“又”字。) ②这两个“又”字说明了什么?联系第1自然段想一想。(两个“又”字更能体现养羊的人不修羊圈带来的后果,而且能突出丢羊的原因都是一样的。) ③齐读第4自然段。 (2)过渡:两次丢羊后,养羊的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 出示重点句子2: 课件出示 他很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①你能体会养羊的人现在的心情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抓住“后悔”“现在修还不晚”来体会养羊的人认识到自己错了。) ②学习生字“悔”。 “换一换”法:海——悔。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后悔”。联系生活实际,想想后悔的经历。 出示重点句子3: 课件出示 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④读一读,说说养羊的人是怎么做的。 ⑤相机学习“此”。熟字比较法:比——此。“减一减”法:些-二=此。 ⑥读一读,说说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 他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预设:第二个句子中的“赶紧”一词说明事情紧迫,养羊的人行动很迅速;“堵上、结结实实”说明养羊的人很认真,把羊圈修得很好。 ⑦指导朗读句子: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指导学生重点读好“赶紧、堵上、结结实实”。“赶紧”说明养羊的人行动很迅速,“堵上、结结实实”,说明养羊的人很认真,把羊圈修得很好,这几个词语应强调。 (3)小结:养羊的人终于听取了街坊的劝告,修补了羊圈,结果——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4)指导朗读,体会成语的意思。 (可以将养羊人第二次丢羊后的所想所为与第一次丢羊后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引导学生抓住养羊人的语言进行对比朗读,让学生在对比朗读中体会养羊人两次丢羊后心理和态度的变化,从而更深入地体会成语的意思。) 操作指导 借助学习活动卡交流理解课文内容时,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让学生在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表演等方式进入课文角色,感悟养羊的人因后悔而及时改正错误的做法,体会成语的意思。同时,借助语境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并提供给学生运用的机会。 板块四 联系生活,感悟寓意 活动1 合作表演,训练语言 1.语言训练:当养羊的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这时街坊会怎么说,养羊的人会怎么回答。 2.同桌合作表演后,教师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思考: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深入学习了课文内容后,你能说一说“亡羊补牢”的意思吗?(羊丢了及时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5.小结:由此可见,像养羊的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________,就________。 课件出示 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活动2 拓展延伸,内化积淀 1.引学:“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四个字——“犹未为晚”。 2.导学: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大家交流一下。先和同桌小声说一说,再和全班同学分享。 操作指导 此环节要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与解题相联系,并抓住时机进行语言训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寓意。同时,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道理,从而促进学生成长。 板块五 比较字形,指导书写 活动1 朗读生字,明确要点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课件出示 亡 牢 钻 劝 丢 告 2.指名读,口头给生字组词。 3.指导学生观察每个生字的结构特点、笔画特点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交流书写注意事项,教师相机指导。 亡:独体字。笔画较少,宜写宽松点。第一笔点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横起笔在横中线上,稍长。 牢:上下结构,上小下大。第一笔和最后一笔都在竖中线上,“牛”的第二横要写长些。 钻:左窄右宽。“钅”的竖提不要穿过第三笔横。 劝:第二笔是长点,右边的“力”写得比左边高一些。 丢:第一笔撇写得短而平,第四笔横要写得长一些。 告:第一笔撇与“丢”的撇写法有区别,第四笔横要写得长而稳。 活动2 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1.教师范写学生认为难写的字,一边写一边强调重点笔画及书写要领。 2.教师强调写字时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学生临写。 3.同桌交流评价,对照总结后再进行书写。 4.全班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集体评议。表扬写得较好的同学,并让其和大家交流分享书写经验。 操作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对书写的要求是: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教师要明确设置本环节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学生通过认真观看教师示范,掌握重点字的书写要领,感受汉字的美蕴含在每一笔、每一画中。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焦、筋”等5个生字,会写“筋、疲”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重点句子,读好人物说话的语气。 3.通过朗读,比较句子的不同,体会句子加上“焦急地”后的好处。 4.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揠苗助长”的意思,体会寓意。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动画激趣,导入新课 活动1 观看动画,激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我们要看一个有趣的动画片,同时又能学到深刻的道理。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多媒体播放《揠苗助长》的动画片。 3.导思:你知道这个动画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活动2 揭示课题,质疑导学 1.过渡:这个故事就是揠苗助长。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导思:“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文中画出“揠苗”的意思。 操作指导 教学时教师从动画片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初步感受寓言故事的特点。同时,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读文的过程中画出“揠苗”的意思,增强读文的实效性。 板块二 学习生字,了解内容 活动1 学习生字,检测交流 1.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 2.出示生字。(带拼音读,去掉拼音再读。) 课件出示 焦 筋 疲 喘 截 3.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4.全班汇报,说一说自己认识了哪些生字,是用什么好方法记住的。 (1)加一加识字法:皮+疒=疲,肋+?=筋。 (2)换一换识字法:载——截。 (3)字源识字法:焦。(出示字源图) 课件出示 ①交流:对照插图,你能说说怎样才能记住这个字吗? 预设:上边的字形是一只小鸟,下边的字形是“火”字的演变,整个字就像小鸟在火上烤,这是多么令人着急的事。 ②教师点拨:“焦”是会意字。金文从火、从隹(鸟),用火烤鸟会烧焦之意。 (4)利用熟字比较记忆“喘”:端——喘。 活动2 检测词语,梳理课文 1.检测词语认读情况。 出示词语卡片:焦急 筋疲力尽 喘气 一大截 2.开火车读,齐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相机纠正字音。 4.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 古时候有个人,他________地想要禾苗快点儿长高,就把禾苗________,结果禾苗都________。 (1)先自己说说看。 (2)指名说。 (3)课件依次出示答案:焦急 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枯死了(引导学生齐读) 活动3 抓住关键,解释题目 1.导学:“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你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了吗? 2.学生汇报。 3.教师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1)在句子中,圈画出题目的意思。 (2)导思:结合句子猜猜“揠”和“助”是什么意思。 (3)齐读句子。 操作指导 此环节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生字的方式,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提高识字效率,并借助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课文主要内容,降低概括难度,巩固对词语的运用。 板块三 深入探究,品读课文 活动1 结合学习卡,学习交流 1.出示学习活动卡,自主学习。 课件出示 阅读思考:认真读《揠苗助长》,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起因 经过 结果 道理 2.小组合作交流,完善学习活动卡。 3.教师巡视指导。 活动2 汇报“起因”,体会那个种田的人的“焦急” 1.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补充。 2.教师相机导思:那个种田人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他当时的心情怎样?文中有一个词语直接写出了他当时的这种心情。你能把它找出来吗?(焦急) 3.自由地朗读第1自然段,找找哪些句子写出了那个种田人的焦急。 4.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 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1)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焦急”?(“巴望”是盼望的意思,说明他心里很焦急;“天天”说明他每天都去田边看。) (2)你能读出种田的人“焦急”的心情吗?(指名读) 5.过渡:种田的人多希望自己的禾苗快点儿长高,他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 课件出示 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1)禾苗真的没有长高吗?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句子,你有什么体会? 课件出示 比较句子:,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2)小结:禾苗在慢慢地长高,但在种田的人眼里却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他真是个急性子的人。 6.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1)读一读,比较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 比较句子:,他在田边转来转去。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2)指名读,谈体会。(第二个句子多了“焦急地”一词,更能体现出种田的人盼望禾苗快点儿长高的急切心情。) (3)理解“自言自语”,用“自言自语”造句。 (4)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要读出种田的人盼望禾苗长高的焦急心情。可通过换词比较感悟“巴望”一词。“一天,两天,三天”应读得越来越快,“一点儿、焦急、转来转去”等词语应重读,以表现种田人盼望、急切的心情。“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这句话是种田的人的自言自语,声音要稍低,表现出种田的人看到禾苗没有长高时的焦急心情和若有所思的情状。“得”读děi,是“需要”的意思。 (5)指名一边做动作一边读句子。 活动3 交流“经过”,了解拔苗过程 1.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补充。 2.相机导学:是啊,种田的人是那样焦急地巴望禾苗快点儿长高,他想出的办法是——(拔苗)。请你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找他是怎样拔苗的。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 (1)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①指名读,读的时候要强调“一棵一棵”。 ②随机提问:种田的人一边拔一边可能在想什么? ③引读:当中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时,种田的人在田里——(学生齐读句子)。 当肚子饿得咕咕叫时,种田的人在田里——(学生齐读句子)。 当种田的人汗流满面时,他还在田里——(学生齐读句子)。 (2)过渡:就这样,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①过渡: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动作,难怪会累得——筋疲力尽。 ②导学:(出示图片)看,你能说说种田的人都累成什么样了吗?累成这个样子就叫——筋疲力尽。 课件出示 一个人筋疲力尽的图片。 ③指导朗读:“终于”一词说明那个种田人想办法想了很长时间,应重读。“一棵一棵、一直”应重读,表明那个种田人拔苗用了很长时间,做得很辛苦。“筋疲力尽”语速应稍慢,表现种田的人累得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 活动4 交流“结果”,体会种田的人的心情 1.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补充。 2.相机导学:拔禾苗把种田的人累得筋疲力尽。但是,他回到家里,却一边喘气一边说——(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3.导思:你能想象种田的人当时的样子和心情吗?(种田的人当时很累,可是心里很高兴,因为他认为自己帮助禾苗长高了。) 4.指名读。 5.指导朗读:是啊!这个种田的人不但不知道自己错了,还很得意呢!谁来读出他的“得意”? (1)学生自读。 (2)教师指导:“累坏了”“总算”“一大截”等词语需要重读,这一句语速可适当加快,语调可稍高,表现种田人高兴、自以为是的心情。 (3)示范朗读。 6.过渡: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生读)禾苗都枯死了。 7.指导朗读:“禾苗都枯死了”一句中,“都”要读得稍重,突出结果,这一段可适当带着嘲讽的语气读。 8.总结: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故事。种田的人焦急地巴望禾苗快点儿长高,这是故事的起因;他去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这是故事的经过;禾苗都枯死了,这是故事的结果。 操作指导 教学时结合学习活动卡,指导学生学习。在汇报时紧紧围绕“焦急”一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来体会种田的人的内心活动,通过做动作的表演读、引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在诵读中体会种田的人急于求成的心理。 板块四 结合实际,体会寓意 1.导学:刚才我们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体会到了种田的人的焦急,我从你们的朗读中也感受到了他的焦急。可是,禾苗长高的事能急吗?现在,我们来看一段种子发芽成长的视频。看完后,请你来帮帮那个种田人,他应该用什么办法来帮助禾苗生长呢? 2.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补充。(“浇水、施肥、灭虫、除草”等方法。) 3.导学:文中的那个人犯了什么错?老师这儿有一个词语——(急于求成),他还犯了什么错?(违反规律) 4.交流: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那个揠苗助长的人说些什么呢?(你的这种做法是不对的,违反了禾苗的生长规律,这样急于求成反而会误了大事。) 5.导学:生活中有类似“揠苗助长”的事例吗?同学们一起讨论一下吧! (1)学生讨论。 (2)教师相机指导。 6.总结: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违反事物发展的规律,否则事情会失败的。 操作指导 寓言的道理是蕴含在故事的字里行间的,让学生理解寓意的要求不能过高,只需点到为止。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通过巧妙设计问题,引发思考,让学生初步感悟成语的意思。需要强调的是,教师不能硬性提炼“道理”,也不能让学生硬说道理,要避免陷入生硬说教的误区。 板块五 观察示范,指导书写 活动1 观察生字,明确要点 1.出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课件出示 筋 疲 2.说一说怎样才能写好这两个字。 筋:竹字头在上半格中间。“力”的横折钩起笔在竖中线上,“月、力”要相互靠拢。 疲:“皮”要写在病字旁的里面。“皮”的第一笔是横钩,第二笔是撇,第三笔是竖,第四笔是横撇,最后一笔捺要伸展。 活动2 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1.教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书写要领。 2.学生先描红,然后在田字格中练写两个。 3.投影展示学生书写的生字,进行评价。 操作指导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此环节要着重引导学生注意生字的间架结构,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1.以故事题目为突破口。这两则寓言的题目都是对故事内容的高度概括,抓住了故事题目也就抓住了故事的主要脉络。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故事内容理解题目,从而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在教学中注重采用多种方法指导识字,如字源识字、与熟字比较、在具体的语境中识字等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将识字、写字教学落到实处。 3.以读为主。整个教学中,“读”贯穿始终。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说”。 4.联系实际,理解寓意。注重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类似的现象,从而体会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