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 单元测试-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含答案及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 单元测试-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含答案及解析)

资源简介

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
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1838年,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痛陈鸦片“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由此得出,他主张严厉禁烟的原因是(  )
A.闭关锁国,腐败不堪 B.兵弱银荒,国力日衰
C.列强瓜分,国家危亡 D.惩治毒贩,打击侵略
2.《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其中直接导致如表中数据变化的内容是(  )
表: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
A.割让香港岛 B.战后赔款 C.五口通商 D.协定关税
3.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有一什来自中国的画卷临摹品,它的原作创作于东晋,体现了“以形写神”的特色。该画卷临摹品曾收藏于圆明园,在1860年的一场战争中被劫掠,后辗转流落至大英博物馆。这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小明同学在阅读历史书时,看到中国近代史某一条约的内容:
据此推断,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5.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B.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马关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D.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6.传教士郎怀仁上书拿破仑三世(1803—1873):“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导致这一结果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下图反映的是近代中国1862-1917年部分贸易数据情况。据此可知
A.中国近代工业艰难发展 B.中国国际贸易良性增长
C.中国改变贸易逆差态势 D.中国经济畸形有所改变
8.1866年,京师同文馆开设了“算学”馆,学员兼学医学、机器制造、西洋史地和万国公法等科。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洋务运动的兴起 B.辛亥革命的爆发 C.科举制度的废除 D.百日维新的推行
9.在世界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之下,中国人也开始了自己的近代化探索,这一探索开始于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0.“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诗中描写的历史事件应是 (  )
A.曾国藩镇压太平军 B.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
C.左宝贵英勇抗敌 D.左宗棠收复新疆
11.洋务派要员在筹建轮船招商局时说:“伏查各国通商以来……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藉纾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这表明兴办此类企业的根本目的是( )
A.扩大中外贸易交往 B.抵御外侮求富求强
C.学习西方发展工业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12.1890年,洋务派官员、台湾巡抚刘铭传对亏损不止的官办基隆煤矿引进私人投资,改制为“官商合办”,规定:“除矿务,一切事宜由商经营,官不过问。”结果被革职查处,基隆煤矿的民营化进程因此夭折,终于1892年11月底完全停产。对此史料解读正确的是
①洋务派对中国工业化的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
②清政府的腐朽落后阻碍了中国的文明、进步
③“师夷长技以制夷”因列强的入侵而告失败
④近代中国融入工业文明大潮的进程艰难曲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为了“取资洋人长技”,李鸿章满怀热情地投入了一场自强运动。这场运动是(  )
A.维新变法 B.洋务运动 C.立宪运动 D.保路运动
14.19世纪60年代,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为维护清朝的统治,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运动,该运动(  )
①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②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
③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一些抵制作用;
④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20世纪初,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最大的经济领域是(  )
A.铁路 B.棉纺织业 C.水上运输业 D.钢铁
16.纵观中日两国的近代历史,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下列表述最恰当的是(  )
A.都是为挽救民族危机而进行的改革
B.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成文宪法
C.都向西方学习,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D.都改变了落后面貌,走上扩张道路
17.面临亡国灭种的危局,中华民族仁人志士反复思考“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思维导图。图中空白处应填写
A.洋务运动 B.尊孔复古 C.实业救国 D.戊戌变法
18.面对亡国灭种的危局,中华民族一面英勇反抗外国侵略,一面开始了近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下列对这期间历史事件之间关系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A.鸦片战争爆发是虎门销烟的导火线 B.第二次鸦片战争直接导致辛亥革命的发生
C.《马关条约》的签订引发了公车上书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掀起了洋务运动
19.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保皇派之类的思想争论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史,这些争论所涉及的共同话题可能是
A.政治的民主化 B.救亡图存 C.经济的工业化 D.思想的自由化
20.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科举制度的兴衰历程”课题时,得出以下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A.创立于隋朝 B.唐诗繁荣与科举制度有关
C.戊戌变法中废除八股文 D.中华民国成立后废除科举制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近代以来,中国频繁遭受列强的侵略掠夺。在列强入侵面前,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为捍卫国家主权和争取民族独立而英勇抗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假(借助 )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等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所以)加恩体恤。
——1793年乾隆致英国国王书
“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徽货物?”
——嘉庆帝的敕谕
材料二: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反映了清政府当时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有何弊端?
(2)材料二中“这场战争”是指什么?为什么它“对中国人来说是一块界碑”?
(3)概括材料三中李鸿章和康有为的主要主张,他们共同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4)综合上述分析,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梁启超曾说“预知中国近史者,不得不曰李鸿章”。一百多年来,国人对李鸿章毁誉不一。有的赞其为“开启近代化的改革者”,有的则贬其为“卖国贼”。
李鸿章大事年表(部分)
序号 年份 主要大事
① 1863年 设立上海广方言馆,培养外语人才
② 1865年 创办军工企业——江南制造总局
③ 1872年 创办民用企业——上海轮船招商局
④ 1875年 着手组建北洋海军,加强海防
⑤ 1895年 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⑥ 1901年 代表清政府与英、美等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
(1)史论需要证据支撑,侧重不同的史实,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表中支撑李鸿章为“开启近代化的改革者”的依据有 (填序号);贬其为“卖国贼”的依据有 (填序号)。
(2)作为改革者,他的变革行为对当时社会有何推动作用?被贬为“卖国贼”,其外交行为的结果给中国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两种观点分别运用了什么史观来评价历史人物?
参考答案
1.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的说明如果让鸦片在中国流行,那么数十年之后,中国就没有能抵抗外敌的军队了,也没有银子打仗了。说明了鸦片传入中国带来“兵弱银荒,国力日衰”的严重危害,所以必须制止鸦片在中国的流通。19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海滩销毁大量鸦片,捍卫了民族尊严。AC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B项符合题意,故选B。
2.D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中的“税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直接导致如表中数据变化的内容是协定关税。《南京条约》中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ABC项在表格信息中没有体现,故选D。
3.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圆明园”“1860年的一场战争中被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对圆明园大肆掠夺后,放火焚烧了圆明园。A项鸦片战争时间是1840年到1842年;C项甲午战争时间是1894年到1895年;D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时间是1900年到1901年。B项符合题意,故选B。
4.D
【解析】根据中国近代史某一条约的内容,“第八款: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现已设法照办,”由此判断这是《辛丑条约》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内容之一,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因此可以推断,这一条约是《辛丑条约》,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BC与题干内容无关,所以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5.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开始工厂,便利了列强的资本输出,从此,列强的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6.B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拿破仑三世生于1803年4月20日,卒于1873年1月9日,且由题干“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等信息可以判断,此条约是《北京条约》,故B项符合题意;A条约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1842年签订的,当时列强侵略势力主要在东南沿海,尚未深入到内地;C条约签订于1895年,D条约签订于1901年,此时拿破仑三世已去世;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7.A
【解析】根据图表信息可知,近代中国进口总额日益增多,而出口工业数量增长缓慢,这说明随着列强侵华的加强,中国日益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消费市场,列强对中国的掠夺,使得中国近代工业艰难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国国际贸易畸形发展,B项错误;材料反映近代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地位,C项错误;在对外贸易中,中国一直是出口小于入口,经济畸形没有改变,D项错误。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8.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了京师同文馆,政府举办京师同文馆的目的,据恭亲王报告,是培养满族翻译人才,以便在与外国人办外交时“不受人欺蒙”,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期间没有创办京师同文馆,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9.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具有逐层递进、层层深入的特点,先后经历了经济近代化——制度近代化——思想近代化的发展过程,洋务运动在19世纪60-90年代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培养近代人才,客观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因此A正确。戊戌变法(1898年)和辛亥革命(1911-1912年)属于中国制度近代化,晚于洋务运动。因此BC错。新文化运动是思想近代化发生在1915年,晚于洋务运动。D错误。综故选A。
10.D
【解析】上述这首诗颂扬的是清代名将率军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业绩。这位名将是左宗棠,故选D。
11.B
【解析】“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非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说明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抵抗外国的侵略,寻求富强,B正确;A、C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2.B
【解析】根据材料“1890年,洋务派官员、台湾巡抚刘铭传对亏损不止的官办基隆煤矿引进私人投资,改制为‘官商合办’,规定:‘除矿务,一切事宜由商经营,官不过问。’结果被革职查处,基隆煤矿的民营化进程因此夭折,终于1892年11月底完全停产”可知洋务派对中国工业化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由于清政府的 腐朽落后导致洋务运动失败,阻碍了中国的文明、进步;造成了近代中国融入工业文明大潮的进程艰难曲折,故B正确。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没有触动清朝统治。故ACD错误。故选B。
13.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以恭亲王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所以题干中的这场运动指的是洋务运动。A项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C项是清政府为挽救王朝统治而实施的政治举措;D项是辛亥革命前夕中国人民为收回铁路权益的斗争。故选B。
14.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为维护清朝的统治,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运动。地主阶级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批企业,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这些企业的创办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一些抵制作用。②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是戊戌变法;④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所以②④不符合题意,①③符合题意,故选A。
15.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初,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最大的经济领域是铁路。它们通过多种方式投资,控制铁路修筑权,控制铁路沿线的土地、矿藏等权利,铁路延伸到哪里他们的侵略势力就延伸到哪里,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16.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是19世纪中日两国应对各自民族危机,进行的救亡图存运动。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危机,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使日本逐渐强大起来,使日本顺利地实现了本国的社会变革。故A表述最恰当,符合题意;戊戌变法没有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成文宪法,故B表述不恰当,不符合题意;戊戌变法失败了,没有确立君主立宪制,没有改变落后面貌。故D表述不恰当,不符合题意;故选A。
17.D
【解析】依据图片信息“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向西方学习制度的有,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而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主张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因此“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思维导图中的空白处,应填写戊戌变法,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洋务运动主张选项器物(技术);选项B尊孔复古是袁世凯历史时期的一个事件;选项C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思想,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所以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8.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使全民愤怒,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C符合题意;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线,A不符合题意;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56-1860年,辛亥革命爆发在191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没有直接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B不符合题意;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掀起了洋务运动,D不符合题意。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9.B
【解析】根据材料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保皇派之类的思想争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们所涉及的共同话题可能是救亡图存,即都面临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故B正确。政治的民主化,不符合洋务派与顽固派,故A排除。经济的工业化,不符合革命派与保皇派,故C排除。思想的自由化,不符合洋务派与顽固派,故D排除。故选B。
20.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有关知识。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学制的关键人物。唐玄宗重视考诗赋,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到清末,科举制越来越不适应近代中国的需要了,清政府近于形势,于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中华民国成立是1912年,因此D说法错误,故选D。
21.(1)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造成了中国的落后。
(2)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李鸿章主张进行洋务运动,康有为主张变法。维护清朝统治。
(4)加强国际交往,学习外国的长处等。
【解析】(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假(借助 )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可知,反映了清政府当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造成了中国的落后。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这场战争……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可知,材料二中“这场战争”是指1840年到1842年的鸦片战争。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千年变局……变法……”可知,概括材料三中李鸿章主张进行洋务运动,康有为主张变法。他们共同的目的是为维护清朝统治。
(4)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例如,加强国际交往,学习外国的长处等。
22.(1)“开启近代化的改革者”的依据有①②③④;贬其为“卖国贼”的依据有⑤⑥。
(2)①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他主张向西方学习,创办了一系列军事和民用企业,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培养了一批对西方事务认识较为深刻的人才,对日后改革大有帮助。②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重了中国的民族灾难。
(3)“开启近代化的改革者”这一观点运用的是文明史观(或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贬其为“卖国贼”这一观点运用的是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
【解析】(1)第一问,选择李鸿章作为近代开启者的事迹也就是选择他的历史功绩,1.2.3.4是他在洋务运动中的作为。尽管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是客观上以自强球服为口号,引进西方技术,培养近代人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所以1234是李鸿章对历史的贡献;第二问:卖国贼就是出卖国家权益,所以5.6签订不平等条约是表现。
(2)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中国出现的第1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也有了一定的抵御性作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第二问:《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总体来讲,李鸿章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重了中国的民族灾难。
(3)第一问:“开启近代化的改革者” 这一观点运用的是文明史观。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认为李鸿章是开启近代化的改革就是认可他在推动中国走向工业文明时代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第二问:贬其为“卖国贼”这一观点运用的是革命史观,所谓阶级斗争史观是从阶级的视角去研究历史,研究各个历史阶层中不同主导的阶级和各个阶级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历史时期的影响。李鸿章作为地主阶级代表,为维护清政府不惜出卖国家权益,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