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单元测试-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含答案及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 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单元测试-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含答案及解析)

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三):
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举措。下列属于清朝的举措有
①册封达赖和班禅 ②设立宣政院
③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④设置伊犁将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湖心岛上有座烟雨楼。它始建于936-947年间,后毁。明嘉靖二十八年(农历己酉年),于湖心岛重建,遂成江南名楼。材料涉及的历史纪年有(  )
①公元纪年 ②帝王纪年 ③年号纪年 ④干支纪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时期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时期是成功抵御了西方殖民者和沙俄的侵略;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掀起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推行强化君主集权的举措,如建立东厂西厂、设军机处等。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秦朝统一度量衡 B.汉朝建立刺史制度
C.唐朝减轻赋税劳役 D.元朝设立宣政院
5.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整理出以下史实:元朝设置宣政院、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如果要给他们的研究确定一个主题,应该是 ▲
A.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B.文化的繁荣与昌盛
C.机构的设置与变化 D.对外的联系与交往
6.下列图示是我国历代政府管辖某边疆地区的行政或军事机构,这一地区是
A.西藏 B.东北 C.新疆 D.台湾
7.江南地区在汉代时“地广人稀、刀耕火种”,发展到宋代时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景象。这一变化表明了(  )
A.康乾盛世的出现 B.科学技术的突破
C.外贸易的发展 D.经济重心的南移
8.被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的作者( )
A.李时珍 B.徐光启 C.宋应星 D.徐霞客
9.明清时期的古典小说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李逵”这一形象出自
A.《三国演义》 B.《西游记》 C.《水浒传》 D.《红楼梦》
10.下列史实与推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 中国有了影响世界的天文学著作
B 明朝修建承德避暑山庄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C 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 台湾实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D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是古代中国落伍于世界的重要原因
A.A B.B C.C D.D
11.小明准备撰写关于明代手工工场生产的历史小论文。他主要查阅的著作是( )
A. B.
C. D.
12.(题文)从“神五”载人飞天到“神九”顺利完成“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是我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人类很早就梦想以火药来推进火箭进行太空旅行,“神舟飞船”终于实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飞天梦想。你知道被誉为“世界航天第一人”的是谁?( )
A.杨利伟 B.景海鹏 C.苏联的加加林 D.明朝的万户
13.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成书于元末明初的(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14.下列史实属于康熙帝功绩的是( )
①抗击沙俄的雅克萨之战②派兵出征台湾,设置台湾府③三次亲征噶尔丹,平定准噶尔部叛乱④封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确立册封制度 ⑤平定大、小和卓兄弟的回部叛乱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15.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封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谨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材料表明设立军机处的主要影响是
A.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B.清朝内阁与军机处相互制约
C.军机处官员完全是平庸之辈 D.军机大臣对皇权形成了制约
16.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序号 史实 推论
① 明朝徐光启撰写《农政全书》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② 明朝修筑长城 是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结晶
③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
④ 清朝实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
A.① B.② C.③ D.④
17.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下列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③“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⑤“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A.②①③④⑤ B.②③①④⑤ C.②③④①⑤ D.②①④③⑤
18.由CCTV记录频道首播的专题片《帝国商行》向人们展现了中国历史上这个已逐渐不为今人所知,被人们遗忘的商人群体,他们曾经营了大清王朝全盛时期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一度在中西贸易的舞台上非常活跃。纪录片中涉及到的城市是( )
A.北京 B.泉州 C.广州 D.厦门
19.“购机一张,织诸色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yu,意为买)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甸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自是家业大饶”:“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上述材料反映明朝中后期( )
A.开始出现工业经济 B.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资本主义工业繁荣 D.农业普遍使用机器
20.“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即来索,则地当归我。”这句话所反映的事件是( )
A.郑成功大力建设台湾 B.郑成功后代归顺清朝
C.清政府实行对台湾地区的管辖 D.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清朝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承载着由古及今的厚重历史,要深刻了解中国的国情,离不开对清史的研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政治篇)
材料一:清朝沿用明朝政治制度,在中央设内阁,置六部,但因受清朝建立并保留下来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制约,使皇帝集权受到较大影响……后来,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设立了什么机构?该措施有何影响?
材料二:“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选集》
(2)材料二所述这个帝国“人为隔绝于世界”指的是哪一项政策?请简要概括此政策给当时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民族篇)
材料三:《清朝疆域图(1820年)》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为加强对①、②、③地区的管理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各举出一例即可)
(文化篇)
材料四:“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威阳之郊所坑者。”
——顾炎武
(4)材料四反映了哪两项文化措施?其相同目的是什么?
(5)请你简要分析“八股之害”。
材料五:

(6)结合材料四和材料五,归纳清朝思想文化的特点。
22.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苏州府志》记载,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能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
材料二:雍正帝说:“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
材料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工商皆本”,手工业、商业跟农业一样,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王夫之也说:“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中后期苏州地区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2)材料二反映明清时期统治者采取了何种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一、三,概述明末清初出现“工商皆本”观念的原因。
参考答案
1.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确立了册封达赖和班禅的制度,故①符合题意;元朝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事务。故②不符合题意;清朝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使云南边疆与内地在政体上统一,进一步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③符合题意;乾隆帝平等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故④符合题意。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2.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936-947年间”属于公元纪年;“明嘉靖二十八年”属于年号纪年;“农历己酉年”属于干支纪年。材料中没有涉及帝王纪年。所以①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
3.D
【解析】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时期,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通过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者,这些民族英雄们成功抵御了西方殖民者和沙俄的侵略;李贽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及清初顾炎武提出反对“独治”,主张“众治”等主张,这些知识分子的主张具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性特点。明清也是我国君主专制强化的时期,明朝废丞相、设立厂卫,清朝建立军机处都是加君主专制的措施。因此判断这一时期是明清时期。D正确。沙俄是指是1721年彼得一世加冕为皇帝后,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为止的俄罗斯国家。秦汉、隋唐、两宋时期沙俄还没诞生,也就无从谈起抵御沙俄侵略,所以ABC不符合题意。综上故选D。
4.B
【解析】根据“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可知题干指的是专制主义加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权不断上升,相权不断被削弱。在汉武帝时期,建立刺史制度有利于专制主义的加强,故B正确。秦朝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巩固统一,故排除A项。唐朝减轻赋税,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故排除C项。宣政院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对西藏的关系,故排除D项。故选B。
5.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元朝设置宣政院、明朝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答案是A。
6.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封建社会为了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统治,相继设置了西域都护、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及伊犁将军等行政机构。
7.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从唐代中晚期到宋朝,由于南方战乱少,社会环境相对安定,所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迁的人口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各民族之间交往频繁,所以江南经济发展迅速,逐渐超过北方,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所以答案选D
8.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故C正确。李时珍的著作是《本草纲目》,这是一部医药学著作,故排除A项。徐光启的著作是《农政全书》,这是一部农学著作,故排除B项。徐霞客的著作是《徐霞客游记》,这是一部地理名著,故排除D项。故选C。
9.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逵是《水浒传》里面的任务,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0.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故D符合题意;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整理的是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和天文学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承德避暑山庄是清朝时修建,而不是明朝,故B不符合题意;改土归流是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措施,而不是在台湾地区实行,故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11.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天工开物》。《天工开物》书中记述了关于明代手工工场生产的史实。所以答案选B
12.D
【解析】此题考查明朝的万户的相关知识点。中国明朝的木匠万户,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能买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上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他的目标是月亮。万户被誉为“世界航天第一人”,故选D。
13.A
【解析】此题考查《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点。成书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故选A。
14.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为了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命令清军围攻盘踞雅克萨的侵略军,经过两次雅克萨之战,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双方在1689年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为了加强对台湾的管辖,康熙皇帝设置台湾府;康熙时,天山北路的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在俄国的唆使下,发动叛乱,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在多次,战役中打败噶尔丹,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康熙帝在位时,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确立册封制度。①②③④符合题意;乾隆皇帝时期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排除⑤,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5.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直接听命于皇帝,军机大臣只是跪在地上,拿笔记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达到顶峰。因此题干材料表明设立军机处的主要影响是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本题选A。
16.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④正确,D选项符合题意;《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A选项错误,排除;长城的修建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B选项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施琅收复台湾后,台湾正式纳入中国版图,C选项排除。
17.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描述的是唐朝的开元盛世;②描述的秦始皇统一六国;③描述的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④描述的南宋高宗赵构在临安的享乐生活;⑤描述的戚继光抗倭,因此正确排序是②①③④⑤,A选项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选项错误,排除。
18.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处通商口岸,由十三行控制,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排除。
19.B
【解析】根据材料“购机一张,织诸色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yu,意为买)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甸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自是家业大饶”和“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可知这种雇用和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这说明明朝中后期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B正确。ACD与材料不符,故排除ACD项。故选B。
20.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句话意思就是说台湾本来就是属於他们明朝的,只是被那些外国人给占据了。 所以郑成功就想去把台湾讨回来。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ABC项,故排除ABC项。故选D。
21.(1)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2)闭关锁国的政策;使清政府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3)清朝设置了伊犁将军,管辖八廓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朝军队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顺治帝在位时,册封“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4)焚书坑儒;八股取士;加强思想统治。
(5)限制了人的思想,不利于国家网罗有用人才,阻碍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
(6)清朝时期,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兴起,小说成为文学主流;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应运而生;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科技由发展而停滞;戏剧创作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在地上,拿笔记录。然后传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这一政策,使清政府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是我国的新疆。为了加强对新疆的管辖,清朝设置了伊犁将军,管辖八廓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清朝军队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②是西藏。顺治帝在位时,册封“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③是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4)根据材料“八股之害,等于焚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项文化措施一是焚书坑儒,二是八股取士。它们的共同目的是巩固统治。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八股取士使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成为皇帝的重视奴仆。限制了人的思想,不利于国家网罗有用人才,阻碍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
(6)根据材料四和材料五可知,清朝时期,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兴起,小说成为文学主流;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应运而生;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科技由发展而停滞;戏剧创作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
22.(1)明朝中后期苏州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2)明清时期统治者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这一政策严重地阻碍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3)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和商业的地位日益提高,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代表新兴市民工商阶层的利益,要求平等和民主。
【解析】概括材料可知,明朝万历年间在苏州城。已经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由此可判断,明朝中后期苏州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第1问。根据材料“士之外,农最贵,……工贾皆末” 可知在士农工商4个等级中。统治者认为农最重要,商业最为末尾。所以。判断出清朝统治者采取了重农轻商的政策。
第2问。由于重农抑商的政策,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这些做法,严重地阻碍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国家落后。
材料一说明,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是时代背景。材料2说明统治者对这一新事物极端恐惧,采取各种措施加以摧残。所以材料三中明代思想家黄宗羲提出了工商皆本思想。产生的原因在于明代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封建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工商地位低下,“农本商末”体现了农工商之间长期存在的关系。工商皆本的提出,可以说是一种试图冲破传统思想的积极尝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