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8.3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 一、单项选择题 1.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有( ) A.戊戌变法历时103天,谈不上有什么影响 B.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戊戌变法裁撤了冗官,减少了财政开支,提高了政府效率 D.戊戌变法训练了新式军队,建立了三支海军 2.某网站为纪念“百日维新”开展了大讨论。下面观点不正确的是 A.戊戌变法期间在为皇帝是光绪帝 B.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者是梁启超和康有为 C.戊戌变法最终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害 D.戊戌变法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 3.下列发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按发生时间顺序正确排列的是( ) A.戊戌变法、甲午中日战争、辛亥革命、《辛丑条约》的签订 B.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丑条约》的签订、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甲午中日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 D.甲午中日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4.近代化以经济上实行工业化,政治上实行民主化为主要标志,中国的近代化在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 ) A.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 B.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 C.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D.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5.“戊戌变法后,反对旧学,接受新学,要求民主的人越来越多”由此可见,戊戌变法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 6.张阿姨想利用网络查找一下“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她使用的关键词是“戊戌变法”。如果换一个关键词,最恰当的应是( ) A.百日维新 B.公车上书 C.戊戌政变 D.中外纪闻 7.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考试时,在保守派、洋务派、满清贵族、汉族读书人之间“竟然没有太大的分歧”这表明( ) A.学子已经不愿意再参加科举考试 B.科举考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C.科举考试遭到列强强烈反对 D.清政府已经无力维持考试费用 8.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是在 A.1904年 B.1905年 C.1906年 D.1907年 9.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书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本,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认为维新变法,最重要的是(?? ) A.培养人才 B.开办学校 C.废除科举 D.改变政制 10.清政府之所以废除科举考试制度是因为( )。 ①这时的科举考试制度培养不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②鸦片战争后,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西方,改革教育; ③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了新式学堂; ④清政府意识到要“科教兴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 11.中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一直延用至今,许多历史事件命名都与干支纪年有关,如甲午中日战争、辛亥革命等。下列事件命名与干支纪年有关的是( ) A.贞观之治 B.戊戌变法 C.洋务运动 D.五四运动 12.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的人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孙中山 D.毛泽东 13.下列关于维新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不正确的表述是(??? ) A.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C.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奏 D.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美梦 14.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杀害后,街头巷尾的人们议论纷纷。你认为符合事实的议论是( ) A.他是洋人的密探,卖国求荣 B.他是没地方可逃 C.慈禧太后杀的是贪官 D.他甘为变法而捐躯 15.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主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主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A.经济技术方面探索 B.政治制度方面探索 C.思想文化方面探索 D.军事强国方面探索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中国严重的内忧外患局面,日益暴露出通过科举考试所选拔的人才无裨国用,士子们所学的儒家经义不能救国,传统的教育制度因此发生重大变革.与西方入侵同时俱来的是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显现陈旧与落后,从而对科举制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新式学堂虽然培养出一批有实学的人才,但这些人才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取得做官资格,这必然损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限制了新式学堂的发展,在时势的危迫下,清政府于1905年宣布废止科举考试,科举制度的废除,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 根据材料,概况科举制度废除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 __①、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摘自《马关条约》 材料二:甲午战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给材料中①处补充恰当内容。《马关条约》是清政府派谁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不同于以往条约的新内容是什么?? (2)甲午战败“成中国之巨祸”,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整体性影响是什么? (3)战争导致的“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运动有关知识的认识,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戊戌变法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不可能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但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基础。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建立了三支海军是洋务运动,AC说法错误,故选B。 2.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戊戌变法有关知识的识记。为了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梁启超和康有为等领导了戊戌变法。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的目的是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不是推翻清朝统治。因此D说法错误,故选D。 3.B 【解析】此题是基础题,考查的是近代重大历史事件的相关史实。根据课本所学,1894——1895年发生甲午中日战争,1898年发动了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内容,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故按时间先后顺序选择答案B。 4.D 【解析】此题考查近代化的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近代化以经济上实行工业化,政治上实行民主化为主要标志,中国的近代化在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要求选出与之相关的事件,根据所学知识,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最先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中国近代工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开启中国经济工业化的事件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实施者最先主张学习西方,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这 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种形式,因此,开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事件是戊戌变法。选项中D符合题意,故选D。 5.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关键是抓住题目中的内容限制,“历史功绩”即实际上所起的历史作用。而戊戌变法的结果失败了,挽求民族危亡、发展社会经济、推动政治 改革的目的都付诸东流,但维新思想的传播特别是维新与守旧的论战,确实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所以答案选D 6.A 【解析】戊戌变法又可以称为“百日维新”,“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戊戌政变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中外纪闻》是维新派创办的报刊,故选A。 7.B 【解析】本题考查废除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随着新思潮和西学的兴起,逐渐出现了新式学堂和新的教育教学内容,新式学堂中近代化内容不断加强,使科举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形式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科举制度以读书做官或求取功名为主要目的,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开展后,教育目的、内容、教学方式的变化都要求考试制度必须与之相适应,清政府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缓和社会矛盾,最终于1905年被迫宣布废除科举考试制度。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8.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科举制度的废除知识点。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废除科举制度”,结合课本所学分析,科举制度从隋炀帝时开始实行,到1905年清朝宣布废除科举制度,一共存在了1300多年。故答案为B。 9.D 【解析】题干中梁启超的言论的意思是:变法的根本在于培养人才,人才的培养在于建立新式学校,新式学校的创建,在于改变科举制度,而这一切都要改变,在于国家的政治制度要改变。因此梁启超认为要维新变法最重要的是改变政制。 10.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相关史实。清朝沿用明朝的教育制度,以四书五经为教材,八股取士,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这样,国家得不到急需的军事、外交、科技等人才;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西方,改革教育。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新式学堂。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了京师大学堂;清政府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的。故符合题意的答案选择C。 11.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干支纪年法”,结合所学知识: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因1898年是旧历的午戌年,因此把这次维新变法称为戊戌变法.?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12.B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并对民族问题进行了科学的阐述。首次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是梁启超,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故选项D符合题意;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有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奏,故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D 【解析】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其中的谭嗣同是甘为变法而流血牺牲,所以答案是D。 15.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反思”开始于维新变法,其内容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B项正确。 A、D两项是“第一次反思”的相关探索,其主张自强求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故排除A、D两项。C项是“第三次反思”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故排除C项。故选D。 16.维新变法的失败,使科举考试又恢复了八股文,国家无法得到实用人才,科举制度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早已无实际用途,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显现陈旧与落后,从而对科举制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积极影响,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的“与西方入侵同时俱来的是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显现陈旧与落后,从而对科举制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新式学堂虽然培养出一批有实学的人才,但这些人才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取得做官资格,这必然损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限制了新式学堂的发展。”可以看出1898年维新变法的失败,使科举考试又恢复了八股文,国家无法得到实用人才;科举制度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早已无实际用途;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国传统文化显现陈旧与落后,对科举制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些是科举制被废除的原因。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能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科举制被西方国家借鉴,影响了世界考试制度;科举制的因才选官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 17.(1)台湾李鸿章;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2)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3)维新变法运动(或戊戌变法,答公车上书也对)。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的相关知识及《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同时考查学生解读和归纳史料的能力。本题三个小题梯度明显,设问简明。第(1)问,属识记和理解层次,学生审题时要结合所学知识,还要特别关注题目的设问,防止漏答。第(2)(3)问,要对材料进行必要的解读后,再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作答。学生解题时必须对材料所表达的内涵有准确的理解。特别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甲午战败”“群体意义的觉醒”,甲午的战败带来的影响正是戊戌变法的背景。此题属理解运用层次,较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