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等高线的判读》说课稿《等高线的判读》这一课题选自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的第三节,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整个说课共分为四个部分。一、说教材(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前面介绍地图知识的基础上,从如何反映地面的高低起伏出发,论述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通过这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面高度的表示方法,学会根据等高线判读山地的不同部位。本课的学习为下一节学习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以后阅读各类地形图和等值线图提供理论基础。(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地面高度的表示方法(2)知道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的关系2、能力目标:(1)通过读图分析,能总结和推导等值线特征。(2)能利用等高线判读山地不同部位。(3)能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地形坡度并应用于生活实践。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使之具有终身学习和建设祖国的基本文化素质。(三)说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1、重点: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的关系。密陡稀缓是等高线的重要特性,是学生的基本判读技能,也是指导不同地形区人们生活和生产实践的基本根据和判读其他等值线特征的重要依据,因此,确定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的关系为本节重点。2、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地不同部位。确定难点的依据主要有:(1)平原地区孩子对山地不同部位缺乏感性认识。(2)由于认知能力局限,学生较等高线将等高线与地形实体统一。(3)学生容易混淆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二、说教学方法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法:本课主要采用启发归纳、读图分析和对比讨论法。等高线的绘制比较抽象,因此采用启发归纳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对生疏的山地部位及判读,可结合教具模型,采用对比讨论与读图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教学手段:(1)山地模型,化抽象为直观,用于对比判读。(2)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形象直观优势,辅助教学目标的实现。三、说学法指导1、借助直观教具,弥补感性认识的不足。2、重视图文转化,进一步培养读图析图能力四、说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山地、平原等地形后,问学生,“地表是高低起伏的,如何在平面图上表示出来呢?”这样导入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教学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约需2分钟)(二)讲授新课步骤1:学习地面高度的表示方法。多媒体展示两种高度示意图(注意用两种颜色加以区分),由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后,明确地图上标注的高度数字是海拔。这种方法可提高学生的观察总结能力,激发表现欲,增强自信心,活跃课堂气氛。(约3分钟)步骤2: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多媒体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总结等高线概念,使学生对等高线及等高线地形图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约5分钟)步骤3:要求学生观察和讨论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这是本节的重点,为了明确重点和加深记忆,应辅以练习题加以巩固。在此,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得出当等高线最密集(即重合)时,表示陡崖地形。以及导出等深线等等值线概念,并启发学生得出等值线越稀疏,差异越小,等值线越稠密,差异越大的结论,为下面学习山地不同部位和今后其他等值线的学习作好铺垫。(这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高潮,约需10分钟)步骤4:山地不同部位的判读。展示山地模型,与学生一起说出山地不同部位,并插上标志牌以备学生对照。多媒体展示山地不同部位及其等高线示意图,要求学生对比模型讨论分析等高线特征,并加以区分和总结。尤其重点区分山脊和山谷的不同特征。(这是本节又一高潮,约需15分钟)(三)总结和巩固新知以练习题形式进行。(四)作业和下课PAGE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